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一)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一) 素材

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月夜忆舍弟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
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
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
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句赏析)
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这两句诗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思亲,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忧虑;“况乃未休兵”—忧国,对战争停止的期盼,渴望社会安定。
长沙过贾谊宅
文学常识
刘长卿(?—789),字文房,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刘长卿曾“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二次迁谪经过长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联想起二人相似的遭遇,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迟①,万古惟留楚客②悲。
参考译文
你(贾谊)被贬至长沙,在此居留了三年,万古以来,只留下了你客居楚地的可悲遭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有漂泊失意之意,遭贬谪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政治失意很贴切。
炼字: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两遭迁谪”的悲苦命运。
教材原文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参考译文
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着你离开后留下的足迹,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写作手法:即景生情,惆怅伤感,真切而空灵。
教材原文
汉文③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④岂知?
参考译文
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又怎能理解当年你在此凭吊屈原时的伤怀?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颈联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唐代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被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写作手法:反衬,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抑郁无诉的苦闷。
教材原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参考译文
寂寥荒凉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被贬到此地!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尾联写江山寂寂、落叶纷纷,象征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写作手法、情感:借景抒情。诗人再次借环境描写渲染氛围,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表面上是抒发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控诉。
重点注释
①栖迟:停留,居留。②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③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④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作品主旨
诗人通过在贾谊故居的凭吊,表达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痛惜,抒发了对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理解探究
1. 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写作手法)
答: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面抒发感慨做铺垫。
2. 请分析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深化主题的。(内容理解)
答: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诗人溯古思今,把自己的遭遇和贾谊、屈原两位先贤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化了咏叹的主题。
左迁①至蓝关示侄孙湘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一封朝zhāo奏②九重天③,夕贬潮州路八千。
参考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表现手法:“朝奏”与“夕贬”,“一封”与“路八千”,对比鲜明,表现了自己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教材原文
欲为圣明④除弊事⑤,肯⑥将衰朽惜残年!
参考译文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表明忠君之心。诗人直书自己是“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君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表达了诗人虽年老遭贬,仍不忘为国效力,甘愿奉献的忠君之心,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品质。
教材原文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参考译文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
连马也踟蹰不前。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表现手法:即景抒情,既悲且壮,抒发了无罪遭贬的愤慨。“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义双关,明写天气,暗写政治环境恶劣,于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炼字:“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和深度描绘出一幅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暗示前路艰辛,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惆怅。
教材原文
知汝远来应有意⑦,好收吾骨瘴zhàng江边。
参考译文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岭南收殓我的尸骨。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结语照应诗题,沉痛而稳重。诗人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重点注释
①左迁:贬官。②朝奏:早晨上奏。③九重天:这里指皇帝。④圣明:指皇帝。⑤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⑥肯:岂肯、哪能。⑦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作品主旨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为国遭罪,忠而被贬的遭遇,表达了幽怨愤慨之情,也体现出了诗人不辞衰老,不惜残年,为国除弊的决心,忠君之心弥坚。
理解探究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结合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诗句赏析)
答: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云遮雾锁、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诗人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即景抒情,语义双关,明写天气不好,暗写政治环境恶劣,于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暗示道路艰辛,流露出对前途的惆怅。
2.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主旨与情感表达)
答:颔联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愿为国家除弊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商山早行
文学常识
温庭筠 (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晨起动征铎duó①,客行悲故乡。
参考译文
晨起早行,车马的铃铛已响起,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紧扣题目,写了早行情景,接着点明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
炼字:“悲”字表明游子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材原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参考译文
鸡叫声从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的白霜上。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表现了出行之“早”。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勾勒出一幅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营造凄清、冷寂的意境,表达旅途的辛苦和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教材原文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参考译文
槲叶落满了山路,枳花开放,映亮了驿站的墙壁。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刚上路看到的景色。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写作手法:反衬,枳树的白花映亮驿墙,“明”字反衬出拂晓前的天暗,突出“早”。
教材原文
因思杜陵梦,凫fú②雁满回塘③。
参考译文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里嬉戏。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营造欢乐的气氛,反衬游子在外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同时“杜陵梦”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照应,首尾圆合。
重点注释
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②凫:野鸭。③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作品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旅途的孤苦失意。
理解探究
1. 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评价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内容理解)
答:难写之景:鸡声茅店、晓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2. 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意境与画面描绘)
答:尾联描绘了一幅热闹、生机勃勃、温馨的家乡图景。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的场景,表现了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出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