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课件(共5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课件(共58张PPT)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诗歌鉴赏专题

艺术手法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正面—侧面
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俯仰结合:
点面结合
色彩、视听感觉结合:
工笔、白描
细节描写
正面、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节选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动静关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虚实结合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境界。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美好仙境反衬黑暗现实。
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设想的未来之境。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例如《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虚实结合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基本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虚实结合
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综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色彩对比;虚实结合等
细节描写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径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季候特点。至于钱先生所说的“情味”,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细节描写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在景和物中,含蓄抒情。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回顾情景关系)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借古讽今(常含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用和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姜夔 《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托物言志
杜甫《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修辞手法
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通感、双关、互文等
反复
使诗歌一唱三叹,回还宛转,加强了诗歌的抒彩。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比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拟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侠客行》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对偶
作用:使表达更加充分明确;使音律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式整齐,韵律和谐。律诗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多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有三种: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排比
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文天祥《正气歌》
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张良椎: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严将军: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
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
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
击贼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
设问、反问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设置悬念,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发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提出问题,但不需要解答,读者自然领会。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琴诗》
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反问句,不问自明,强调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对比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伤田家》
其中“绮罗筵”和“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
通感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闹”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春意闹”使视觉听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的春意表现的更生动、更真切。
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汉乐府《木兰辞》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开头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气象阔大,神韵俊迈。
表现手法
比兴、象征、白描等
衬托、对照、烘托等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欲抑先扬
悬念、伏笔、照应、铺垫
比兴
比兴:“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象征
借助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虽在风雨中凋零,被践踏为泥土,但芳香永存。作者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高风亮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白描
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衬托
又叫映衬,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
正衬。用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
反衬。用相反事物衬托,如以动衬静,以哀衬乐,以丑衬美。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陆游《鹊桥仙》 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与对比的不同: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小轩窗,正梳妆”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梦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轩窗,正梳妆”两幅画面对比,突出今日孤独凄凉,往日温馨,从而表达了对亡妻的深长思念之情。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烘托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物烘托人,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抑扬 褒贬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虽说贾谊,然反其意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结构显得紧凑、严紧。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先扬后抑)
练习巩固
练习
画眉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2)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愁”是全词的线索,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即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表现了自己备受打击、饱经折磨之后的心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试对这首词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艺术手法。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触目惊心,“深”使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并且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桃花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妙在“不及”,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
二、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 “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三、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答问题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四、读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五、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六、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回答问题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七、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回答问题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八、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问题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九、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回答问题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想感情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