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二)作文“玉石与石头”写作指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二)作文“玉石与石头”写作指导

资源简介

2024年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作文“玉石与石头”写作指导+标题+范文2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在野外拾到一块石头,觉得形状奇异,颜色温润,就带回家时时把玩。一个鉴宝人听说了坚持要看看那石头。主人从皮革箱子里取出用黄布层层包好的石头小心地递给鉴宝人。鉴宝人认真查看了那石头,不禁掩嘴笑出声来:“这根本不是玉石,和瓦片没什么区别。”主人听了很生气,收回那石头仔细包藏起来,依然珍惜不已。
以上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段材料描述了一个人对一块形状奇异、颜色温润的石头的特别情感,以及一个鉴宝人对这块石头的专业评价。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首先,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这位主人对石头的珍视体现了个人兴趣和情感的价值。石头的形状奇异和颜色温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让他觉得与众不同,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喜好。这种喜好并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即使鉴宝人认为这块石头和瓦片没什么区别,主人依然珍惜不已。这说明个人的情感和兴趣是主观的,有时并不与客观价值相符,但同样值得尊重。
其次,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鉴宝人的评价提供了对这块石头的客观认识。鉴宝人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识别出石头的材质和价值。他认为这块石头并不是玉石,而是和瓦片没有区别,这是基于他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这种专业知识对于鉴别文物和艺术品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物品的真实价值。
最后,这段材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价值和美的不同看法。主人看重的是石头的独特性和个人喜好,而鉴宝人看重的是石头的材质和价值。这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人们对于价值和美的多元理解。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可能不同。这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看法和选择,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综上所述,这段材料通过一个人对石头的珍视和一个鉴宝人的评价,展示了个人情感、专业知识和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个人的情感和兴趣,同时也要借助专业知识来了解事物的真实价值,并在多元价值观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立意方向】
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的冲突:
立意:故事揭示了主观情感与客观价值之间的差异。主人对石头的情感价值远超过其客观价值,即使石头被专业人士认定为普通石头,但主人仍珍惜它。这告诉我们,个人情感和喜好常常超越物质的实际价值。
坚持自我与尊重专业:
立意:主人坚持自己的喜好,不受他人专业判断的影响,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坚持。然而,我们也需要尊重专业人士的判断,以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这提示我们在生活中既要坚持自我,也要学会倾听和尊重。
独特性与普遍性的辩证:
立意:主人认为石头的形状奇异、颜色温润,具有独特性,而鉴宝人则根据普遍标准判断其无特别之处。这反映了独特性与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受到自身经验和认知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这种多样性。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立意:故事中的主人对石头的情感深厚,这是情感的表现;而鉴宝人则基于专业知识给出理性判断。这提示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找到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平衡,既要珍惜自己的情感,也要用理性去分析和判断。
自我价值与他人评价的关系:
立意:主人的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石头的珍视,而鉴宝人的评价则是对石头客观价值的判断。这反映了自我价值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以及如何在他人评价中保持自我价值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审美观的多样性:
立意:故事中的主人和鉴宝人对同一块石头的看法截然不同,这体现了审美观的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这种多样性,同时也要学会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优秀题目】
敝“石”自珍又何妨
问渠清如许,清辉满池塘
弃功利之心,守精神之玉
且将石头做“玉石”
纵是石头,也值百金
深知是顽石,我亦甚爱之
善待你的“石头”
独一无二的石头
怀瑾握瑜,石亦如玉
虽非玉石,亦为良材
爱我所爱,快意人生
玉石诚可贵,瓦片未必贱
金玉何足贵,但守心中石
无论玉、石,喜欢就好
我心恬然,玉瓦同歌
放宽价值的尺度
平凡的限量版
热爱,不由世俗定义
但求余心之所善
你只念金玉之质,我偏好木石之美
别让自以为是蒙蔽双眼
‘美玉”自在心,何求他人赏
最好的鉴宝师是自己
我是我自己的鉴宝人
何须卖香与世人
捡拾自己的珍珠
珍藏自己的“明珠”
任是凡石也动人
人间砾石,心中珍宝
石头的小千世界
【优秀范文】
只要我自己喜欢
一块野外的石头,没有金玉之质,不值几个子钱,但它形状奇异,颜色温润,可观赏可把玩。如果落入鉴宝人手里,等待它的命运是被弃之如瓦片。而被赏识它的主人捡到,就享受了座上宾的优待。为何如此迥异 在于二人手持的标尺不同,于是喜欢着各自的喜欢。
(写作提示:老老实实,从材料出发,使行文有着力点,而不至于凭空抒情与议论,但不照搬材料,适当雕琢润色)
鉴宝人看中的是实用和功利价值。他一番品鉴后,实言相告,“和瓦片没什么区别”,他的掩嘴一笑也不甚友好,鄙弃嘲弄之意溢于言表。他对石头的质地做出行业定论,不可谓不权威,也宣示了这块石头,并不具备奇货可居的价值。
而主人则发掘了石头的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他先前可能并不知道,石头的质地稀疏平常,他只是看着对眼,觉着喜欢,就用黄布层层包裹,视之如宝。等到鉴宝人直言以告,本可以放手了,但他仍然珍惜不已。他的不改初衷,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执迷不悟,但这种超越功利的喜爱,我们真有资格嗤笑吗
(写作提示:写材料作文,吃透材料内涵很重要,要充分解读材料,但不是复述材料)
何止是玉与石的选择 人活一世,其实经常在做人生的“品鉴师”。总要品人鉴物,总要面临实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两难抉择,总要做出一些比较、权衡、挑选、取舍。找一份工作,有人学而优则仕,更多考虑职位与“钱途”;有人愿意“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或者做一个快乐的面包师。交一个朋友,有人考虑是否积攒了“人脉”,拓宽了“关系网”;有人想着和朋友海聊畅饮,只要相互走进心里。
住一个房子,有人觉得只有大栋别墅才容得下幸福;有人觉得哪怕身处容膝斗室,也可以像刘梦得怡情于“陋室”,像梁实秋笔耕于“雅舍”。这些不就是人生的“玉”“石”之选
(写作提示:寓言是有所寄托隐喻的,不能停留在寓言层面,而要延伸到人生实际到个体感悟。举例用素材,不妨回归生活,找最切合材料的素材不是泛泛谈审美谈初心谈理想,不是动辄屈原追求理想、陶渊明隐居明志、李白恃才傲物……)
每个人的选择,不一定相同,彼此擦肩而过,也不必相互嗤笑。而我更愿意像石头的主人一样,保持一种纯粹的爱好、简单的喜欢。正因为我的“石头”功用价值不高,它才不会被众人哄抢,它才能成为我情有独钟之物,成为我特别的“珍玩”,我才能不被裹挟,一个人喜欢着我的喜欢。我可以静静地看着它,回忆一段跋涉山水的美好过程,追溯一场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怀想一个和它一样温润的可人儿。
(写作提示:记得扣住材料,而不是天马行空)
就算有高明的“鉴宝人”来轻薄鄙视,我也不必大动肝火,只要回之一笑:谢谢你们,放过我的喜欢。
(写作提示:结尾精简,三言两语,扣文题扣材料。)
2.玉石与石头:价值与认知的错位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追求珍宝,向往那璀璨夺目的珠宝玉器。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寓言中那位鉴宝人与石头主人的故事,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对价值的浅薄理解和对认知的局限。
石头,在多数人的眼中,不过是平凡无奇的物质,或是铺路建房的材料,或是孩童玩耍的玩具。然而,在那位主人的眼中,它却是形状奇异、颜色温润的珍宝,值得他精心收藏、时时把玩。这其中的价值差异,不在于石头本身,而在于人的认知和判断。鉴宝人的专业眼光使他轻易看出了石头的真实质地,但在他眼中毫无价值的石头,却是主人眼中的无价之宝。由此可见,价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像那位主人一样,坚守自己的认知,不论外界如何评说?这并非易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往往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被世俗的价值观所束缚。但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这些浮华的表象之下,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珍视。
那位主人之所以珍视那块石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更是因为它带给他的那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因此,即使鉴宝人告诉他那并不是玉石,他也依然珍惜不已。这种坚持和珍视,正是我们在面对价值时应有的态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鉴宝人的判断虽然专业,但也并非绝对。他看到的只是石头的物质属性,却无法感知到主人与石头之间的情感纽带。这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忽视的那些无形的、却同样重要的价值一样。
所以,面对价值,我们应该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的属性,也要看到精神的内涵;既要尊重专业的判断,也要坚持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价值,才能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不被世俗所迷惑。
石头与瓦片,看似相似,实则天壤之别。在追求价值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用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去认知和判断。让我们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用心去感受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去珍视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和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