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27分)
1.(15分)鹏城四月,春风轻拂。“节能降碳之旅,碳寻美好生活”主题集市在深圳市“零碳公园”同步开启,汇集了“节”尽所能情报局、侦“碳”行动、我为低碳“代”言三个趣味多样的节能降碳科普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节”尽所能情报局】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13日讯
3月10日,在央视全国两会特别节目《聊会》中,主持人介绍各地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拉开wéi(  )幕,其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的零碳公园备受关注。节目介绍,零碳公园的开发中,地形几乎“零”改动,建设材料基本实现就地取材,令人 。一是尊重场地生态基底,公园保留现状优势资源。二是低碳植物设计,公园在开发中保留了近18万平方米的乔木和地被,在新增植物的品种上也是优先选择高固碳植物和乡土植物。三是回收材料的运用,公园回收和利用废弃材料,作为零碳公园的特色景观,设计可谓是 。四是低碳能源利用,公园的构架、建筑顶部等与太阳能光伏板结合。五是 的海绵城市设计,公园利用高差,通过早溪、生态截水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将雨水净化、回收与利用。
据悉,通过系列低碳措施,公园每年可为城市吸收碳排放3675吨,真正实现低碳fú(  )射甚至负碳。公园以生态游览、康体健身、碳汇科普、互动体验为主题,为周边市民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健康生活空间,深受广大居民所欢迎。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wéi幕    
fú射    
(2)结合语境,将最恰当的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A.天衣无缝
B.匠心独运
C.叹为观止
①   
②   
③   
【侦“碳”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3)同学们将带石旁的“碳”与不带石旁的“炭”常常混用,不能区别,如炭素、炭石等,这两个字常常是可以互换的。但这种混用状态,有时会导致语意模糊,甚至混乱。围绕“碳”和“炭”学生们展开讨论。
小贴士《说文解字》:“炭,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
小深:“碳”主要指碳元素,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同时炭素也是一种材料,因此经常混用。而可燃烧的木炭就只能用传统象形字“炭”。
小圳:为什么可燃烧的木炭就只能是“炭”,而不能是“碳”呢?
小深:因为从中国古代象形造“炭”字来说,   所以,可燃烧的木炭就只能是“炭”。
(4)小深在参加公园活动时,发现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我为低碳“代”言】习总书记说:“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请按要求完成问题。
(5)深圳零碳公园的创新设计是向美丽中国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请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方法为公园撰写一则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不多于20个字)
小贴士宣传语,要贴合宣传内容特点,注意锤炼词语,可巧用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反复等),要力求朗朗上口,简明风趣,还可推陈出新。
(6)身边很多朋友可能会误解,觉得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降低生活质量,过“苦日子”。而倡导低碳生活的你听到身边这样的言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应对。
如果同学开玩笑的说“低碳就是低质”,我会应对:   。
如果长辈心疼孩子说“没有必要过低碳这种苦日子”,我会应对:   。
2.(10分)【碳普惠“人文”】习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小深同学在深圳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上,运用初中古诗文来记录低碳生活方式,展现绿色化、低碳化生活方式的转变。请按照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打卡类别 古诗文记录
“绿水青山” ①   ,在河之洲。(《诗经 周南》)②蒹葭萋萋,   。(《诗经 秦风》)③下见小潭,   。(柳宗元《小石潭记》)
“绿色发展” ④微君之躬,   。(《诗经 邶风》)⑤   ,左右采之。(《诗经 周南》)⑥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绿色出行” ⑦   ,在城阙兮。(《诗经 郑风》)⑧   ,道阻且跻。(《诗经 秦风》)⑨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句子是: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分)小圳同学在绿色生活平台上分享了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引发了同学们纷纷留言评论,小圳发现不恰当的一条评论是(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同学评论:诗歌由景及情,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同学评论: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C.同学评论: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
D.同学评论:“涵虚混太清”中“虚”和“太清”都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二、阅读(45分)
4.(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弱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节选自魏学洢《虞初新志 核舟记》)
【乙】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入定①于龛②中者,荫树跌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④曲拳,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纸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谤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sù),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长洲周汝陶言,吴中人业此者,研思殚精,积八九年,及其成,仅能易半岁之粟,八口之家,不可以饱,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
(节选自高士奇《虞初新志 记桃核念珠》)
【注释】①入定:佛教名词,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②龛(kān):供奉佛像的石室或柜子。③跌(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④袒跣(tǎn xiān):袒胸赤足。⑤茶奁(lián):茶具。⑥狻(suān)猊(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1)请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释画线词的含义。
方法 示例 画线词 含义
成语推断法 比翼双飞 ①其两膝相比者 a    
查阅字典法 “属”的义项:A.类似。B.群。C.隶属。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b    
语境探究法 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探究 ③经卷毕具 c    
课内迁移法 勾画了了 ④不甚了了 d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故习兹艺者亦渐少矣。
(4)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
5.(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低碳生活
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生活看起来是小事,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等等,做起来也不是太难,但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低碳不能因为自己“小”而不为,不能因为自己“富”而不为,更不能因为别人“不为”而自己不为。
——姚雪痕《低碳生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材料二】
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何计算
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的。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那么,如何计算氧化碳减排量的多少呢?以发电厂为例,节约1千瓦时(度)电或1千克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根据专家统计:每节约1千瓦时电,就相应节约了0.4千克标准煤,同时减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氧化硫、0.015千克氯氧化物。
由此可推算出以下公式:
节约1千瓦时电=减排0.997千克二氧化碳。
节约1千克标准煤=减排2493千克二氧化碳。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也能以自身的行为方式,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以下是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千瓦时)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0.785;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以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275;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长途飞机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2009年12月10日《中国环境报》
【材料三】
全国低碳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7月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绿色低碳,全面小康”。
全国低碳日的由来:
2013年6月6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确定2013年6月17日为首个“全国低碳日”。
为什么要低碳?
“低碳生活”是现在社会大力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环保、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因为含碳产品的大量使用,使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加大,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
我们能为节能低碳做些什么呢?
垃圾分类:

合理开启和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
天气晴朗、光线充足时不开灯,人少时少开灯,人走灯灭。
空调温度冬天不高于20度、夏天不低于26度,无人时不开空调,下班前提前半小时关空调。多走楼梯、少乘电梯。

随时关闭水龙头。
洗菜、洗碗、洗器物等,不长时间冲漂,尽量用小水量洗涤。
可以往马桶水箱中放入一个装满水的500毫升水瓶,每次冲水就可以减少水量。
一水多用,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
③节约用纸。
发挥电子平台优势,推广“无纸办公”。
提倡正反面用纸。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纸巾、纸杯、方便袋等。

目的地很近时,可以考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
定期检查轮胎气压,气量过低或过足都会增加油耗。
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吧。
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长途飞机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途飞机旅行(200千米到1000千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55+0.105×(千米数﹣200);长途飞机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米数×0.139。
B.在我国,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小深在阅读完材料三后,将午餐后盘子里的大骨头按照垃圾分类标准扔入易腐垃圾桶。
D.小圳认为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等生活方式不涉及能量消耗,所以不属于低碳生活。
知识卡片: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是×××”,如: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结合材料一内容,给“低碳生活”下定义。
(3)结合材料三,参照示例“节约用纸”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低碳生活的另外三个做法。
(4)学校是我们的主要生活场地,在“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的主题班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请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列举出至少三种行之有效的低碳生活方式。
6.(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K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浓。餍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其中常见的是“荠菜儿”,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香油。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香油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的活力。
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周密《武林旧事》里讲皇宫里二月初二办“挑菜御宴”,将“生菜、荠花诸品”放到“朱绿花斛”中,由后妃、婕妤们“以金篦挑之”,已经是将“挑菜”弄成繁复的行为艺术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诗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白居易),“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菜”这一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美食,“地菜”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节日的热闹喜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B.“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通过对比手法,强调突出了“地菜”藏在作物与荒草间,虽不起眼,却是故乡人心中无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C.第⑤段列举了诗人们对“挑地菜”的描述,是为了展现“地菜”蕴藏不可意会的乡土活力,告诉读者“挑菜节”是古代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
(2)初读本文后,小深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夸大了事实,小圳却认为这个说法很恰当。小圳从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个理据,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①   
②采集不易尤显珍贵
③   
④   
(3)小圳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但小深认为它“土得可爱”,也有人认为它“既雅得诗意,又土得可爱”,对于以上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请你以第④段划线句为例,阐明你的观点。
(4)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作者的匠心之举,请你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人民日报》论坛提到:“我们需关注的是蕴藏在民俗背后的深厚的知识与智慧,及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固有的情感和思想。”请你简要描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种家乡民俗,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7.(2分)语文课上举行了“经典大讲堂”名著阅读分享活动,小深从《经典常谈》中选了四篇文章推荐给喜欢历史的小圳,其中不太适合的一项是(  )
A.《诸子第十》 B.《<史记><汉书>第九》
C.《<战国策>第八》 D.《“春秋”三传第六》
8.(4分)“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本学期学习内容包括《诗经》、陶渊明、柳宗元、孟浩然等,请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诗第十二”“文第十三”的内容,任选一个本学期的已学篇章进行评论和推荐阅读。
9.(2分)“经典大讲堂”名著阅读分享活动结束后,小圳认为只要读了《经典常谈》这本书,基本就可以了解那些“经典”的大致内容,所以“经典”也就可以不用再读了。小深认为小圳观点有失偏颇,为了说服小圳,小深特意翻阅了《经典常谈》的《序》,请你结合下面《序》的选段内容,帮小深写一段劝说小圳的话。
《序》: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地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签求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三、写作(45分)
10.(45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
请你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27分)
1.【答案】(1)帷 辐
(2)①C ②B ③A
(3)“炭”表示在山崖间伐木烧火,《说文解字》也说:“炭,烧木余也。从火,岸省声。”
(4)公园以生态游览、康体健身、碳汇科普、互动体验为主题,为周边市民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健康生活空间,深受广大居民欢迎。
(5)示例:树立“低碳”理念 创建绿色家园
(6)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先进的生活理念,不但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够降低生活开支,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所以低碳生活并不是过苦日子。
2.【答案】①关关雎鸠
②白露未晞
③水尤清冽
④胡为乎泥中
⑤参差荇菜
⑥黄发垂髫
⑦挑兮达兮
⑧溯洄从之
⑨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答案】C
二、阅读(45分)
4.【答案】(1)①靠近②A③都④清楚
(2)神情风致/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3)①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②所以学习这种技艺的人也就渐渐地变少了。
(4)甲文中雕刻者在核舟上对三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描述,形态各异,各有个性,连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数出来;乙文中念珠体积小,却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5.【答案】(1)D
(2)低碳生活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3)①节能用电。②节约用水。③绿色出行。
(4)示例:①节约用电:在学校,我们可以做到离开教室或图书馆时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具,以及合理设置空调温度。
②节约用水:我们在洗手、洗漱时应控制水龙头的流量,同时学校可以推广使用节水型水龙头和节水器具。
③绿色出行:我们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对于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同学,可以提前规划行程,避免拥堵和不必要的能耗。
6.【答案】(1)D
(2)①割地菜时汇聚点滴欢乐;②象征生命的阳气和热力;③承载乡下人的节日欢乐(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与游子们的故园情联系)。
(3)“一阳来复”“不堪食用”等词本来是文言的表达,这些词的使用,能体现文章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同时“花开三月三”出自王磬编的《野菜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也能让文章更典雅,从而让文章有“文雅”的特点。“田头地脑”“毛壳子鸡蛋”等方言俗语的融入,显得生动活泼,让文章读来有“接地气”之感。
(4)内容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代表一批老去的人,在开头结尾反复提及,与“地菜”这一在人们视野中逐渐淡去的事物相映照,更加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在这个“除旧布新”的时代美好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担忧与伤感,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严谨。
(5)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我们”村演社戏;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从这些民风民俗中,能感受到村民淳朴、善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了的美好情感。
7.【答案】A
8.【答案】示例:“《诗经》第四”阐述了“诗”的来源及写法——赋、比、兴、风、雅、颂。这一章节巧用修辞,诗句优美,富有意境,借用诗句,阅读这一部分,可提高鉴赏能力。
9.【答案】《经典常谈》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签求鱼,辜负了编撰者的本心了。
三、写作(45分)
10.【答案】例文
方寸之间天地大
中风后,为了调养身体,外婆不得不在城里长住一段日子。在乡下种了一辈子地的外婆,在阡陌纵横的庄稼地里穿梭,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呼吸,自由惯了,突然被拘束在城里七八十平的屋檐下,能适应吗?
我的思虑多余了。
那天清明,屋外小雨淅淅沥沥,我在书房里写字,隐隐约约听见从阳台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踮着脚尖走近,细细端详:外婆半弓着腰,左手撑开蛇皮口袋,右手握着一把小铁锨,从口袋里往外铲泥土。她一锨一锨地把泥土铺展在花盆里,那是一个锈迹斑斑废弃了的洗脸盆。盆和泥土从哪来的,至今是个谜。铺好土后,外婆从她随身带的行李包里深深地掏出一个灰旧的布帕子。她左一层右一层慢慢地打开帕子,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三五粒白色的丝瓜种子。外婆像呵护着生命一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盆里,轻轻地盖上泥土,然后在种子的四周缓缓地浇了一些水。最后她拖着中风过的腿一寸一寸地把盆挪到了墙角边。
后来的日子里,外婆常坐在阳台上,有时看看朝阳,有时陪陪落日,有时瞧瞧楼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时望望这个盆。她极少出门,就待在这小小的阳台上,像是在守护着什么。
日子在嘀嗒嘀嗒地走着。
有一天,我惊诧地发现,墙角边的那个盆里冒出三五株鲜绿的藤蔓,它们曲曲折折、顺着架子向上缠缠绕绕地生长着,最长的一株已经攀到窗台上,把嫩绿的脑袋探到窗外去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活泼泼的。
“它心里远着呢!”说着,外婆把一根方向长偏了的丝瓜藤牵回到架子上,又把另一株靠根部的叶子掐掉了。外婆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她侍弄庄稼是有一手的。
这让我想到外婆家门口的一方小菜园:南瓜开花了,硕大的花朵高高地挺立在阳光下,金黄灿烂,做好了招蜂惹蝶的准备。辣椒的轮廓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地膨胀着,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丰满。豇豆们发疯了,枝枝蔓蔓,张牙舞爪地扩充着自己的地盘。黄瓜熟了,真黄呀!西红柿熟了,真红呀!茄子熟了,真紫呀!这方小小的菜园就是外婆大大的活日历!她在里面辛勤耕耘。蔬菜们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一年四季,各具情态。在这方小天地里,外婆忙碌着、充实着、幸福着,她知道自己离庄稼最近,离土地最近,离根最近。
“它心里远着呢!”外婆呢喃着,“人呐,要是心里没根,外面再大也小;心里有根,家里再小也大。”外婆看着我笃定地说,我仿佛能从她的眼睛里看到那方长势喜人的小菜园。
阳光下,外婆望着窗外的那株丝瓜藤,我想:她的心也远着呢!因为心远,她能在方寸之间抬头看日月,垂眉读众生;因为心远,她能在尘世的方寸之间觅得桃花源,让平淡的日子生出希望,一路走下去,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