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6年高考数列与不等式专题分析黄石一中 彭福来程荷花一、数列部分1.考点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对增长率、分期付款等数列实际应用题多以客观题和中低档解答题为主,对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相结合的综合题的考查多属于中高档题,甚至是压轴题, 一般控制在之间.2.考试要求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内 容知识要求了解(A)理解(B)掌握(C)数列数列的概念数列的概念√数列的简单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简单应用√具体要求如下:(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①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全国课标卷近三年来的命题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回归课本重基础,回避技巧重通法,强调运算重交汇.根据全国卷求稳的特点,估计全国卷明年的数列知识考查仍在“通项公式求法与前项和公式应用”中命制,可能与函数交汇,或仍与不等式交汇出题,但在不等式的证明时,理科可能涉及到与数学归纳法知识交汇出题.考题回顾考题1(2014·全国理科Ⅱ卷·第17题)已知数列满足=1,.(Ⅰ)证明是等比数列,并求的通项公式;(Ⅱ)证明:.【考点分析】等比数列,数列放缩解析: (I)由得。 又,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因此的通项公式为. (Ⅱ)由(I)知 因为当时,,所以。于是。所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构造等比数列求一般数列,利用放缩求和来证明不等式考题2(2015·全国理科Ⅰ卷·第17题)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1,,,其中为常数.(Ⅰ)证明:;(Ⅱ)是否存在,使得{}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考点分析】数列的和与项的关系,等差数列的定义解析:(I)由题设,两式相减得 由于,所以 (II)由题设,,,可得由(I)知,令,解得故,由此可得是首项为1,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是首项为3,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所以,.因此存在,使得数列为等差数列.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定义.要求学生对数列的奇数项和偶数项有着较为深刻理解考题3 (2015·全国理科Ⅰ卷·第7题)已知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为的前项和,若,则()(A)(B)(C)(D)【考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解析:∵公差,,∴,解得=,∴,故选B.【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通项公式考题3 (2012·全国理科Ⅰ卷·第5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数列/的前100项和为A./ B./ C./ D./【考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解析:由/可得///【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要求学生对裂项有一定的认识4.命题预测1.设的三边长分别为,的面积为,,若,,则( )A.为递减数列 B. 为递增数列 C.为递增数列,为递减数列 D. 为递减数列/,为递增数列【答案】B 2.如图,互不-相同的点和分别在角O的两条边上,所有相互平行,且所有梯形的面积均相等.设若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答案】3.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已知,且成等比数列.(1)/求; (2)若,求【答案】(1)由已知得到: , .(2)由(1)知,当时,, ①当时, ②当时, 所以,综上所述:; 4.已知数列和满足.若为等比数列,且求与;设.记数列的前项和为.(i)求;(ii)求正整数,使得对任意,均有.【答案】(1)由题意,,,知,又有,得公比(舍去),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所以,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i)由(I)知,,所以;(ii)因为;当时,,而,得,所以当时,,综上对任意恒有,故.二、不等式部分1.考点分析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线性规划、均值不等式的考查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这类试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往往有一定的灵活性.若是解答题,也是中等难度的题目;高考中涉及不等式的,更多的情况是以函数与导数、方程、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证明.不等式因它的基础性(是研究函数、方程、数列等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性(容易与其它各部分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性(实际应用广泛),很自然地成为每年高考的热点.近几年,高考关于不等式的命题趋势是:(1)单纯不等式的题目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若是解答题也是中等难度的题目;(2)高考中涉及不等式的,更多的情况是以函数、方程、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证明,突出不等式的工具性.在高考试卷中,有关解不等式的试题一般有一到两道.2.考试要求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内 容知识要求了解(A)理解(B)掌握(C)不等式(含4-5《不等式选讲》)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及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二方程的联系√简单的成性规划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成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与解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仅限理科)√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仅限理科)√具体要求如下:(1)不等关系: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②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③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③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4)基本不等式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a≥0,b≥0)的证明过程.熟知a≥0,b≥0是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能用比较法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②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掌握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5)不等式选讲①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②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c; ≥c; +≥c.③了解二元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a2+b2)(c2+d2)≥(ac+bd)2.④理解并能够对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进行简单应用.⑤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3.考题回顾考题1(2015·全国卷文Ⅰ第15题)若x,y满足约束条件 ,则z=3x+y的最大值为.【考点分析】简单的线性规划.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作出直线:,平移直线,当直线:z=3x+y过点A时,z取/最大值,由解得A(1,1),∴z=3x+y的最大值为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图解法”,准确地作出可行域是前提,利用“平移法”是解题的关键.考题2(2010·全国卷理Ⅱ卷·第5题)不等式/的解集为(A)/ (B)/(C) / (D)/【考点分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的解法.解析:/利用数轴穿根法解得-2<x<1或x>3,故选C考题2(2011·全国卷理Ⅱ卷·第5题)下面四个条件中,使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A) (B) (C) (D)【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充要条件及不等式的性质.解析:即寻找命题,使,且推不出,逐项验证知可选A.考题3(2011·全国卷新课标卷·第24题)选修4-5:不等式选讲设函数,其中。(Ⅰ)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Ⅱ)若不等式的解集为 ,求a的值。【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解析:(Ⅰ)当时,可化为。由此可得 或。故不等式的解集为或。(?Ⅱ) 由 得 此不等式化为不等式组 或即 或因为,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由题设可得=,故考题4(2012·全国卷大纲卷·第20题)设函数/。(1)讨论/的单调性;(2)设/,求/的取值范围。【命题意图】本试题考查了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运用。第一就是函数中有三角函数,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单调区间。另外就是运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问题的构造函数思想的运用。解:/。(Ⅰ)因为/,所以/。当/时,/,/在/上为单调递增函数;当/时,/,/在/上为单调递减函数;当/时,由/得/, 由/得/或/; 由/得/。 所以当/时/在/和/上为为单调递增函数;在/上为单调递减函数。[来源:Zxxk.Com](Ⅱ)因为/当/时,/恒成立当/时,/令/,则/又令/,则/则当/时,/,故/,/单调递减当/时,/,故/,/单调递增所以/在/时有最小值/,而/,/综上可知/时,/,故/在区间/单调递所以/故所求/的取值范围为/另解:由/恒成立可得/令/,则/当/时,/,当/时,/又/,所以/,即/故当/时,有/(lbylf x)①当/时,/,/,所以//②当/时,/综上可知故所求/的取值范围为/。【点评】试题分为两问,题词面比较简单,给出的函数比较新颖,因为里面还有三角函数,这一点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点难度,不同于平时的练习题,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少。但是解决的关键还是要看导数的符号,求解单调区间。第二问中,运用构造函数的思想,证明不等式,一直以来是个难点,那么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函数,运用导数证明最值大于或者小于零的问题得到解决。4.命题预测1.设集合,,则( )A. B. C. D.【答案】B.2.已知/,/满足约束条件/,若/的最小值为/,则/( )A./ B./ C./ D./【答案】B 3.设正实数满足,则当取得最大值时, 的最大值为( )A.0 B.1 C. D.3【答案】B 4.当实数,满足时,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______.【答案】5.已知______.【答案】12 6.设函数,其中是的导函数.,求的表达式;若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设,比较与的大小,并加以证明.解析:(1);(2);(3) 方法1 数学归纳法:①当n=1时,因为左边,右边=,所以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在(2)中取,可得().令,则,所以,所以.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方法2 放缩法:在(2)中取,可得().令(),则,即,从而().将上述n个不等式依次相加,得故(),结论得证.三、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部分 数列和不等式是高考的两大热点也是难点,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等数学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它可以体现数学思维中的很多方法.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综合又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高考关于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的命题趋势是:(1)以客观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与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简单交汇.(2)以解答题以中档题或压轴题的形式考查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还有可能涉及到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的知识等,深度考查不等式的证明(主要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及分类讨论、化归的数学思想,试题新颖别致,难度相对较大.数列与不等式作为高中数学代数的两大核心内容,其在高考试卷中处于的核心地位,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有数列与不等式的主要交汇,有不等式与函数的重点交叉,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不等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也比较突出.当这些两者甚至三者交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会变得非常的灵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的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1)试题主要考查知识重点和热点是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归纳与猜想、数学归纳法、比较大小、不等式证明、参数取值范围的探求,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要注意放缩法的应用.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融合与迁移,考查学生数学视野的广度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潜能.(2)求解数列中的某些最值问题,有时须结合不等式来解决,其具体解法有:①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不等式确定变量范围,进而求得最值;②首先利用不等式判断数列的单调性,然后确定最值;③利用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确定最值.(3)探索型问题常常需要由给定的题设条件去探索相应的结论,或探索满足某些条件的对象是否存在,问题增加了许多可变因素,思维指向不明显.探索型问题有:①猜想型,即结论未给出,解题时需要首选探索结论,然后再加以证明;②判断型,即判定符合某种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或其结论是否成立,解题时常先假设存在,然后求出或导出矛盾.(4)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一般有放缩,构造函数这两类常见的方法.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有:①利用迭代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②利用累加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③利用累乘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④利用可求和的新数列构建关系进行放缩.而放缩主要是把数列的通项放缩为一个可求和的数列,如放缩为等比、等差或可裂项求和的数列.考题(2012·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第20题)已知函数/满足满足/;(1)求/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2)若/,求/的最大值。【解析】(1)/ 令/得:// 得://在/上单调递增/ 得:/的解析式为/ 且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2)/得/ ①当/时,/在/上单调递增/时,/与/矛盾②当/时,/③当/时,/ 得:当/时,// 令/;则// 当/时,/ 当/时,/的最大值为/4.命题预测1.设数列/的前/项和/满足/,其中/.(1)求证:/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2)若/,求证:/,并给出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解析:(1)由/,得/,即/. 因/,故/,得/, 又由题设条件知/,/两式相减得/,即/, 由/,知/,因此/综上,/对所有/成立,从而/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当/或/时,显然/,等号成立. 设/,/且/,由(1)知,/,/,所以要证的不等式化为: /即证:/当/时,上面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当/时,/与/,(/)同为负; 当/时, /与/,(/)同为正; 因此当/且/时,总有 (/)(/)>0,即 /,(/). 上面不等式对/从1到/求和得,/由此得/综上,当/且/时,有/,当且仅当/或/时等号成立.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1) 求的值;(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有.解析:(1) ,. 当时,又,(2),. ① 当时,/ ② 由① — ②,得 数列是以首项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当时,上式显然成立. (3)由(2)知,①当时,,原不等式成立. ②当时, ,原不等式亦成立. ③当时, 当时,,原不等式亦成立. 综上,对一切正整数,有. 2016年高考数列与不等式专题分析黄石一中 彭福来程荷花一、数列部分1.考点分析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前n项和公式,对增长率、分期付款等数列实际应用题多以客观题和中低档解答题为主,对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相结合的综合题的考查多属于中高档题,甚至是压轴题, 一般控制在之间.2.考试要求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内 容知识要求了解(A)理解(B)掌握(C)数列数列的概念数列的概念√数列的简单表示法(列表、图象、通项公式、递推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简单应用√具体要求如下:(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① 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② 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③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④ 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全国课标卷近三年来的命题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回归课本重基础,回避技巧重通法,强调运算重交汇.根据全国卷求稳的特点,估计全国卷明年的数列知识考查仍在“通项公式求法与前项和公式应用”中命制,可能与函数交汇,或仍与不等式交汇出题,但在不等式的证明时,理科可能涉及到与数学归纳法知识交汇出题.考题回顾考题1(2014·全国理科Ⅱ卷·第17题)已知数列满足=1,.(Ⅰ)证明是等比数列,并求的通项公式;(Ⅱ)证明:.【考点分析】等比数列,数列放缩解析: (I)由得。 又,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因此的通项公式为. (Ⅱ)由(I)知 因为当时,,所以。于是。所以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构造等比数列求一般数列,利用放缩求和来证明不等式考题2(2015·全国理科Ⅰ卷·第17题)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1,,,其中为常数.(Ⅰ)证明:;(Ⅱ)是否存在,使得{}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考点分析】数列的和与项的关系,等差数列的定义解析:(I)由题设,两式相减得 由于,所以 (II)由题设,,,可得由(I)知,令,解得故,由此可得是首项为1,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是首项为3,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所以,.因此存在,使得数列为等差数列.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定义.要求学生对数列的奇数项和偶数项有着较为深刻理解考题3 (2015·全国理科Ⅰ卷·第7题)已知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为的前项和,若,则()(A)(B)(C)(D)【考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解析:∵公差,,∴,解得=,∴,故选B.【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通项公式考题3 (2012·全国理科Ⅰ卷·第5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数列/的前100项和为A./ B./ C./ D./【考点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解析:由/可得///【评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要求学生对裂项有一定的认识4.命题预测1.设的三边长分别为,的面积为,,若,,则( )A.为递减数列 B. 为递增数列 C.为递增数列,为递减数列 D. 为递减数列/,为递增数列【答案】B 2.如图,互不-相同的点和分别在角O的两条边上,所有相互平行,且所有梯形的面积均相等.设若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答案】3.在公差为的等差数列中,已知,且成等比数列.(1)/求; (2)若,求【答案】(1)由已知得到: , .(2)由(1)知,当时,, ①当时, ②当时, 所以,综上所述:; 4.已知数列和满足.若为等比数列,且求与;设.记数列的前项和为.(i)求;(ii)求正整数,使得对任意,均有.【答案】(1)由题意,,,知,又有,得公比(舍去),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所以,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2)(i)由(I)知,,所以;(ii)因为;当时,,而,得,所以当时,,综上对任意恒有,故.二、不等式部分1.考点分析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传统内容,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线性规划、均值不等式的考查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这类试题虽然难度不大,但往往有一定的灵活性.若是解答题,也是中等难度的题目;高考中涉及不等式的,更多的情况是以函数与导数、方程、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证明.不等式因它的基础性(是研究函数、方程、数列等必不可少的工具)、渗透性(容易与其它各部分知识结合在一起)、应用性(实际应用广泛),很自然地成为每年高考的热点.近几年,高考关于不等式的命题趋势是:(1)单纯不等式的题目多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若是解答题也是中等难度的题目;(2)高考中涉及不等式的,更多的情况是以函数、方程、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载体,综合考查不等式的解法和证明,突出不等式的工具性.在高考试卷中,有关解不等式的试题一般有一到两道.2.考试要求201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内 容知识要求了解(A)理解(B)掌握(C)不等式(含4-5《不等式选讲》)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及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二方程的联系√简单的成性规划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简单的成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与解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仅限理科)√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仅限理科)√具体要求如下:(1)不等关系: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② 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③ 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①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②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③ 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4)基本不等式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a≥0,b≥0)的证明过程.熟知a≥0,b≥0是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能用比较法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②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掌握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5)不等式选讲①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②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c; ≥c; +≥c.③了解二元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a2+b2)(c2+d2)≥(ac+bd)2.④理解并能够对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进行简单应用.⑤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3.考题回顾考题1(2015·全国卷文Ⅰ第15题)若x,y满足约束条件 ,则z=3x+y的最大值为.【考点分析】简单的线性规划.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作出直线:,平移直线,当直线:z=3x+y过点A时,z取/最大值,由解得A(1,1),∴z=3x+y的最大值为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图解法”,准确地作出可行域是前提,利用“平移法”是解题的关键.考题2(2010·全国卷理Ⅱ卷·第5题)不等式/的解集为(A)/ (B)/(C) / (D)/【考点分析】本试题主要考察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的解法.解析:/利用数轴穿根法解得-2<x<1或x>3,故选C考题2(2011·全国卷理Ⅱ卷·第5题)下面四个条件中,使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A) (B) (C) (D)【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充要条件及不等式的性质.解析:即寻找命题,使,且推不出,逐项验证知可选A.考题3(2011·全国卷新课标卷·第24题)选修4-5:不等式选讲设函数,其中。(Ⅰ)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Ⅱ)若不等式的解集为 ,求a的值。【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绝对值不等式解析:(Ⅰ)当时,可化为。由此可得 或。故不等式的解集为或。(?Ⅱ) 由 得 此不等式化为不等式组 或即 或因为,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由题设可得=,故考题4(2012·全国卷大纲卷·第20题)设函数/。(1)讨论/的单调性;(2)设/,求/的取值范围。【命题意图】本试题考查了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运用。第一就是函数中有三角函数,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单调区间。另外就是运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问题的构造函数思想的运用。解:/。(Ⅰ)因为/,所以/。当/时,/,/在/上为单调递增函数;当/时,/,/在/上为单调递减函数;当/时,由/得/, 由/得/或/; 由/得/。 所以当/时/在/和/上为为单调递增函数;在/上为单调递减函数。[来源:Zxxk.Com](Ⅱ)因为/当/时,/恒成立当/时,/令/,则/又令/,则/则当/时,/,故/,/单调递减当/时,/,故/,/单调递增所以/在/时有最小值/,而/,/综上可知/时,/,故/在区间/单调递所以/故所求/的取值范围为/另解:由/恒成立可得/令/,则/当/时,/,当/时,/又/,所以/,即/故当/时,有/(lbylf x)①当/时,/,/,所以//②当/时,/综上可知故所求/的取值范围为/。【点评】试题分为两问,题词面比较简单,给出的函数比较新颖,因为里面还有三角函数,这一点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点难度,不同于平时的练习题,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少。但是解决的关键还是要看导数的符号,求解单调区间。第二问中,运用构造函数的思想,证明不等式,一直以来是个难点,那么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函数,运用导数证明最值大于或者小于零的问题得到解决。4.命题预测1.设集合,,则( )A. B. C. D.【答案】B.2.已知/,/满足约束条件/,若/的最小值为/,则/( )A./ B./ C./ D./【答案】B 3.设正实数满足,则当取得最大值时, 的最大值为( )A.0 B.1 C. D.3【答案】B 4.当实数,满足时,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______.【答案】5.已知______.【答案】12 6.设函数,其中是的导函数.,求的表达式;若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3)设,比较与的大小,并加以证明.解析:(1);(2);(3) 方法1 数学归纳法:①当n=1时,因为左边,右边=,所以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时,不等式成立,即.那么,在(2)中取,可得().令,则,所以,所以.即当时,不等式也成立.根据①②,可知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方法2 放缩法:在(2)中取,可得().令(),则,即,从而().将上述n个不等式依次相加,得故(),结论得证.三、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部分 数列和不等式是高考的两大热点也是难点,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等数学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它可以体现数学思维中的很多方法.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综合又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高考关于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的命题趋势是:(1)以客观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解法与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简单交汇.(2)以解答题以中档题或压轴题的形式考查数列与不等式的交汇,还有可能涉及到导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的知识等,深度考查不等式的证明(主要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及分类讨论、化归的数学思想,试题新颖别致,难度相对较大.数列与不等式作为高中数学代数的两大核心内容,其在高考试卷中处于的核心地位,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有数列与不等式的主要交汇,有不等式与函数的重点交叉,数列与函数、数列与数学归纳法、不等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也比较突出.当这些两者甚至三者交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会变得非常的灵活,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的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1)试题主要考查知识重点和热点是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归纳与猜想、数学归纳法、比较大小、不等式证明、参数取值范围的探求,在不等式的证明中要注意放缩法的应用.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变通、融合与迁移,考查学生数学视野的广度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潜能.(2)求解数列中的某些最值问题,有时须结合不等式来解决,其具体解法有:①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不等式确定变量范围,进而求得最值;②首先利用不等式判断数列的单调性,然后确定最值;③利用条件中的不等式关系确定最值.(3)探索型问题常常需要由给定的题设条件去探索相应的结论,或探索满足某些条件的对象是否存在,问题增加了许多可变因素,思维指向不明显.探索型问题有:①猜想型,即结论未给出,解题时需要首选探索结论,然后再加以证明;②判断型,即判定符合某种条件的数学对象是否存在或其结论是否成立,解题时常先假设存在,然后求出或导出矛盾.(4) 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一般有放缩,构造函数这两类常见的方法.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有:①利用迭代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②利用累加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③利用累乘法构建关系进行放缩;④利用可求和的新数列构建关系进行放缩.而放缩主要是把数列的通项放缩为一个可求和的数列,如放缩为等比、等差或可裂项求和的数列.考题(2012·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第20题)已知函数/满足满足/;(1)求/的解析式及单调区间;(2)若/,求/的最大值。【解析】(1)/ 令/得:// 得://在/上单调递增/ 得:/的解析式为/ 且单调递增区间为/,单调递减区间为/ (2)/得/ ①当/时,/在/上单调递增/时,/与/矛盾②当/时,/③当/时,/ 得:当/时,// 令/;则// 当/时,/ 当/时,/的最大值为/4.命题预测1.设数列/的前/项和/满足/,其中/.(1)求证:/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2)若/,求证:/,并给出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解析:(1)由/,得/,即/. 因/,故/,得/, 又由题设条件知/,/两式相减得/,即/, 由/,知/,因此/综上,/对所有/成立,从而/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2)当/或/时,显然/,等号成立. 设/,/且/,由(1)知,/,/,所以要证的不等式化为: /即证:/当/时,上面不等式的等号成立. 当/时,/与/,(/)同为负; 当/时, /与/,(/)同为正; 因此当/且/时,总有 (/)(/)>0,即 /,(/). 上面不等式对/从1到/求和得,/由此得/综上,当/且/时,有/,当且仅当/或/时等号成立.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1) 求的值;(2)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3)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有.解析:(1) ,. 当时,又,(2),. ① 当时,/ ② 由① — ②,得 数列是以首项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当时,上式显然成立. (3)由(2)知,①当时,,原不等式成立. ②当时, ,原不等式亦成立. ③当时, 当时,,原不等式亦成立. 综上,对一切正整数,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