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彼岸新潮声 密西西比河 蓝色狂想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乔治·格什温及其代表作《蓝色狂想曲》,识别作品中的爵士乐元素,如即兴演奏、布鲁斯音阶和摇摆节奏。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和模仿创作,学生能够体验爵士乐的风格特点,掌握《蓝色狂想曲》的结构布局,并尝试在小组合作中创作简单的爵士乐段落。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趣,培养开放包容的音乐审美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感悟音乐跨越国界的魅力。教学重点:- 认识《蓝色狂想曲》的音乐特征,特别是其中的爵士乐元素。- 理解作品的创新精神和对美国音乐的影响。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准确辨识并运用爵士乐的即兴创作技巧。- 在创作活动中融入《蓝色狂想曲》的风格特点,体现个人与团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活动设计细化- 视觉唤醒:首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夜晚密西西比河的美丽画卷,画面中星光点点,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此时,教室灯光调暗,营造沉浸式体验。- 故事引入:伴随轻柔的河水流动声效,教师缓缓讲述一个关于密西西比河的故事,讲述这条河流如何见证了美国的历史变迁,以及它对美国音乐文化,尤其是爵士乐的孕育作用。故事中穿插提及乔治·格什温在河边灵感突发的情景,引出《蓝色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情感预热:随后,播放《蓝色狂想曲》的几个片段,但不告知曲名,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想象自己正随河流漂向未知的音乐彼岸,引导学生分享聆听后的感受和想象的画面,为正式学习奠定情感基础。二、新知讲授内容深化- 作者介绍:通过时间轴和重要事件图示,详细介绍乔治·格什温的生平,特别强调他的音乐旅程和对爵士乐的贡献。可以展示一些格什温的手稿照片或历史照片,增加真实感。- 音乐元素分析:分步解析《蓝色狂想曲》的音乐结构,如A-B-A-Coda形式,使用音频软件标记每个部分,让学生直观听到并理解各部分的特点。特别讲解爵士乐特有的即兴、布鲁斯音阶、摇摆节奏等元素,结合谱例和音频示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在乐谱上指出这些特征。- 音乐与文化:探讨《蓝色狂想曲》如何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讲解它如何反映了“美国梦”的追求和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变革。可以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如经济繁荣、爵士时代的风貌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三、实践探究活动细化- 分组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蓝色狂想曲》的一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小组内部设立“作曲家”、“音乐分析师”、“历史侦探”等角色,分别负责解读乐句、分析音乐元素、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音乐创作工坊:组织一个“爵士小乐队”工作坊,提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卡洪鼓、沙锤等)和电子音乐制作软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个小型爵士乐片段。教师先示范如何在软件中构建一个基本的爵士和弦进程,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利用刚刚学到的即兴、摇摆节奏等技巧。- 互动交流论坛:创建一个临时的“音乐论坛”,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成果,其他小组成员作为听众和评委,提出问题、分享感受,教师在一旁引导讨论,确保交流积极且建设性。这样的细化处理旨在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蓝色狂想曲》的精髓,同时促进其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四、成果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各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即兴创作、节奏表演或旋律改编,鼓励其他小组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互评与师评:采用同伴评价和教师综合点评的方式,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技术应用、团队合作等方面,注重鼓励和建设性意见。五、课堂总结与拓展- 回顾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重点,强调《蓝色狂想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以及爵士乐元素的运用。- 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索爵士乐,可以是听更多的爵士作品,或是尝试创作一段爵士风格的短曲,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情感升华:结束语中提及音乐无国界,通过《蓝色狂想曲》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段音乐历史,更体会到了不同文化间融合创新的魅力,激发学生持续探索多元音乐文化的热情。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蓝色狂想曲》这一经典案例,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和体验爵士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够在音乐的海洋中勇敢探索,不断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