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成都三诊作文题目解析:“词穷”现象【真题放送】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达惊叹的词句有哪些”“新词语这么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了”……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不少年轻人正在被词不达意、语言匮乏困扰,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方式不再适用时,“词穷”问题好像就出现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目分析】继之前的“二元辩证”类作文题目的狂轰滥炸之后,这次成都三诊的作文题目算是一种复归,回到了单纯的材料作文命题。材料内容关注了当下移动互联网人的普遍困境——“词穷”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但单纯的材料作文不意味着不需要思辨,引导学生关注“词穷”现象,让孩子们探讨“词穷”的本质和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应该是命题者的本意。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需要就事论理,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道理讲透。这类题目,恰恰更需要思辨能力。据推测,写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应该不在少数,因为这是娃娃们的“舒适区”,相关的素材积累应该不少,可用的名言诗词也很多,有机会“炫文采”,“炫文化涵养”。但私以为这样的方向算是偏离写作要求。中华语言文字固然有魅力,但这既非“词穷”现象的原因,亦非“词穷”现象的解药。这种写法的实质是用文辞的积累掩盖思考能力的欠缺。如果一个作文题目让人不能再用积累已久的历史文化名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常规素材,我们该怎么构思?这种思考力,恰恰是学生需要的。面对这个题目,笔者仍然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方面尝试给出立意参考。【立意参考】一、“词穷”是什么?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枯竭即是思维枯竭。我们不能用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所思所想,看似是没有“词语”,但其实,思维是需要语言承载的,说不出来、说不清楚其实代表我们根本没有想清楚。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了语言的匮乏甚至枯竭。二、为什么会“词穷”?何以如此呢?或者说,为何“词穷”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突出呢?根据材料,再结合现实,可梳理出以下几点原因:1.流行语、表情包让表达变得简便,而人性是“偷懒”的,有更简便的表达自然懒得再字斟句酌、费心思索,久而久之,自然“词穷”。2.既是“流行”语,就免不了被裹挟其中。为了不落后于人,显得“时尚”“入流”,人们免不了跟风。跟风就意味着丧失了个体表达,也就只能“词穷”。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与表达。需要获取的知识只需随手一搜,需要思考的问题AI会给我答案,想要发表的看法早有各路博主分析得头头是道……个体的表达已经被海量的信息和声音淹没、取代。4.同时,被信息狂轰滥炸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严肃的表达和深度阅读,而这恰恰是准确表达所必经的两条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三、面对“词穷”,我们该怎么办?1.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人的大脑像是一个仓库,高质量的输入是准确输出的先决条件。2.“我思故我在”,保持理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不被“流行”和“时尚”裹挟,在信息汪洋里,发出属于“我”的声音。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择其一深入探讨,也可以面面俱到。正如前文所言,还有些表达未能尽善之处,实在是思维能力所限。思维不到之处,皆是一片黑暗。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范文佳作】语言之魅:从“词穷”到“语富”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语言变革的时代。从“求助帖”中,我们窥见了当代年轻人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词不达意、语言匮乏。当流行语、表情包等成为日常交流的“速食”,我们似乎忘记了语言的本真与魅力,也忘却了如何用文字去深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我们为何会“词穷”?首先,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让我们习惯了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流行语和表情包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交流空间。然而,这种表达方式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无法满足复杂情感与思想的传递。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设备进行沟通,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种沟通方式削弱了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导致我们在需要表达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然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丰富性。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散文小说,语言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传递着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习惯,从“词穷”中走出来,探寻语言的真谛。要克服“词穷”的困境,我们需要多读书、多学习。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同时,阅读也能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更多的素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阅读,我们还需要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也可以从对方的反馈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在网络时代,我们往往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视了语言的规范和准确。然而,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是交流的基础。只有当我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才能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情感。最后,让我们从“词穷”中走出来,用更加丰富、准确、生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我们重拾语言的魅力,让交流变得更加深入、真挚和美好。信息时代年轻人如何走出“词穷”困境?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的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者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者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语言和文字表达需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进行遣词造句,背后体现的是思维和认知。现实中,不少年轻人正面临着表达匮乏的“词穷”困境——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表达出来就很匮乏,甚至词不达意。这可以用“用进废退”的进化学理论来解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交流、学习、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所减少。一些人因为平常沉湎于网络,疏于与他人沟通交流,懒得动笔写字,久而久之,不仅造成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还导致了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参与答辩交流,无论是考公考研,还是参加企业招聘,都需比拼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走上社会后,创业也好,打工也罢,也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和表达。倘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深度的“学”与持续的“习”,让自己的思维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融合发展、相得益彰。身处信息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回避“快浏览”,但不能抛弃“深阅读”。对于经典作品,只有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觅得好书中的真味,参透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读书贵在持之以恒,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夯实语言文字基本功。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以致用。年轻人既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该动笔的时候就要动笔,该进行语言交流时也不要逃避,假以时日,才能熟能生巧,使自己变得能说善写。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各地应以书香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强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阅读征文、名著朗读、演讲比赛、推选家庭阅读典型案例等活动,进一步造浓全民阅读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悦读”中丰盈精神世界,走出“词穷”困境。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202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要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以推进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抓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方案,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上下功夫,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持续提升,推动大学素质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