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与挫折;知道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概况;了解苏联改革成就与局限,能分析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与 方法 阅读有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有关史料,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通过阅读有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概况;通过学习教材知识,观察有关图片,思考和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启示,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学习,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概况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苏联(俄)的发展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苏联(俄)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苏联(俄)经济改革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从一国到多国)展示地图:社会主义国家的地图。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是哪些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有何影响?提示: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拉美一国:古巴。影响: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二)经济互助委员会1.教师讲述: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并讲解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概况。2.展示史料:有关经济互助委员会影响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评价和识记经济互助委员会。提示:积极: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消极:②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③加强控制各国共产党,按苏联模式改造各国。3.展示史料:有关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有关知识。提示: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特点: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后果:导致东欧各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4.引导学生回答:展示美苏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对抗的表格,引导学生归纳美苏冷战时期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对抗的表现。提示:(三)中苏结盟展示图片:有关中苏结盟的图片,引导学生识记中苏的建交、结盟和影响。提示: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结盟: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一)背景1.展示图片:斯大林逝世的有关图片。教师提问:回忆所学,斯大林对于苏联有哪些贡献?在他领导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提示:贡献:①领导了两个五年计划,是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领导苏联军民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原因:得益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在经济恢复时期和战争时期发挥巨大的作用。2.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关于苏联模式弊端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联系苏联模式弊端的知识。教师提问: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模式有哪些弊端?提示: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二)赫鲁晓夫改革1.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和结果。提示:时间:1953年。内容: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结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存在严重的偏差。2.展示史料: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的史料和图片。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为什么失败了?提示:原因:①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③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3.展示史料:有关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史料和图片。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既是掘墓人,也是守墓人?提示: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守墓人: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史料、图片,读课本,识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并对其做出评价。提示:时间:1964年。内容:①经济上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结果(积极):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结果(消极):同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畸形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评价: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一)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内容和结果,并对其做出评价。提示:时间:1985年。内容:①经济改革: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②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结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评价: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二)东欧剧变1.展示史料:有关东欧剧变原因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和识记东欧剧变的原因。提示: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②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④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2.教师讲述:东欧剧变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和实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三)苏联解体1.教师讲述苏联解体的有关知识。2.教师提问: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有何启示?提示: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影响: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启示: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引导学生识记和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情况。【课堂小结】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