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安徽省安庆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 年安徽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诗人笔下,鸟寄情思。宦游途中,听闻雁鸣阵阵,王湾深沉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归之痛;行走西湖,眼前莺飞燕舞,白居易形象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寄托赏春之喜;客居成都,欣赏缤纷春色,杜甫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句(其三)>》)寄寓暂得之闲。
(2)古人作文, 言为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范仲淹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民众、一心为君的忠诚令人感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庄子虚构击水而行、乘风而飞的大鹏形象,这种精神自由令人神往。
2. 这是小安根据《人民日报》公众号上发布的九十多岁的老艺术家游本昌演讲视频记录的文字,请阅读并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亲爱的娃娃们:大家好哇!
我是演员游本昌,也是九零后的一名成员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啦!我说龙年你们准备好龙腾虎跃一番了吗?有娃娃说,时间那么长,梦想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做才能dǐ达终点呢?A其实啊,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dǐ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啊。
你看我18岁进入文工团,开始演话剧。哎呀,演了大大小小70多个角色,一直到了52岁,哎呀!我才终于碰上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济公。有人说你大器晚成啊,可以尽情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啦。不!B我知道,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啊,所以我要继续向前。一直到88岁了,嘿,我遇上“爷叔”这个角色。人生就是这样,如登山,但是人生的目的可不是到达山顶啰,上一山过一山,山山相连的。济公是一个山头,爷叔又是一个。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哎,你就会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在等着你向前呢,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也就是你。越来越好的自己哟!C如果你累了,就迷máng了,厌倦了,疲乏了,哎,你就来看看我这个九零后吧!哎,你看我还在。和你们一起努力向前跑啦,别着急,沉住气!告诉你吧,只要咱们勇敢向前,前面的路啊,一定是繁花盛开!
(文本根据游本昌的演讲视频记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龙腾虎跃( ) 树梢( ) dǐ( ) 达 迷máng ( )
(2)小安和小徽在讨论学习这份演讲词。请补全对话。
小安:这份演讲词看似用语随意,其实可是游老爷子的匠心之作呢!
小徽:是啊!首先它很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老爷子今年已经到了①_______(根据文意选择一个词语: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鲐背之年 期颐之年)了,他面对年轻人时,也巧妙地称呼自己为“九零后”,在幽默风趣中一下子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
小安:确实如此!这篇演讲词风格轻松活泼,有感染力,还因为文中有C处这样的句子,②_______
小徽: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气词和叹词,体现演讲词要口语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如“一直到了52岁,哎呀!我才终于碰上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句中“哎呀”就是叹词,强烈抒发了演讲者终于遇上好角色的激动和喜悦。
小安:不过演讲词除了做到以情动人,更要做到以理服人。游老爷子锤炼了许多“金句”,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又深受启发。如文中A和B句,③____。(任选一个句子从句法或修辞角度赏析)
3. 复兴中学将举行题为“邂逅艾青”清明诗会活动,作为策划人,请你把这份活动环节补充完整,并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近艾青,领略现代诗歌别样美。
(1)拟写活动方案,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方案完整且周祥。
“邂逅艾青”清明诗会活动方案
一: ①_______:
(甲)了解诗人艾青,激发同学们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家国情怀蕣续红色基因。
二:活动宣传:
①拟写标语,渲染氛围;
②发出倡议,号召参与
三:活动内容:
①聆听讲座, 了解诗人; ② ______, ______
③深情诵读,触摸诗心;④创作诗曲,放飞诗情
(2)班委会准备邀请青年诗人李老师给大家做讲座。李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将讲稿的部分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请你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___________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3)甲句语序不对, 应该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对调。
(4)同学们选择了艾青的部分诗歌编辑成册,下面是目录,请将主题名称补充完整。
第一篇章: 自由歌唱 至真至纯 第二篇章: ③_________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礁石》 2《北方 》 2《鱼化石》 3《向太阳》(节选) 3《盼望》 4《黎明的通知》 4《镜子》
(5)小安在朗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一诗时,遇上一些困难,请你帮忙解决。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注】1932年1月25 日, 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①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正 在 电 杆 上 颤 栗 它 的 最 后 的 时 间
②请模仿划线句子,再续写两句诗。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昆仑石
冯文超
①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
②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杨兮浩荡……”
③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而公路也是由小小石渣铺底。
④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
⑤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
⑥天气本来晴朗,转而就阴了,飘起洁白的雪花。昆仑群峰顿时被一片烟雪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气温骤然下降。而平常天晴时,太阳紫外线之强,同样令人咋舌。对于昆仑群山,这气候仿佛就是个淬火炉,铸就了昆仑坚硬的骨骼。
⑦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帷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
⑧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
⑨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这里的天气,一日三变。雪停了,灿烂阳光倾泻下来,无数白云飞渡、缭绕在湛蓝深邃的天空,如织锦缎,好壮观啊!比起昆仑,唐古拉山似显低矮,但地表是升高了!民谚讲:昆仑险,唐古拉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
⑩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断断续续读出:
“……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铺在这地球上,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
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这一块块昆仑石。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20 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⑤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昆仑石坚硬的特点以及来之不易,表达作者对昆仑石的珍惜之情。
B. 护路工人在工点院子里昆仑石上画各种画,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孤独寂寞,生活单调,丰富了人物形象。
C. 文章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情感;多用四字短语和短句,显得干净利落,和雄浑壮观的景物特点高度契合。
D. 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记叙了游踪,描写了昆仑地区壮观雄浑之美,抒发了对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5. 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 情感感受
走进昆仑山口 群峰突兀高俊,冰雪四季不化 ①
顺着 109 国道,走向南山口 ② 激动 感慨
昆仑山深处歇脚 工点小院里的昆仑石,形态各异、颜色丰富 感叹 敬佩
③ 阳光灿烂, 石碑巍峨, 雄鹰翱翔 赞美 敬仰
6. 品味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请从至少两个角度赏析句子)
(2)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这一段有何作用)
7. 文题为“昆仑石”,请探究它的多重意蕴。
8. 班级为了推进阅读,开展了“1+1”(一篇课内阅读+一篇课外阅读)组合阅读推介活动,请从下面两篇学过的文章中为本文选择组合篇目,并阐明理由。
第一篇:《白杨礼赞》;第二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选择:将 和《昆仑石》组合。
理由:
【二】(16分)
材料一
①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6月,包河区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院长徐奇智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担任首批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包河区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
(改编自《包河区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公众号“安徽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5日)
材料二
①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手段。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②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进一步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涉及对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科学理解。
③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态度责任,以及探究科学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心智成长中,着力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通过研讨和宣教形成科学教育的思想共识。
④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科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明确规范化流程,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执行计划——记录结果——再次执行计划——得出结论——沟通结果”这一教学流程在科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
⑤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极大地丰富科学教育的手段,进而赋能科学教育。数字技术能够虚拟科学现象,这样就能把难以观察到的微观或宇宙世界等呈现在学生眼前,并且虚拟技术能够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仿真实验,以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变化。
⑥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建基于师资的专业性,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教育的非科学性问题,核心路径是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科学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既要注重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又要重视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性。
(改编自《把握关键环节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5日)
材料三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摘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P4-P5)
材料四
“我右手拿这些彩色小球,左手这里有一个横放的圆桶,将这些小球依次扔到桶的底部,回弹后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呢?”话音落下,只见一个个彩色小球碰撞圆桶,有的弹出,有的回弹,有的则留在桶内上下碰撞……唐守平随即抛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开展这样生动又富有探索精神的“魔法课堂”,是来自江苏的物理老师唐守平退休后的日常工作。
(改编自新华网《退休教师唐守平:用“魔法”引孩子进入“科学之门”》2023年3月 15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河区聘请大学教授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该地区的学校科学教育注入活力。
B. 只有重视了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科学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C. 物理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科学思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其它学科也能得到培养。
D. 唐老师的物理实验遵循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流程符合规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10. 下面哪个图示最能反映材料二的行文思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11. 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学校应该如何加强科学教育?
【三】(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英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刘理顺,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①,帝亲擢第一,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②语诸执政,急请帮③,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
(《明史·刘理顺传》)
【丙】
孟子·义利
陈普 宋代
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
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
【注】①廷对:殿试。②朝房:古代官吏上朝前休息的房子。③请帑:收藏钱财的库房,这里指的是国库。
13. 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小题 文言字词 解释方法 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查阅字典法: ①忧虑; ②灾祸; ③害病 这里应该选择“______”
(2) 捐家赀犒守城卒 语境推断法: 前有“捐”,后有“犒”
(3) 益勤学 课内迁移法: 益慕圣贤之道
(4) 书毕投缳 成语联想法: 原形毕露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
15. 【甲】文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乙】文字采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刘理顺为义献身的形象;【丙】则采用______的写作手法揭示正确的义利观。
16. 【乙】文中的刘理顺属于【甲】文中的“贤者”吗?试结合文章分析。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君子具有稳定社会的力量,文化具有相互交融的力量,阅读具有创造幸福的力量……生活中,你从哪里获得力量?又凭借怎样的力量奋勇向前?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 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 不少于 600字。2024 年安徽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诗人笔下,鸟寄情思。宦游途中,听闻雁鸣阵阵,王湾深沉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抒发了思归之痛;行走西湖,眼前莺飞燕舞,白居易形象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寄托赏春之喜;客居成都,欣赏缤纷春色,杜甫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绝句(其三)>》)寄寓暂得之闲。
(2)古人作文, 言为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范仲淹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民众、一心为君的忠诚令人感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庄子虚构击水而行、乘风而飞的大鹏形象,这种精神自由令人神往。
【答案】 ①. 乡书何处达 ②. 归雁洛阳天 ③.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 两个黄鹂鸣翠柳 ⑥.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⑧.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⑨. 水击三千里 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雁、莺、燕、啄、鹂、翠柳、鹭、庙堂、抟。
2. 这是小安根据《人民日报》公众号上发布的九十多岁的老艺术家游本昌演讲视频记录的文字,请阅读并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亲爱的娃娃们:大家好哇!
我是演员游本昌,也是九零后的一名成员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啦!我说龙年你们准备好龙腾虎跃一番了吗?有娃娃说,时间那么长,梦想离我们那么远,怎么做才能dǐ达终点呢?A其实啊,人生最有意思的不是dǐ达终点的那一刻,而是你向前的每一步啊。
你看我18岁进入文工团,开始演话剧。哎呀,演了大大小小70多个角色,一直到了52岁,哎呀!我才终于碰上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济公。有人说你大器晚成啊,可以尽情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悦啦。不!B我知道,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啊,所以我要继续向前。一直到88岁了,嘿,我遇上“爷叔”这个角色。人生就是这样,如登山,但是人生的目的可不是到达山顶啰,上一山过一山,山山相连的。济公是一个山头,爷叔又是一个。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哎,你就会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在等着你向前呢,人生的乐趣。就在这一山又一山之间,是你努力攀登的过程,是你一路上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也就是你。越来越好的自己哟!C如果你累了,就迷máng了,厌倦了,疲乏了,哎,你就来看看我这个九零后吧!哎,你看我还在。和你们一起努力向前跑啦,别着急,沉住气!告诉你吧,只要咱们勇敢向前,前面的路啊,一定是繁花盛开!
(文本根据游本昌的演讲视频记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龙腾虎跃( ) 树梢( ) dǐ( ) 达 迷máng ( )
(2)小安和小徽在讨论学习这份演讲词。请补全对话。
小安:这份演讲词看似用语随意,其实可是游老爷子的匠心之作呢!
小徽:是啊!首先它很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老爷子今年已经到了①_______(根据文意选择一个词语:古稀之年 耄耋之年 鲐背之年 期颐之年)了,他面对年轻人时,也巧妙地称呼自己为“九零后”,在幽默风趣中一下子拉近了和听众的距离。
小安:确实如此!这篇演讲词风格轻松活泼,有感染力,还因为文中有C处这样的句子,②_______
小徽: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气词和叹词,体现演讲词要口语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如“一直到了52岁,哎呀!我才终于碰上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一句中“哎呀”就是叹词,强烈抒发了演讲者终于遇上好角色的激动和喜悦。
小安:不过演讲词除了做到以情动人,更要做到以理服人。游老爷子锤炼了许多“金句”,让人听后耳目一新,又深受启发。如文中的A和B句,③____。(任选一个句子从句法或修辞角度赏析)
【答案】(1) ①. ténɡ ②. shāo ③. 抵 ④. 茫
(2) ①. 鲐背之年 ②. 运用短句,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特点;排比手法的运用强调了年轻人追梦过程的艰难,这样既拉近了彼此距离,又自然引出下面的以自身不懈追求来鼓励年轻人的内容。 ③. 示例一:A句采用“不是……而是”这样并列复句,在对比中强调了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道理,能让急躁的年轻人沉下心来,在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示例二:B句采用比喻的修辞,将追求更高的目标比作“照着月亮瞄准”,突出高远志向的激励作用,富有形象性,令人易于接受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龙腾虎跃,lóng téng hǔ yuè,意思是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树梢,shù shāo,意思是梢顶、梢头,即树的顶端,指树的枝条上远离树干的那一端。
抵达,dǐ dá,到达。
迷茫,mí máng,指模糊不清、迷惑茫然、神情恍惚。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句子赏析。
第一空,古稀之年:指男子70岁。耄耋之年:80岁。鲐背之年:90 岁。期颐之年:男子100岁。根据材料第二段“哎,你就来看看我这个九零后吧”可知,游本昌应为九十岁,故选“鲐背之年”。
第二空,阅读C句可知,其中“就迷茫了,厌倦了,疲乏了”运用短句,同时采用了排比的修辞,以连贯的短句强调年轻人筑梦路上可能遇到的艰难,既拉近了与青年群体的距离,也能够引出后文“你就来看看我这个九零后吧”这一内容,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自然地以自身不懈追求来鼓励年轻人,不遭人排斥。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第三空,本空考查赏析句子。注意要求中“从句法或修辞角度”进行赏析。若选A句,则应侧重于句法角度。因为其采用了“不是……而是”这样并列复句,在“抵达终点”与“向前的每一步”这一对比中,强调了人生旅途中,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道理,这样的表述能够让急躁的年轻人沉下心来,正确对待人生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若选B句,应侧重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其中“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追求更高的目标比作“照着月亮瞄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拥有高远的志向对人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富有形象性,令人易于接受。据此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3. 复兴中学将举行题为“邂逅艾青”清明诗会活动,作为策划人,请你把这份活动环节补充完整,并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近艾青,领略现代诗歌别样的美。
(1)拟写活动方案,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方案完整且周祥。
“邂逅艾青”清明诗会活动方案
一: ①_______:
(甲)了解诗人艾青,激发同学们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家国情怀蕣续红色基因。
二:活动宣传:
①拟写标语,渲染氛围;
②发出倡议,号召参与
三:活动内容:
①聆听讲座, 了解诗人; ② ______, ______
③深情诵读,触摸诗心;④创作诗曲,放飞诗情
(2)班委会准备邀请青年诗人李老师给大家做讲座。李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将讲稿的部分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请你将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___________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3)甲句语序不对, 应该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对调。
(4)同学们选择了艾青的部分诗歌编辑成册,下面是目录,请将主题名称补充完整。
第一篇章: 自由歌唱 至真至纯 第二篇章: ③_________ 1《雪落在中国土地上》 1《礁石》 2《北方 》 2《鱼化石》 3《向太阳》(节选) 3《盼望》 4《黎明的通知》 4《镜子》
(5)小安在朗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一诗时,遇上一些困难,请你帮忙解决。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注】1932年1月25 日, 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①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正 在 电 杆 上 颤 栗 它 的 最 后 的 时 间
②请模仿划线句子,再续写两句诗。
【答案】(1) ①. 活动目的 ②. 分门别类 ③. 编辑诗歌
(2) ①. 蒋海澄 ②. 《大堰河——我的保姆》
(3) ①. 赓续红色基因 ②. 培养家国情怀
(4)③睿智哲思 耐人寻味
(5)①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②渐干的露珠,正告别曾经属于自己的舞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活动方案拟写能力。
①空,依据“了解诗人艾青,激发同学们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家国情怀蕣续红色基因。”可知,本空应填写“活动目的”。
②空、③空,依据“活动内容”可知,这两个空主要填写活动具体内容。答案不唯一。
示例:②阅读诗集,掌握内容;③研读细节,剖析意象。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作者的能力。
①空,依据“号海澄”“复兴中学将举行题为‘邂逅艾青’清明诗会活动”可知,艾青原名蒋海澄。
②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此诗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劳动妇女的爱和尊敬。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语序不当,依据“培养家国情怀蕣续红色基因”可知,先是“蕣续红色基因”,然后才是“培养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包括“红色基因”。所以,应将“赓续红色基因”和“培养家国情怀”语序颠倒一下。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与主题归纳能力。
《礁石》: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鱼化石》:这首诗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而变为化石的过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 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将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盼望》:描述了海员在“起锚”和“抛锚”时的喜悦心情和两种“盼望”:一种是“盼望出发”,因而便喜欢看到“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种是“盼望到达”,因而就很高兴听到“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告诉人们:面对困难要乐观、豪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镜子》:这首诗以镜子为载体,通过对镜子的描绘,表现了镜子就像是一个公正的裁判,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种比喻,既揭示了镜子的特性,也表达了诗人对公正的追求和向往。
据此可知,这四首诗歌,充满了哲理,读起来需要揣摩和体会。所以,可以将第二篇章命名为《睿智哲思 耐人寻味》。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和仿写能力。
①“正在电杆上”是句子的状语,“颤栗”是谓语,“它的最后的时间”是偏正短语,做补语。所以,其节奏是: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②示例:微曦的阳光,正在薄云后喷薄它的最后丝丝光芒。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昆仑石
冯文超
①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
②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杨兮浩荡……”
③与我们正在行走的青藏公路平行的,是那条青藏铁路,锃亮的钢轨上跳动着耀眼的光。这两条天路齐头并进,如长梯向昆仑山深处延伸……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而公路也是由小小石渣铺底。
④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
⑤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那是生产道砟的地方,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
⑥天气本来晴朗,转而就阴了,飘起洁白的雪花。昆仑群峰顿时被一片烟雪所笼罩,一切都朦胧迷茫起来,气温骤然下降。而平常天晴时,太阳紫外线之强,同样令人咋舌。对于昆仑群山,这气候仿佛就是个淬火炉,铸就了昆仑坚硬的骨骼。
⑦冒着冰霰雪雾,我们在昆仑山的深处歇脚。那里有个铁路工点,走进去,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那院子里摆着许多昆仑石。这里终年风雪为伴,缺氧寒冷,走路快了都会气喘。维护这条天路,辛苦可想而知。工区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这里的气候很难种植物,却摆了不少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昆仑石,乳白色、深青色、褐黄色,摆在那儿,让你驰骋想象。有的石头上边画着牦牛、藏羚羊等动物,它们应该是这些铁路工人的唯一邻居。你别说,画得很像,那牛犄角,那蹄,画得都很可爱,帷妙惟肖,特别是那绒毛,长长的,飘起来,真像活了一样。望着,感叹着,我们忘记了呼啸的风雪和彻骨寒冷,心里热乎乎的,满是敬佩。
⑧我有疑问,这么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是怎么搬到工区院子里的?面容黢黑的工人回答我,是用机械和人力。他们说得很平淡,只微微笑。
⑨搅天雪花继续急匆匆地飘洒着。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这里的天气,一日三变。雪停了,灿烂阳光倾泻下来,无数白云飞渡、缭绕在湛蓝深邃的天空,如织锦缎,好壮观啊!比起昆仑,唐古拉山似显低矮,但地表是升高了!民谚讲:昆仑险,唐古拉高。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站在这里,觉得脚下虚虚的,心脏有往外扯的感觉,同行者都受不了了,急忙把氧气管插进鼻孔……
⑩忍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我们艰难地来到最高点的一座石碑前,碑侧红字注明: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碑上有密密嵌文,红漆描就,断断续续读出:
“……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仑。”
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铺在这地球上,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
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这一块块昆仑石。
(《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20 版)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⑤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昆仑石坚硬的特点以及来之不易,表达作者对昆仑石的珍惜之情。
B. 护路工人在工点院子里的昆仑石上画各种画,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孤独寂寞,生活单调,丰富了人物形象。
C. 文章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情感;多用四字短语和短句,显得干净利落,和雄浑壮观的景物特点高度契合。
D. 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记叙了游踪,描写了昆仑地区壮观雄浑之美,抒发了对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5. 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 情感感受
走进昆仑山口 群峰突兀高俊,冰雪四季不化 ①
顺着 109 国道,走向南山口 ② 激动 感慨
在昆仑山深处歇脚 工点小院里的昆仑石,形态各异、颜色丰富 感叹 敬佩
③ 阳光灿烂, 石碑巍峨, 雄鹰翱翔 赞美 敬仰
6. 品味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请从至少两个角度赏析句子)
(2)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这一段有何作用)
7. 文题为“昆仑石”,请探究它的多重意蕴。
8. 班级为了推进阅读,开展了“1+1”(一篇课内阅读+一篇课外阅读)组合阅读推介活动,请从下面两篇学过的文章中为本文选择组合篇目,并阐明理由。
第一篇:《白杨礼赞》;第二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选择:将 和《昆仑石》组合。
理由:
【答案】4. A 5. ①震撼 惊叹;②山体巨大,山石多彩;两条天路齐头并进;③穿过无人区,唐古拉山口,来到天路最高点
6. (1)比喻,将山比喻成书本,将欣赏山景比喻成读书,突出了昆仑山厚重的历史感;借助想象虚写感受,引用《九歌》,抒发登昆仑的激动之情。
(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点明昆仑石来自昆仑山的事实,引出下文对采石场的叙写;单独成段,突出强调,更易引起读者注意。
7. 实指来自昆仑山的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碰撞时有钢铁的铿锵之声音,是建筑青藏铁路的重要材料,它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虚指,它象征着筑路、护路工人不畏恶劣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
8. (1)《白杨礼赞》
理由: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对描写对象的赞美之情:前者白杨质朴严肃、力争上游、团结一致的精神与作者心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抗日军民高度契合、和谐统一,因此作者借树喻人,借此赞美了他们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抗日精神;后者,文中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这一形象和青藏铁路的筑路、护路工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完全一致,文章也抒发了对昆仑石以及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①从体裁上看,两篇文章都是游记;②从内容上看,都抒发了对雄浑壮观的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2分。③从手法上看,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昆仑石》既正面写出了青青藏公路沿途极寒、天气变化无常等恶劣的环境,又用用自己的喘气、呕吐、头疼、吸氧等感生理反应侧面烘托出高原缺氧特点。(能从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据“记得以前我去过山下的一个叫南山口的采石场”可知,运用了插叙的叙述顺序,所插入内容与前后文所写的并非同一件事。此项“第⑤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顺序”分析有误;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空一:据题干“走进昆仑山口”“群峰突兀高俊,冰雪四季不化”可定位至第①段“走进昆仑山口,就被那巍峨苍莽的山势所震撼,群峰巉立,突兀高峻,上干云霄。四季不化的冰凌雪雾,让昆仑山的磅礴里又多了几分清冽。哦,真不愧是‘万山之祖’!让人惊叹不已”,可知此处情感感受为:震撼、惊叹;
空二:据题干“顺着109国道,走向南山口”“激动、感慨”可定位至第②段“顺着109国道,从一个叫南山口的地方走进去,这一路,看吧!群峰相连,峰回路转,相迎相送,虽海拔高度不一,但都是巍峨巨石筑成的山体,山石大多呈青灰、赭黄、赭红色,给人感觉如翻阅时间久远的巨型线装书册,又有朱笔勾画”,可知此处所见景物为:山体巨大,山石多彩;两条天路齐头并进;
空三:据题干“阳光灿烂,石碑巍峨,雄鹰翱翔”“赞美、敬仰”可定位至第⑨段“忍着强烈高原反应,我们又开车上路了。穿过辽阔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来到唐古拉山口,这是天路的最高点”、第 段“看了结尾,知道是西藏那曲人民立的碑。无数昆仑石托起的这条铁路,铺在这地球上,在阳光下发出光彩,犹如璀璨珍宝。仰望,一只雄鹰在雪后湛蓝的高空中翱翔,翱翔……”,可知此处作者行踪为:穿过无人区,唐古拉山口,来到天路最高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
(1)本题要求至少两个角度赏析句子“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把山比作书本,将欣赏山景比作读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昆仑山的历史厚重感。而“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运用了想象,借用想象之景抒发“我”对昆仑山的感受,最后引用“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引用《九歌》的诗句表达“我”登上昆仑山的激动之情。
(2)“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在第④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第③段“我注意到,那覆着积雪的铁路路基,是由一块块道砟组成,同行的铁路工务部门的同志说来自昆仑石,而公路也是由小小石渣铺底”,点明昆仑石来自昆仑山的事实。同时引出下文,通过“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的感慨,引出第⑤段对采石场的叙写;另外单独成段,突出强调,更易引起读者注意。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标题“昆仑石”据字面意思可知,实指来自昆仑山的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据第⑤段“工人告诉我,昆仑山石大多为青麻岩,坚硬度仅次于花岗岩石,是做铁路道砟的好材料。拿起两块石头相撞,顿有钢铁铿锵之声,由于它坚硬无比,粉碎机的钢板经常被崩坏,而粉碎时,那响声真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那石烟滚滚,飞向天空,颇像浓烈呛嗓的硝烟。就是这一块块坚硬的昆仑之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可知,它们碰撞时有钢铁的铿锵之声音,是建筑青藏铁路的重要材料,它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据第 段“……建青藏铁路……虽历人世之艰险,然以人之本……他们金戈铁马、铺铁路以攀昆仑……为青藏筑钢铁坦途,功高昆”等描述可知,“昆仑山”还是虚指,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筑路、护路工人不畏恶劣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从《白杨礼赞》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学过的文章中为本文选择组合篇目,开展组合阅读推介活动,并结合两篇文章阐明理由。本题可从体裁、表现手法、主旨、内容、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白杨礼赞》和《昆仑石》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也都抒发了对描写对象白杨和昆仑石的赞美之情:前者白杨质朴严肃、力争上游、团结一致的精神与作者心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抗日军民高度契合、和谐统一,作者借树喻人,借此赞美了他们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抗日精神;后者文中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托起了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这一形象和青藏铁路的筑路、护路工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吻合,文章借昆仑石抒发了对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和《昆仑石》都是游记,都抒发了对雄浑壮观的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选择:将《白杨礼赞》和《昆仑石》组合。
理由:从表现手法看,都运用了象征和借物喻人。《白杨礼赞》借树喻人,借白杨树抒发对西北抗日军民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抗日精神的赞美。《昆仑石》借昆仑石,表达对托起长长的钢轨和修筑公路的青藏铁路的筑路、护路工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这两篇文章可以组成一组进行组合阅读。
【二】(16分)
材料一
①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6月,包河区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院长徐奇智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担任首批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包河区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
(改编自《包河区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公众号“安徽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5日)
材料二
①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科学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手段。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
②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进一步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涉及对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科学理解。
③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态度责任,以及探究科学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心智成长中,着力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需要通过研讨和宣教形成科学教育的思想共识。
④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科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明确规范化流程,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执行计划——记录结果——再次执行计划——得出结论——沟通结果”这一教学流程在科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
⑤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极大地丰富科学教育的手段,进而赋能科学教育。数字技术能够虚拟科学现象,这样就能把难以观察到的微观或宇宙世界等呈现在学生眼前,并且虚拟技术能够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仿真实验,以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变化。
⑥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建基于师资的专业性,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教育的非科学性问题,核心路径是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科学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既要注重科学教育的专业性,又要重视科学教育的跨学科性。
(改编自《把握关键环节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5日)
材料三
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摘自《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P4-P5)
材料四
“我右手拿这些彩色小球,左手这里有一个横放的圆桶,将这些小球依次扔到桶的底部,回弹后会产生怎样的运动呢?”话音落下,只见一个个彩色小球碰撞圆桶,有的弹出,有的回弹,有的则留在桶内上下碰撞……唐守平随即抛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思考。”开展这样生动又富有探索精神的“魔法课堂”,是来自江苏的物理老师唐守平退休后的日常工作。
(改编自新华网《退休教师唐守平:用“魔法”引孩子进入“科学之门”》2023年3月 15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河区聘请大学教授担任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该地区的学校科学教育注入活力。
B. 只有重视了科学教师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科学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C. 物理学科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但科学思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其它学科也能得到培养。
D. 唐老师的物理实验遵循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流程符合规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10. 下面哪个图示最能反映材料二的行文思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11. 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学校应该如何加强科学教育?
【答案】9. A 10. A图最能反映材料的行文思路。材料二首先指出基础教育加强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出话题;然后引出科学教育的“加法”的做法的总领性内容:前两个部分属于层进关系;接着从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四个方面等提出具体方案,这四者为并列关系;这四者是对前一部分的分说,和前一部分构成总分关系。
11. 作诠释。从物理科学的视角对科学思维的内涵、特点、过程、作用以及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解说,使读者(教师)对科学思维有更深刻而具体的理解。
12. (1)正确认识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而不是填塞外在的、用来考试的科学知识;(2)规范流程,避免流于形式或机械化;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提供服务,让学生从中亲身体验科学世界的奇妙,从而助长科学探究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4)注重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5)充分调动科学老师的授课热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外聘教师,开启全方位育人模式。(能从四个角度解说,且材料中有涉及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材料一“6月,包河区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院长徐奇智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担任首批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注入新活力”可知,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
结合材料二①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②段“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进一步把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涉及对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科学理解”可知,材料二首先指出基础教育加强科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引出科学教育的“加法”,前两段为承接关系;结合③段“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④段“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⑤段“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⑥段“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分别从科学教育目标、流程、手段和师资四方面阐述具体方案,与前两段为总分关系。
因此,A图最能反映材料的行文思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材料三“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关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批判,予以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与能力”可知,本段主要解释了科学思维的内涵、特点、过程、作用以及要素,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便于读者理解。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进一步形成科学教育目标的共识。科学教育应把科学的观念、思维和态度责任,以及探究科学的能力融入学生的心智成长中,着力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动手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等内容可得:正确认识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知行合一”,而不是填塞外在的、用来考试的科学知识;结合④段“构建科学教育教学流程的规范。科学教育要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规律,明确规范化流程,如‘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执行计划——记录结果——再次执行计划——得出结论——沟通结果’这一教学流程在科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概括可得:规范流程,避免流于形式或机械化;结合⑤段“以数字技术赋能科学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极大地丰富科学教育的手段,进而赋能科学教育结合”概括可得: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提供服务,让学生从中亲身体验科学世界的奇妙,从而助长科学探究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结合⑥段“大力培养科学教育的合格师资。科学教育的有效性建基于师资的专业性,解决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教育的非科学性问题,核心路径是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概括可得:注重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材料一“包河区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少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院长徐奇智等6名科研科普教育工作者担任首批中小学校科学副校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注入新活力”等内容概括可得:充分调动科学老师的授课热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外聘教师,开启全方位育人模式。
【三】(16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英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刘理顺,字复礼,杞县人。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①,帝亲擢第一,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②语诸执政,急请帮③,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
(《明史·刘理顺传》)
【丙】
孟子·义利
陈普 宋代
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
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
【注】①廷对:殿试。②朝房:古代官吏上朝前休息的房子。③请帑:收藏钱财的库房,这里指的是国库。
13. 参照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小题 文言字词 解释方法 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查阅字典法: ①忧虑; ②灾祸; ③害病 这里应该选择“______”
(2) 捐家赀犒守城卒 语境推断法: 前有“捐”,后有“犒”
(3) 益勤学 课内迁移法: 益慕圣贤之道
(4) 书毕投缳 成语联想法: 原形毕露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
15. 【甲】文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乙】文字采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刘理顺为义献身的形象;【丙】则采用______的写作手法揭示正确的义利观。
16. 【乙】文中的刘理顺属于【甲】文中的“贤者”吗?试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13. (1)祸;(2)同“资”,钱财;(3)更加;(4)全
14. (1)如果人们讨厌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件不能干呢?
(2)(我的)生死关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
15. ①. 道理论证 ②. 举例论证 ③. 记叙 ④. 对比
16. 属于。甲“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乙中刘理顺在国家遭受危难时捐出自己财产为国助战;城破后以身殉职,在国难面前舍弃小我的深明大义和成仁取义的举动,符合“贤者”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患:灾祸,故选②。
(2)句意: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结合语境推断法: 前有“捐”,后有“犒”,赀:同“资”,钱财。
(3)句意:更加勤于学问。结合课内迁移法,“益慕圣贤之道”意为:更加仰慕圣贤的理论。益:更加。
(4)句意: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原形毕露”本来的面目完全暴露。毕: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使:如果;恶:讨厌,憎恶;莫甚:没有超过;则:那么;辟:通“避”,躲避。
(2)尚:还;须:需要;商酌:商量;耶:文言助词。相当于“吗”“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表达方式。
前两空,结合“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英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等内容可知,【甲】文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第三空,结合【乙】“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帮,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等内容可知,【乙】文字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表现刘理顺为义献身的形象。
第四空,结合【丙】“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等内容可知,本诗作者将“利出私情”与“义循天理”进行对比,揭示了正确的义利观。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明确:【乙】文中的刘理顺属于【甲】文中的“贤者”。结合【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贤者具有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精神,结合【乙】“贼犯京师急,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帮,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等内容可知,刘理顺在国家遭受危难时捐出自己财产为国助战;城破后以身殉职,在国难面前舍弃生命保家卫国,这一行为体现出舍生取义的无私精神,因此属于“贤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刘理顺,字复礼,杞县人。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拜访朝房的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只是嘴上)恭敬应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刘理顺写了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子、孟子所流传(下来的)。文信实践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年龄六十三岁。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时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君子具有稳定社会的力量,文化具有相互交融的力量,阅读具有创造幸福的力量……生活中,你从哪里获得力量?又凭借怎样的力量奋勇向前?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 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
(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3) 不少于 600字。
【答案】例文:
掌声的力量
熙攘的人群里没有了平日的欢笑,声声哀叹传入耳中,好似连锁反应,众多的热血少年沉默不语。天空如浸过水的海绵,阴沉得仿佛轻轻一挤水就会倾盆而下。
又是一次恼人的家长会,昔日潇洒称兄道弟的“问题”学生收起了吊儿郎当的做派,生怕被老师揪住小辫子,偌大的表彰会场除了主持人激昂的语调外,静的可怕。
风声飒飒,望着空中翻腾的乌云,思绪仿若穿透了厚重的云层,飞过了温暖的太阳,越飘越高——
“陈靖凯、张扬,你们不是会拉二胡么?”一句平常的话语却如惊雷般轰击着我的大脑皮层,汗毛乍起,不由打了个寒颤。“我,我的二胡被——被锁在排练室了,拿、拿不出来。”我一紧张,回答老师的话也结巴起来。“我和音乐老师去拿,你和张扬在家长会时上台就行了。”
“啊?我……”我本还想“挽救”一下即将“落水”的自己,但老师不容置疑的目光却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只好作罢。
思绪纷飞,我愁容满面,不是我不愿上台,只是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我已经有两年没练二胡了,怎么上台?唉!可造化弄人,该如何是好啊!
天空阴云密布,心中愁雨霏霏。
家长已经陆续进入教室,我却还沉浸在自卑中无法自拔。看看人家的乐器:炫酷的吉他,闪亮的萨克斯,乐声清脆的长笛——人比人,气死人呀!
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小心翼翼从琴盒中取出二胡。树木独有的年轮花纹,打蜡之后油光可鉴,宛若一块半通透的琥珀。蛇皮抚摸起来显得粗糙,似在诉说着自己走过的岁月;琴弓一动,一声如同来自远古的自然乐音响起,瞬间融入心中,给予我无穷的信心。
轻挽二胡,有何畏惧?手在泛着银光的琴弦上舞动,充满喜悦感的欢快音乐奏起,尽管不时出错,但是还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自信在心,有何畏惧!
掌声渐渐停止,我对着观众深深地鞠躬。因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走向成功的秘诀是拥有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文题中所说的“力量”并不是某事物的力气,而是强调某种精神或是经历能够促进我们成长,振奋我我们的精神,提高我们的能力。可拟题为:梦想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挫折的力量,微笑的力量,善良的力量,亲情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围绕补题内容进行立意即可。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
2.选材构思: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亲情给予成长的力量。可以叙述家庭生活中,父母、亲人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爱,如背上的一个巴掌,屁股上的一脚, 深夜的一杯牛奶,重复不变的唠叨……既有恨铁不成钢的恼怒,也有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都体现了亲情不可阻挡的力量。可以写恩师激励前行的力量。不论是一句表扬、一声夸奖,或者一个微笑、一次鼓励,还是面对作业潦草时的愤怒与训斥、上课开小差时的提醒……都是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努力学习、奋发前行。叙事要详细,可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深化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