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汇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梳理篇
【重点实验部分】
实验一《探究晶体、非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
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试管、温度计、搅拌器、奈(蜡)
2.实验过程:
(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
(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并不断搅拌
(3)记录温度计示数。
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记录:
AB段是熔化过程
OA:固态,温度升高
A点:固态
AB: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
B点:液态
BC:液态,温度升高
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可能状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态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3.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松香的熔化实验记录:
3.实验结论: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4.实验注意事项:
(1)为缩短试验时间采取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加杯盖;
(2)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3)用水加热试管的目的:试管均匀受热。
(4)搅拌器搅拌颗粒物作用:使被探究物体均匀受热。
(5)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实验二《探究液体沸腾特点的实验》
1.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搅拌器等
2.实验过程:
(1)自下而上组装器材
(2)点燃酒精灯,观察温度计示数
(3)待温度计示数为900C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示数,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
3.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有确定的温度。
4.实验注意事项:
(1)缩短试验时间措施:选初温较高的水;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加盖;
(2)如何验证沸腾必须吸热(沸腾时将热源移走,沸腾停止。)
(3)沸腾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4)沸点影响因素: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原气压低,沸点低)
(5)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 实验器材:激光光源,可折叠硬纸板,量角器,尺子,笔等
2. 实验过程:
(1)改变入射角大小,记录对应的反射角
(2)把反射光所在的硬纸板向后(或向前)折,观察是否在纸板上有反射光出现
3. 实验结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4. 实验注意事项:
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若发现记录的反射角与入射角互余,可能是误将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实验器材: 玻璃板、两只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等
2.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是正立的虚像
3. 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成像原理见右图):
光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一定过像点。
4.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用两根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用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玻璃板必须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5)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重合:玻璃板没有与水平面垂直。
(6)不用厚玻璃板的原因:两个表面使光反射成两个不重合的像。
(7)蜡烛最好点燃在较暗的教室中实验较好:可以有更多的蜡烛的反射光进入人眼。
实验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选焦距较小的),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光屏,火柴等。
2. 凸透镜成像规律:
其中v为像到透镜的距离,u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f为透镜焦距。
(照相机) u>2f 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体在透镜异侧, f< v <2f
u=2f 倒立等大实像,像与物体在透镜异侧, v = 2f
(投影仪) f 2f。
u=f 不成像
(放大镜) 0 u。
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大小小)(大头像改为全身像)
物近像远像变大(小大大)
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大大大)用放大镜时,镜离物越远,则像越大
物近像近像变小;(小小小)
u=f处即焦点是虚实、倒正的分界点
u = 2f处即二倍焦距处是大小的分界点
物距大于像距:照相机
物距小于像距:投影仪放大镜
3.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前需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使实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央。
(2)实像:是实际光的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通过透镜观测;
(3)虚像:不是实际光的会聚形成;不能用光屏承接、能用眼睛直接通过透镜观测;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在光屏上成不出像的原因:可能是虚像、可能不成像、可能是像距太大而光具座长度有限、可能是三者中心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5)蜡烛烧短的过程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此时可将光屏调高或将透镜调低使像回到光屏中央。
实验六《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1. 用天平测出其质量记为m
2. 在量筒里放适量的水,记下示数V1,用细线拴住物体(用针向下压)使其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示数V2。
3. 则物体的密度通过计算式ρ=m/(v1-v2)算出
测量液体的密度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及内部适量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1
2. 将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示数v
3. 用天平测出烧杯及剩下液体的质量记为m2
4. 则物体的密度计算式ρ=(m1-m2)/v
测密度的实验方法补充
方法一、天平水烧杯测液体密度
1. 用天平测空烧杯的质量记为m
2. 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记为m1
3. 将水倒掉并擦干杯子,装满被测液体,测出此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2
4. 则液体的密度ρ=(m2-m)ρ水/(m1-m)
方法二、天平水烧杯测石块密度
1. 用天平测石块质量记为m
2. 将烧杯中装适量的水,测出总质量记为m1
3. 将石块没入水中水面处做标记;取出石块加水到标记,测出此时杯水总质量记为m2
4. 则石块密度为ρ=mρ水/(m1-m)
方法三、浮力知识测石块密度
弹簧测力计及水测能够自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的密度
1. 空中测重G,
2. 水中测力F,
3. 则ρ物=Gρ水/(G-F)
方法四、量筒及水测物体密度:
1. 读出量筒中最初水的体积V1,
2. 将金属压实沉底读出此时液面示数V2,
3. 将金属做成空心的,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读出此时的示数V3,
4. 则ρ物=(V3-V1)ρ水/(V2-V1)
方法五、刻度尺、水、烧杯测密度
1. 用刻度尺测出烧杯中水的高度h1,
2. 将金属压实沉底,测出此时水面高度h2
3. 将金属做成空心的,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测出此时水面的高度h3
4. 则ρ物=(h3-h1)ρ水/(h2-h1)
实验七《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
2. 实验过程: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
3. 实验结论: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叫重量)G=mg (g=9.8N/kg,粗略g=10N/kg)
4. 实验注意事项:挂物体竖直静止或竖直匀速时的示数,拉力大小才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实验八《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1. 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2. 实验过程:匀速拉动木块才能保证测力计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
3.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Ff= FN
4. 实验注意事项:本实验要求匀速运动,其实很难很难实现,所以可以改进为木块不动拉木板这样的好处是—即使不匀速拉动木板也能使测力计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实验九《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 实验原理:物体静止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2. 实验过程:
(1)在两盘放不同砝码,直到小车静止-----说明两个力需要大小相等。
(2)改变两盘施加拉力方向,直到小车静止---说明两个力需要方向相反。
(3)旋转小车释放,观察运动情况-----说明只有两力在同一直线时才平衡。
(4)将小车换成纸片,然后从中间剪开-----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等大、反向、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 实验注意事项:桌面尽量光滑以减少摩擦力影响。
实验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实验过程:
(1)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2)在两边不同位置挂适量钩码使横梁再次水平平衡
(3)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2. 实验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不考虑摩擦和杠杆自重):F1L1=F2L2
3. 实验注意事项:
(1)第一次水平平衡目的是避免杠杆重力影响杠杆平衡
(2)第二次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实验十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过程:
(1)将小桌子桌腿朝下放在水平放置的海绵上,然后桌腿朝下放置,观察对比海绵的凹陷程度
(2)将小桌正放在水平放置的海绵上,然后在桌面上放一钩码,对比两次海绵的凹陷程度。
2. 实验结论: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十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实验过程:将液体压强计的探头伸到液体内,通过对比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对比压强大小。
2. 实验结论:
(1)液体内部同一位置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不同深度的压强不等。
(4)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压强不等。
3. 实验注意事项:U形管内的液柱高度差反应压强大小
实验十三《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其排开液体重力的大小关系》
1. 实验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记为G
(2)用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记为G桶
(3)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将石块用测力计拉着轻轻没入水中,同时用空小桶承接溢出的水,记下此时示数记为F。
(4)用测力计测出空小桶及溢出水的总重记为G总
2. 实验分析:对比F-G与G总-G桶的大小关系。
3. 实验结论: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他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F浮=G排
实验十四《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 实验过程:
(1)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不同质量的小球,观察水平面上木块被撞远的距离
(2)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有静止释放同一小球,观察水平面上木块被撞远的距离
多次实验得出普遍结论。
3. 实验结论:
(1)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2)物体的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实验十五《探究物体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小组做了如下4个实验:在4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数据。
烧杯序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水 200 20 28 8
2 水 100 20 28 4
3 煤油 200 20 28 4
4 煤油 200 20 24 2
2.数据分析:
(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2)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越大的吸收的热量越多;
(3)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3. 实验注意事项:相同热源意味着可以用加热时间多少表示吸热多少
实验十六《探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 实验器材:电池开关导线电流表灯泡
2. 实验电路图:
3.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4. 实验过程:将不同的导体接入AB之间,观察电流表示数大小。
5. 实验结论: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
6.注意事项: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实验十七《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规律》
1. 实验过程:
(1)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
(2)闭合开关观察两电压表或电流表的示数
(3)换不同规格的电阻进行多次实验
2. 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的和 U=U1 +U2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I =I1 =I2
3.注意事项: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结论
实验十八《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规律》
1. 实验过程:
(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
(2)闭合开关,观察电压表或电流表示数
(3)换不同规格的电阻进行多次实验
2.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电压 U=U1 =U2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和。 I =I1 +I2
3. 实验注意事项:
(1)应换用几组不同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以便得到普遍规律。
(2)电压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以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电压。
(3)电流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不可直接连在电源两端,可和一个电阻一起串联接在电源两端。)
实验十九《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
1. 实验过程:
(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
(2)将滑片滑到最大阻值,闭合开关
(3)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2V,记下对应的电流;换不同的阻值的电阻代替定值电阻,并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再次为2V,记下对应的电流值。再换一个不同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2. 实验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 实验注意事项:
(1)电压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以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电压。
(2)电流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不可直接连在电源两端,可和一个电阻一起串联接在电源两端
(3)滑动变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是否滑到变阻器最大阻值处。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证不同阻值两端的电压不变,换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以便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二十《测小灯泡的电阻》
1.实验原理:R =U/ I
2.实验过程::
(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
(2)将滑片滑到最大阻值,闭合开关
(3)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依次为1.5V、2V、2.5V;并分别记下对应的电流值
3. 实验注意事项:
(1)电压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以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电压。
(2)电流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不可直接连在电源两端,可和一电阻串联接在电源两端。)
(3)滑动变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是否滑到变阻器最大阻值处。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保护电路,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实验二十一《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 测量原理:P=UI
2. 实验过程:使电压依次等于、小于、大于额定电压,记录几组数据,以便算出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3.注意事项:
(1)电压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可以直接连在电源两端测电源电压。
(2)电流表的使用:调零、选合适的量程、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负接线柱流出电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不可直接连在电源两端,可和电阻串联接在电源两端。)
(3)滑动变阻器是否一上一下接入电路;闭合开关前滑片是否滑到变阻器最大阻值处。
4. 实验结论:
(1)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
(2)灯泡的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本实验延伸结论:
(1)灯中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2)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实验二十二《焦耳定律》
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 实验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表达式:Q= I 2 Rt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