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学习目标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有《陈子昂集》传世。作者简介21世纪教育网创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知识补充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言、五言、九言等。自主学习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诗词诵读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停顿较短,读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语速放缓,想象诗人无可奈何、孤寂长叹的情景,读出孤独、凄凉的语气。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读懂诗意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眼泪纵横!译 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想到。指后世的贤明君主。悲伤的样子。眼泪。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诗歌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时间的绵长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写出了什么 空间的辽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感4.“念天地之悠悠”,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中考链接)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考点:品析诗词炼字[答题思路]①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②明手法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③析情感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4.“念天地之悠悠”,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5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6.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主旨归纳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写作特色板书设计前——后古人——来者天地悠悠——独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融理入情: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朗诵《登幽州台歌》.mp3 登幽州台歌 讲解视频.mp4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