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语文试卷(黑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语文试卷(黑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黑卷·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班级举行以“诗文话情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正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
组长:各位组员大家好,古代诗文是作者缘情与言志的重要载体,它们往往会传达出作者的万千情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诗文,谈谈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吧。
小方:我想到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现出客居者在异乡无尽的思亲之情。
小安:思念之情,除了“思亲”,还有“思友”与“思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寄情明月,系意长风,表现出李白与王昌龄患难与共的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道尽游子浪迹天涯的凄苦愁楚与无尽的思乡之情。
小合:个人的情思与眼中的景物是统一的,同样,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荣辱也是息息相关的。《〈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坚守气节的重要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临危受命、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也让我读出君臣之间的深情。
【答案】 ①. 独在异乡为异客 ②. 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 夕阳西下 ⑥. 断肠人在天涯 ⑦. 三军可夺帅也 ⑧.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⑨. 受任于败军之际 ⑩. 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注意“逢、愁、郎、肠、涯、帅、匹、际、奉”等字的正确书写。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的掷入fei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hu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乙】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节选自《朝花夕拾》)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差( )使 fèi( )汤 珊hú( ) 螃蟹( )
(2)小徽所在的小组针对《朝花夕拾》展开专题探究,初步拟定“鲁迅的童年”“鲁迅的痛”两个专题。【甲】【乙】两个文段应共同归入哪个专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3)在《朝花夕拾》中,“幽默”与“讽刺”往往是并存的。请你从【甲】【乙】两文段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幽默与讽刺”。
【答案】(1) ①. chāi ②. 沸 ③. 瑚 ④. xiè
(2)“鲁迅的痛”。[甲]文段节选自《父亲的病》,记叙了作者为父亲延医治病的苦痛历程,反映了作者对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乙]文段节选自《琐记》,记叙了作者在南京雷电学堂求学时的艰难。这两个文段,既有儿时的痛苦、愧疚之感,也有求学时的苦痛与无奈,故归入“鲁迅的痛”这个专题更合适
(3)示例一:[甲]文段揭露庸医行骗的真相,写“名医”陈莲河开方奇特的表现,如“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接着作者插入议论“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蘸,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这种打趣的说法,让人联想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在幽默之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
示例二:[乙]文段记叙作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描写了一些装腔作势、横行霸道、唯我独尊的“螃蟹式的名公巨卿”,如“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这种可笑的行径中流露出作者对雷电学堂和矿路学堂充满种种弊端的讽刺和嘲笑。(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给加点的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1)差使:读音chāi shi,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2)fèi——沸,沸汤:滚开的水。
(3)hú——瑚,珊瑚:珊瑚虫在暖海中结合营生,其所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即为珊瑚。
(4)螃蟹:读音páng xiè,蟹的俗称。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看法。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文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突出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根据【甲】文“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可知,选文出自《父亲的病》,结合原著记叙了作者为父亲延医治病的苦痛历程,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
根据【乙】文“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这一种螃蟹式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可知,选文出自《琐记》,结合原著记叙了作者在南京雷电学堂求学时的艰难,可知表达了有求学时的苦痛与无奈。
据此分析可知,两文都表达了儿时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因此应该归入“鲁迅的痛”专题。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语言风格)。从【甲】【乙】两文段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幽默与讽刺”即可。
示例:我选【甲】文,根据“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案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醒,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知,作者用幽默风趣的笔调调侃了这个药引“蟋蟀一对”,要求必须是原配,连蟋蟀也要符合封建道德的才能做药引。既是对庸医的无能却故弄玄虚的讽刺,又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讽刺。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参与。
(1)张老师请你转告2号参赛选手小皖同学,后天上午8:30到语文组办公室找王老师作赛前最后的指导,第二天你见到小皖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小安同学准备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君子自强不息”便是出自此处。何为“君子”?君子应当有朝气,坐地观天有方圆,不得有失淳正,不得有折礼数,不可逾越规矩。那何为“自强不息”?【甲】自强是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息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毅力。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乙】自强不息是成功之基石,它使我们不断战胜自我,成为更好。
……
②如何方能“自强不息”呢?我想答案是,遇到困难,砥砺前行,在困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与机遇。【丙】 要战胜自己,便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遇困难,勇往直前;处深渊,心怀希望;【丁】 , 。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④小安同学在【丙】处语句的处理上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B.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⑤请根据上文语境,在【丁】处续写一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答案】(1)示例:小皖,张老师让我告诉你,明天上午8:30到语文组办公室,请王老师给你作赛前最后的指导
(2)①厚德栽物厚德载物
②把“勇气”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③示例:在句末加上“的自己/的人/的个体”。
④A.因为A句为反问句式,语气更强烈,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演讲稿的特征。
⑤示例一:临挑战,毫不退缩。
示例二:陷困境,坚定信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转述。注意时间的变化。转述的方法:第一步是修改标点符号,先把双引号去掉,然后把冒号改成逗号,如他说:“明天大扫除。”——他说,明天大扫除。第二步是修改第一人称,如果在句子里出现第一人称,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如我(们)——他/她(们)。例子:小明说:“明天我们大扫除。”——小明说,明天他们大扫除。第三步是修改第二人称,把第二人称改成第一人称,如小明说:“你做得好,我要向你学习。”——小明说,我做得好,他要向我学习。
示例:小皖,张老师让我告诉你,明天上午8:30到语文组办公室找王老师辅导,这是赛前最后的指导,不要忘记了呀!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1)本题考查字形。
厚德栽物——厚德载物:大地宽厚和顺而能承载万物。“载”不能写作“裁”。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甲】处画线句“自强是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不息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毅力”是并列分句,且句子内部有停顿,应使用分号。
(3)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
【乙】处画线句“自强不息是成功之基石,它使我们不断战胜自我,成为更好”语病是宾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自己(或的人、的个体等)”。
(4)本题考查句式选用。
A“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是反问句。
B“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是陈述句。
根据【丙】处“如何方能‘自强不息’呢?我想答案是,遇到困难,砥砺前行,在困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与机遇”用疑问语气,加强了气势,可知,此处也应使用疑问语气,使语气更强烈,突出演说特征。
故选A。
(5)本题考查续写。要求构成排比。形式上,使用“三字动宾短语+四字短语”的句式;内容上,前面是境遇,后面是态度或办法。
示例:遭挫折,永不言弃。
二、阅 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钉子
厉周吉
①午后,狂风裹挟着乌云从西北方向飞奔而来,转眼间天地几乎全黑了下来。几个震耳欲聋的响雷过后,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风雨交加,仿佛不把小小的营房掀翻不肯罢休似的。
②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很快汇成了一条条小河,“等他们回来,还不知要等多久,我现在必须出发!”丁梓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铁锨,一头扎进风雨里。
③风大雨急,行走异常困难,平时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他走了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到达河边。
④河水暴涨,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地奔流着。丁梓肌肉紧绷,心跳加速,顺着河岸,顶着风雨,一边查看水情一边艰难地朝下游走去。
⑤这条河从两座高山形成的山谷中流出,平日里,河水清浅,四季长流,极其温顺,是两国之间的界河。河水对河岸的日常冲刷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河水暴涨时,河流改道。努力避免河流改道是这个边境哨点的任务之一。
⑥然而,由于地势、土质等方面的原因,这段河流更容易改道。边境干旱少雨,战士们像盼望新年一样盼望雨水的到来。可是,等大雨降临,他们又害怕河水改道,于是对雨水的感情格外复杂。
⑦河水汹涌澎湃,像快要脱缰的野马,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⑧不好!前面河流拐弯处,河水已经冲出河岸。一股不大不小的水流径直朝前冲去。
⑨在这里,河流拐了个大大的弯后又在不远处转了回来,形成一个两三平方公里的河套。现在这股水越来越大,倘若不能阻止,河流很可能会改道!
⑩他用铁锨快速挖掘着河边的沙土,不停地向决口处丢去。两边水流较浅的地方慢慢被堵住,中间水流湍急,丢过去的沙土很快就被冲走了。由于挖得太久,他身边的沙土已经不能继续挖了,否则这地方又会形成一个大坑,进而吸引更多流水冲来。这可如何是好?
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受到阻挡的湍急水流,不停地冲击着两边的河岸与丁梓脚底的河沙,丁梓感觉脚底的河沙渐渐被掏空,身体一点点往下陷。虽然是夏季,河水依旧冰凉刺骨,身上的热量渐渐被带走,身体逐渐麻木。
如果不迅速离开,很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可是,如果离开,河水势必会改道。孰轻孰重,丁梓心中明白。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即便自己陷进去,也无法阻挡河水改道。好在一团团风滚草随着水流漂下来,丁梓急忙用僵硬的胳膊将草拦了下来。借助草的阻挡,水流慢了下来。
终于,风小了,雨也小了,河水温顺了。河流不可能改道了!
丁梓长得高高瘦瘦,但是脑袋特别大,平日里战友们都喜欢叫他“钉子”。
“既然叫我钉子,那就让我当一枚守护祖国边疆的钉子吧!”丁梓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关。当冰冷的水流没过他的脑袋,他依旧仰头望天,脸上带着不屈的笑意。
风停雨住,河水渐渐消退,当其他战士发现丁梓时,他只剩两只手还露在沙土外面,身体已经像一枚钉子,深深地钉进了祖国的边疆。在他钉入泥沙的地方,战友们用双手堆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因为他们明白。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风大雨急,环境恶劣,暗示着河流一定会冲破河岸改道。
B. 第⑤段交待了这条河的地理位置,凸显了战士们肩负的避免河流改道的责任之重。
C. 战士们对雨水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渴望,又有对雨水过盛致使河流改道的担忧。
D. 小说围绕阻止河流改道的任务推动情节发展,叙事紧凑且充满曲折,感染力很强。
5. 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补全丁梓阻止河流改道的经过。
拿起铁锨,扎进风雨→________________→快速挖沙,阻挡决口→______________→挺直身体,钉入泥沙
6. 请自选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河水汹涌澎湃,像快要脱缰的野马,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2)丁梓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关。
7. “明白”一词在第 段、第 段各出现一次,请解释其含义,并说说这两次出现在全文中的作用。
8. 由于学生强烈推荐,学校编辑部打算将这篇文章收入校刊中,编辑部成员对是否保留原文最后一段产生了分歧,请你结合全文给出意见,并简述理由。
【原文结尾】
二十三年后,一名年近五十的中年妇女执意从内地来到这里定居下来。她一年四季在边境牧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前来给其补充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名妇女是丁梓的妻子兰兰,那名小伙是他们的儿子丁石。丁石成绩优秀,高考后,他执意报考新疆的一所普通高校,并在毕业后留在了新疆工作。
【答案】4. A 5. ①. 顶着风雨,查看水情 ②. 跳入水中,阻挡水流
6. (1)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快要脱缰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形势的危急以及阻挡河流改道的艰难,也为下文写丁梓牺牲自己成功阻挡河流改道做铺垫。
(2)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挺直”“伸长”“咬紧”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梓为阻挡河流改道而生出的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顽强意志,也表现出他死守护祖国边的决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7. ①第一处:丁梓心里清楚如果不迅速离开,自己就会有生命危险,而一旦离开,河流势必会改道,他心中明白守护祖国边疆的任远远高于自己的生命。作用:凸显人物尽责、勇敢、无私奉献的形象,为下文丁梓因阻止河流改道而牺性的情节埋下伏笔。
②第二处:战友们明白丁梓牺牲自己是为了完成阻止河流改道的任务,祖国边疆的安宁离不开像丁梓这样千千万万甘于奉献的戍边战士。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引发读者思考。
8. 示例一:保留。因为原文结尾交待了丁梓妻子执意从内地来到边疆定居和儿子执意报考新的普通高校,并在毕业后留在新疆工作的相关内容。不仅表现出丁梓妻儿对他的思念、儿子对父亲精神的传承,更表明了丁梓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品质对家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安排,丰富了文章内容,强化了丁梓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文章主题。
示例二:不保留。因为文章围绕丁梓阻止河流改道展开叙述,全文并未提及丁梓的妻儿,最后一段的出现有点突兀,且以丁梓牺牲、战友们为其堆坟墓结尾,凸显了战士们为守护祖国边疆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更表现出作者对他们崇高的敬意与赞美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暗示着河流一定会冲破河岸改道”说法错误,文中开头描写出风大雨急,环境恶劣,但并未暗示河流一定会冲破河岸改道,只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以及战士们保护祖国边疆的不易;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第①空:根据第④段“丁梓肌肉紧绷,心跳加速,顺着河岸,顶着风雨,一边查看水情一边艰难地朝下游走去”可知,丁梓在扎进风雨后,顶着风雨查看水情。
第②空:根据第 段“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可知,在快速挖沙阻挡决口后,丁梓跳入水中,用身体阻挡水流。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⑦段“河水汹涌澎湃,像快要脱缰的野马,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河水比作脱缰的野马,形象地描绘出河水汹涌、即将失控的情景,突出河水的威力和潜在的危险,进一步强调了丁梓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 段“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可知,可为他接下来的英勇行为埋下伏笔。
(2)根据第 段“丁梓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关”可知,这句话通过“挺直”“伸长”“咬紧”等动词,对丁梓的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结合后文“当冰冷的水流没过他的脑袋,他依旧仰头望天,脸上带着不屈的笑意”可知,展现出他在危险面前的坚定和不屈,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决心,以及对祖国边疆的深深眷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词语含义及作用分析。
在第 段中,“明白”一词指的是丁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面临的情况:如果不迅速离开水中,他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离开的话,河水改道将对祖国边疆造成严重威胁。他选择了坚守,凸显出丁梓心中对守护边疆职责的重视,这高于个人的生死。此处的“明白”在内容上突出了丁梓的英勇与无私,结构上为后文他的牺牲做了铺垫,增强了悲剧色彩和感染力。
在第 段中,“明白”一词是指战友们理解了丁梓的牺牲,他们深知丁梓是为了阻止河流改道、保护祖国边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明白”不仅是对丁梓英勇行为的理解,也是对戍边军人崇高精神的认同和致敬。内容上,它进一步强化了丁梓形象的崇高和伟大,升华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收束全文,使读者对丁梓的牺牲产生深沉的思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及情感主旨分析。
保留原文结尾。根据原文结尾“这名妇女是丁梓的妻子兰兰,那名小伙是他们的儿子丁石”可知,这与前文丁梓的英勇行为形成呼应,表明他的精神影响了家人,也使得丁梓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不仅是一个军人,还是一个丈夫和父亲。再根据“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前来给其补充一些生活必需品”可知,这显示出丁梓的儿子丁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进一步深化了戍边军人无私奉献的主题,同时也传达出戍边精神代代相传的信息。兰兰“执意从内地来到这里定居下来”,这一行为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和对戍边生活的认同,这种情感共鸣会触动读者的心弦。
不保留原文结尾。根据第 段“丁梓长得高高瘦瘦,但是脑袋特别大,平日里战友们都喜欢叫他‘钉子’”可知,前文主要围绕“钉子”丁梓的行动展开。最后一段的家事与前文的军人形象和主要情节联系不紧密,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断裂。再根据第 段“在他钉入泥沙的地方,战友们用双手堆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可知,这里的“钉入泥沙”象征着丁梓的牺牲,以此结尾可以强烈聚焦在戍边军人的奉献精神上,不保留家事可以让主题更加纯粹。结合第 段“既然叫我钉子,那就让我当一枚守护祖国边疆的钉子吧!”可知,这句话表达的是丁梓的决心,以此结尾,让读者在丁梓的牺牲和决心中思考戍边军人的意义,留白的艺术效果更强。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1972年,中国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届会议,这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2015年,中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与各方携手推动国际社会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刊载于2024年3月3日)
材料二:
广义来说,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介绍,碳达峰并不单指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合的早日实现。
材料三:
①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如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快速发展,氢能产业加速低碳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
②在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中国石油、国能宁夏煤业公司合作的30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全面开工,该项目是全球首次实现现代煤化工和大型油气田开采之间的绿色减碳合作;新疆库车中石化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标志着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突破;北京全国首个“钢结构+全幕墙系统”的“双零” (零能耗、零碳)建筑副中心规划展览馆开工建设;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零碳战略”,提出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环节碳中和,电池工厂将全部成为零碳工厂等。这些案例体现了新能源与传统工业领域融合发展提速,是企业积极参与减碳行动的生动实践。
③与此同时,我国“双碳”目标推进仍面临新能源消纳难、碳足迹等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外部围堵打压加剧、国际碳规则约束等挑战。展望未来,需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坚决推动能源清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材料四:
①安徽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②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2023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新增并网装机的74.2%,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了592万千瓦,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98%,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③针对钢铁、冶炼、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和高耗能企业,安徽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力度和应用范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安徽某集团将二氧化碳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成功将水泥窑烟气吸收提纯为纯度达99.9%以上的工业级和食品级二氧化碳,每年减少碳排放5万多吨。阜阳市的三峡能源阜南储能电站,每年释放的电量可以满足9万多个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储能规模现已经是全国最大,每年最多可实现2.19亿千瓦时的电力消纳,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1万吨。
(刊载于2023年8月 16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并且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B. 碳达峰是一个过程,既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C.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双碳”目标的推进仍面临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国际碳规则约束等挑战。
D. 安徽通过扩大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完成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
10. 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碳中和”作出解释。
11. 材料四在介绍安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2. 目前,安徽正聚集“双碳”目标,围绕产业和人民生活推进绿色转型,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推断:未来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9. D 10.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11. 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安微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和加大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12. ①能源结构转变:未来将更加注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②节能技术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建筑领域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在工业领域提高能源利用率等。③低碳交通方式得到普及:公众将更愿意乘坐低碳交通工具出行,如电动汽车、公交等。④循环经济得到发展: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⑤倡导绿色消费: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企业也将更加注重生产环保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判断不正确。根据材料四②段“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可知,安徽通过扩大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而非“完成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根据图片二一架天平上,左侧托盘上是代表“排放”的现代化排污企业,右侧是代表“吸收”的树木及风能发电等绿色产业,两者达到了平衡;结合材料二“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合的早日实现”可知,“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材料四②段“603万千瓦”“74.2%”“592万千瓦”“98%”和③段“99.9%”“5万多吨”“9万多个”“2.19亿千瓦时”“2万多吨”“1万吨”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针对钢铁、冶炼、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和高耗能企业,安徽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力度和应用范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可知,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安微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和加大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三①段“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如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快速发展,氢能产业加速低碳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可知,能源结构转变;
根据材料四①段“安徽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可知,节能技术广泛应用;
根据材料四②段“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结合生活中公众将更愿意乘坐低碳交通工具出行,如电动汽车、公交等,可知,低碳交通方式得到普及;
根据材料四③段“安徽某集团将二氧化碳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结合生活中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知,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根据材料材料二“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合的早日实现”,结合生活实际,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产品买单,企业也将更加注重生产环保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可知,倡导绿色消费。
[三](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予性不爱观剧,在京师一席之费,动逾数十金。徒有应酬之劳,而无酣适之趣。不若以其费济困赈急,为人我利溥也。予六旬之期,老妻礼佛时,忽念:诞日,例当设梨园宴亲友。吾家既不为此,胡不将此费制棉衣袴①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乎?
次日为余言,笑而许之。予意欲归里时,仿陆梭山②居家之法:以一岁之费,分为十二股,一月用一分,每日于食用节省。月晦③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
(节选自张英《聪训斋语》)
[注]①棉衣袴(kù):棉质的衣裤。②陆梭山:陆九韶,南宋著名学者。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3. 请根据语境,参考下列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有仙则名 词性推断法:“名”在这里是动词 (1)_____________
动逾数十金 课内迁移法: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
忽念 查阅词典法:①惦念,怀思;②思考,思虑;③诵读。[摘自《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3)____________(填序号)
笑而许之 语境推断法:由前文的“笑”可知,作者对妻子的想法持肯定态度。 (4)___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月晦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
16. 君子的“德馨”在刘禹锡和张英两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3. ①. 出名,有名 ②. 超过 ③. ② ④. 答应
14. 月晦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
15. (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人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能多做一两件好事,它的快乐大大超过每日享用丰盛的食物供给(的快乐)。
16. [甲]文段中刘禹锡生活情趣高雅,远离世俗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表现出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段中张英不喜消遣、应酬之劳,愿意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费用去接济贫困百姓,表现出勤俭节约、助人为善的君子美德。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词性推断法:“名”在这里是动词,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2)句意为:常常超过几十金。课内迁移法,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超过。
(3)句意为:突然思考。根据查阅词典法,②思考,思虑,念:思考。
(4)句意为:我笑着答应她。语境推断法:由前文的“笑”可知,作者对妻子的想法持肯定态度,许:答应。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就总结每个月剩余的部分,将剩余部分另外分成一份,来接济贫寒人家的急需。
首先观察句子,找出常见的关联词“则”“以”。其次分析句子结构,“则”前的“月晦之日”表时间,作为状语修饰整个句子,故“则”前应断开;“以”后的“应贫寒之急”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故“以”前应断开;“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中“总一月之所馀”为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
故正确断句应为“月晦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重点词语:苔痕上阶绿: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入帘青: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长到;入:映入。
(2)重点词语:乐:快乐;逾:超过。享:想用。大烹之奉:丰盛的食物。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需分别找出【甲】【乙】两文段中表现作者“德馨”的内容。
【甲】文段中,作者描绘“陋室”不陋,是因为君子居之,作者居住在清幽的“陋室”中,往来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世俗的音乐,没有伤神的公务,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乙】文段中,作者不喜看戏时应酬的劳累,更愿意把钱用来救济贫困的百姓:当妻子提出将过生辰的钱用来做棉服分发给路边饥饿寒冷的人时,他欣然同意;并效仿陆梭山的做法,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费用用来接济贫困百姓,表现出勤俭节约、助人为善的君子美德。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生性不喜欢观看戏剧,在京城观看戏剧一个席位的费用,常常超过几十金。只有应酬的劳累,却没有畅快舒适的乐趣。比不上用这笔费用去救济贫困的百姓,赈灾救急,帮助别人对我的益处广大。我六十岁那天,妻子在礼佛的时候,突然思考:生辰的那天,照例应该用戏班招待亲戚好友。我家既然不这样做,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制作百件棉质的衣裤,来分发给道路上那些饥饿贫寒的人呢?
第二天妻子对我说了这个想法,我笑着答应她。我想着等返回家乡的时候,仿照陆梭山在家日常生活的方法:把一年的费用。分成十二份,一个月用一部分,每天在饮食用度上节制精简。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就总结每个月剩余的部分,将剩余部分另外分成一份,来接济贫寒人家的急需。能多做一两件好事,它的快乐大大超过每日享用丰盛的食物供给的快乐,只是需要努力去实行这件事。
三、写 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有许多种,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未若柳絮因风起”“明月来相照”是一种美,“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种美,“走一步,再走一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一种美,“像上天一样创造”“最可爱的人”也是一种美……
你对“美”有怎样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美”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和谐之美
所谓和谐之美,是万物的美,可以是人美,可以是心灵美,可以是事物美,它像是一轮暖阳,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今天可谓是晴空万里,我兴冲冲的往公交站走去,又看到不远处的“庞然大物”——公交车。我心里感叹道,来的真是及时呀,谁知,人会这么多,但他们都跟商量好似的,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
登上了车,车厢里很闷热,我都快挤成肉饼了。这时,司机紧急刹车。我就扑了过去,脚还踩着了人家的鞋。我连声道歉,对方笑着说没事没事。我瞬间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车门轰的一声打开了。闷热的空气争先恐后地涌了进来。一个撑着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艰难地走了上来。人们让出了一条道来,后面还有一个小伙子从位置上起身。热情地招呼着孕妇坐下。他做的可真棒。这也是我们身边小小的一处美丽的风景。
我终于可以下车了,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走着走着,我就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在帮环卫工人把草丛里的垃圾挑出来,这位大叔可真是热心肠呢。这难道不是和谐之美吗?
我走过了一条街,前边忽然一阵骚动,一群人围着不知道在看些什么?我很好奇,就凑了上去。忽然我又听到一个人喊,快去打120叫车来呀!果真是出了什么事儿?只见地上躺着一口吐白沫的男人。另一个男人挤进了人群里,说自己是医生,接着对开始对那男人“上下其手”,做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我都看呆了,远处听到了救护车的声音。在大伙的帮助下,大家把病人抬上的车子。对于这种情况,大家没有视而不见,毕竟这年头讹诈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家没有冷漠的走开。而是善意地搭把手,这难道不是和谐之美吗?
和谐之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它可以是一朵小花儿,可以是一株小草,都在你我的心中。大家和和美美,让人间充满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根据材料“美,有许多种,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可知,中心词(或关键词)是“美”,其本义是美丽;好看(跟“丑”相对)。审题时,应思考什么是美或真正的美,美有哪些形式、表现或种类,如何寻找美、发现美、呵护美、创造美等。可以写实的美,如人、事、物、景的美,也可以写虚的,如心灵、情感、品德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美”的对象或实质,如写夕阳无限好风景美、助人为乐品质美、热爱劳动心灵美、一心为国情感美等,然后选取具体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具体描述。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写“美”的样子和情态以及呈现美的过程,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立意之所在。黑卷·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班级举行以“诗文话情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正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
组长:各位组员大家好,古代诗文是作者缘情与言志的重要载体,它们往往会传达出作者的万千情绪。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诗文,谈谈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吧。
小方:我想到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表现出客居者在异乡无尽的思亲之情。
小安:思念之情,除了“思亲”,还有“思友”与“思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寄情明月,系意长风,表现出李白与王昌龄患难与共的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道尽游子浪迹天涯的凄苦愁楚与无尽的思乡之情。
小合:个人的情思与眼中的景物是统一的,同样,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荣辱也是息息相关的。《〈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坚守气节的重要性;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临危受命、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也让我读出君臣之间的深情。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洁,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的掷入fei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hu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乙】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节选自《朝花夕拾》)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差( )使 fèi( )汤 珊hú( ) 螃蟹( )
(2)小徽所在的小组针对《朝花夕拾》展开专题探究,初步拟定“鲁迅的童年”“鲁迅的痛”两个专题。【甲】【乙】两个文段应共同归入哪个专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3)在《朝花夕拾》中,“幽默”与“讽刺”往往是并存的。请你从【甲】【乙】两文段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体现出的“幽默与讽刺”。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参与。
(1)张老师请你转告2号参赛选手小皖同学,后天上午8:30到语文组办公室找王老师作赛前最后的指导,第二天你见到小皖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小安同学准备的演讲稿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栽物”,“君子自强不息”便是出自此处。何为“君子”?君子应当有朝气,坐地观天有方圆,不得有失淳正,不得有折礼数,不可逾越规矩。那何为“自强不息”?【甲】自强是奋发图强、迎难而上的勇气,不息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毅力。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乙】自强不息是成功之基石,它使我们不断战胜自我,成为更好。
……
②如何方能“自强不息”呢?我想答案是,遇到困难,砥砺前行,在困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与机遇。【丙】 要战胜自己,便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遇困难,勇往直前;处深渊,心怀希望;【丁】 , 。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③【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④小安同学在【丙】处语句的处理上有些犹豫,请你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B.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⑤请根据上文语境,在【丁】处续写一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二、阅 读(55分)
[一](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钉子
厉周吉
①午后,狂风裹挟着乌云从西北方向飞奔而来,转眼间天地几乎全黑了下来。几个震耳欲聋的响雷过后,雨水从天空倾泻而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风雨交加,仿佛不把小小的营房掀翻不肯罢休似的。
②地上的积水越来越多,很快汇成了一条条小河,“等他们回来,还不知要等多久,我现在必须出发!”丁梓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铁锨,一头扎进风雨里。
③风大雨急,行走异常困难,平时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他走了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才到达河边。
④河水暴涨,湍急的水流汹涌澎湃地奔流着。丁梓肌肉紧绷,心跳加速,顺着河岸,顶着风雨,一边查看水情一边艰难地朝下游走去。
⑤这条河从两座高山形成的山谷中流出,平日里,河水清浅,四季长流,极其温顺,是两国之间的界河。河水对河岸的日常冲刷不可避免,最可怕的是河水暴涨时,河流改道。努力避免河流改道是这个边境哨点的任务之一。
⑥然而,由于地势、土质等方面的原因,这段河流更容易改道。边境干旱少雨,战士们像盼望新年一样盼望雨水的到来。可是,等大雨降临,他们又害怕河水改道,于是对雨水的感情格外复杂。
⑦河水汹涌澎湃,像快要脱缰的野马,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⑧不好!前面河流拐弯处,河水已经冲出河岸。一股不大不小的水流径直朝前冲去。
⑨在这里,河流拐了个大大的弯后又在不远处转了回来,形成一个两三平方公里的河套。现在这股水越来越大,倘若不能阻止,河流很可能会改道!
⑩他用铁锨快速挖掘着河边的沙土,不停地向决口处丢去。两边水流较浅的地方慢慢被堵住,中间水流湍急,丢过去的沙土很快就被冲走了。由于挖得太久,他身边的沙土已经不能继续挖了,否则这地方又会形成一个大坑,进而吸引更多流水冲来。这可如何是好?
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受到阻挡的湍急水流,不停地冲击着两边的河岸与丁梓脚底的河沙,丁梓感觉脚底的河沙渐渐被掏空,身体一点点往下陷。虽然是夏季,河水依旧冰凉刺骨,身上的热量渐渐被带走,身体逐渐麻木。
如果不迅速离开,很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可是,如果离开,河水势必会改道。孰轻孰重,丁梓心中明白。
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即便自己陷进去,也无法阻挡河水改道。好在一团团风滚草随着水流漂下来,丁梓急忙用僵硬的胳膊将草拦了下来。借助草的阻挡,水流慢了下来。
终于,风小了,雨也小了,河水温顺了。河流不可能改道了!
丁梓长得高高瘦瘦,但是脑袋特别大,平日里战友们都喜欢叫他“钉子”。
“既然叫我钉子,那就让我当一枚守护祖国边疆的钉子吧!”丁梓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关。当冰冷的水流没过他的脑袋,他依旧仰头望天,脸上带着不屈的笑意。
风停雨住,河水渐渐消退,当其他战士发现丁梓时,他只剩两只手还露在沙土外面,身体已经像一枚钉子,深深地钉进了祖国的边疆。在他钉入泥沙的地方,战友们用双手堆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因为他们明白。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风大雨急,环境恶劣,暗示着河流一定会冲破河岸改道。
B. 第⑤段交待了这条河的地理位置,凸显了战士们肩负的避免河流改道的责任之重。
C. 战士们对雨水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渴望,又有对雨水过盛致使河流改道的担忧。
D. 小说围绕阻止河流改道的任务推动情节发展,叙事紧凑且充满曲折,感染力很强。
5. 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补全丁梓阻止河流改道的经过。
拿起铁锨,扎进风雨→________________→快速挖沙,阻挡决口→______________→挺直身体,钉入泥沙
6. 请自选角度,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河水汹涌澎湃,像快要脱缰的野马,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2)丁梓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关。
7. “明白”一词在第 段、第 段各出现一次,请解释其含义,并说说这两次出现在全文中的作用。
8. 由于学生强烈推荐,学校编辑部打算将这篇文章收入校刊中,编辑部成员对否保留原文最后一段产生了分歧,请你结合全文给出意见,并简述理由。
【原文结尾】
二十三年后,一名年近五十的中年妇女执意从内地来到这里定居下来。她一年四季在边境牧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前来给其补充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名妇女是丁梓的妻子兰兰,那名小伙是他们的儿子丁石。丁石成绩优秀,高考后,他执意报考新疆的一所普通高校,并在毕业后留在了新疆工作。
[二](16分)
材料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1972年,中国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届会议,这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2015年,中国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与各方携手推动国际社会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刊载于2024年3月3日)
材料二:
广义来说,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介绍,碳达峰并不单指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而是一个过程,即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前提条件,尽早实现碳达峰可促进碳中合的早日实现。
材料三:
①当前,我国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如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快速发展,氢能产业加速低碳化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迅速。
②在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中国石油、国能宁夏煤业公司合作的30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全面开工,该项目是全球首次实现现代煤化工和大型油气田开采之间的绿色减碳合作;新疆库车中石化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标志着我国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实现突破;北京全国首个“钢结构+全幕墙系统”的“双零” (零能耗、零碳)建筑副中心规划展览馆开工建设;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零碳战略”,提出将在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环节碳中和,电池工厂将全部成为零碳工厂等。这些案例体现了新能源与传统工业领域融合发展提速,是企业积极参与减碳行动的生动实践。
③与此同时,我国“双碳”目标推进仍面临新能源消纳难、碳足迹等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外部围堵打压加剧、国际碳规则约束等挑战。展望未来,需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坚决推动能源清洁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材料四:
①安徽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塑造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②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2023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新增并网装机的74.2%,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了592万千瓦,占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98%,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③针对钢铁、冶炼、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和高耗能企业,安徽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力度和应用范围,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安徽某集团将二氧化碳与智慧农业相结合,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成功将水泥窑烟气吸收提纯为纯度达99.9%以上的工业级和食品级二氧化碳,每年减少碳排放5万多吨。阜阳市的三峡能源阜南储能电站,每年释放的电量可以满足9万多个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储能规模现已经是全国最大,每年最多可实现2.19亿千瓦时的电力消纳,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1万吨。
(刊载于2023年8月 16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并且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B. 碳达峰是一个过程,既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达到峰值之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C. 当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双碳”目标的推进仍面临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国际碳规则约束等挑战。
D. 安徽通过扩大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完成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
10. 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碳中和”作出解释。
11. 材料四在介绍安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举措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2. 目前,安徽正聚集“双碳”目标,围绕产业和人民生活推进绿色转型,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推断:未来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
[三](16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予性不爱观剧,在京师一席之费,动逾数十金。徒有应酬之劳,而无酣适之趣。不若以其费济困赈急,为人我利溥也。予六旬之期,老妻礼佛时,忽念:诞日,例当设梨园宴亲友。吾家既不为此,胡不将此费制棉衣袴①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乎?
次日为余言,笑而许之。予意欲归里时,仿陆梭山②居家之法:以一岁之费,分为十二股,一月用一分,每日于食用节省。月晦③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但在勉力而行之。
(节选自张英《聪训斋语》)
[注]①棉衣袴(kù):棉质的衣裤。②陆梭山:陆九韶,南宋著名学者。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3. 请根据语境,参考下列方法提示,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有仙则名 词性推断法:“名”在这里是动词 (1)_____________
动逾数十金 课内迁移法: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2)____________
忽念 查阅词典法:①惦念,怀思;②思考,思虑;③诵读[摘自《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3)____________(填序号)
笑而许之 语境推断法:由前文的“笑”可知,作者对妻子的想法持肯定态度。 (4)___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月晦之日则总一月之所馀别作一封以应贫寒之急。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能多作好事一两件,其乐逾于日享大烹之奉多矣。
16. 君子的“德馨”在刘禹锡和张英两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三、写 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有许多种,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未若柳絮因风起”“明月来相照”是一种美,“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种美,“走一步,再走一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是一种美,“像上天一样创造”“最可爱的人”也是一种美……
你对“美”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关于“美”的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