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一模
道德与法治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并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我国各领域出现了许多“首次”,其中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的是( )
A. 首个国家生态日确立 B.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
C. 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D.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时政,解析略。
2. 2023年9月28日,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开通运营后,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将东南沿海城市群串联成一条联动发展的“黄金纽带”。福厦高铁的开通运营( )
①说明我省率先成为交通大省②彰显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力量
③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④便利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与往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享发展。
③④:福厦高铁开通运营后,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有利于便利人民群众的出行与往来,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说法不符合实际,故①错误;
②:说法与题干内容无关,故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 下图两则时事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2023年11月6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 ★2023年12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活动的通知》。
A. 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B. 切实履行学校保护主体责任
C. 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D. 增强未成年人的底线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A:教育部下发的两个通知说明国家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美育教育,共同体现的主题是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健康成长,故A符合题意;
B:教育部下发的通知,体现的是政府保护,故B不符合题意;
C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未成年人的底线意识等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4.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意见强调,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说明( )
①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②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④政府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说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故①说法错误;
④: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5. 以下新闻事件和新闻解读相匹配的是( )
序号 新闻事件 新闻解读
① 中国已与23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 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 以法治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③ 2024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举行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 2023年12月4日,我国迎来第十个国家宪法日 全民守法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当今时代的主题、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等。
①②:中国已与23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这是以法治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故③说法错误;
④: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所幸,有无数个“因为爱,热泪盈眶的瞬间”,令我们心怀希望,素履以往。完成下面小题。
6. 有一种爱,来自身后。“一对步履蹒跚的老夫妇,高个子的爷爷迈一步,身材弱小的奶奶得迈两步才能跟上。于是,爷爷放慢脚步,用走两步的时间走一步,巧妙地保持步调一致。”这一画面感动我们的是( )
A. 用关爱表达美好的情感 B. 步调一致才不致于产生家庭矛盾
C. 迁就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D. 家庭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及时沟通
7. 有一种爱,来自身边。“每次感觉自己的能量快消耗掉时,总有好朋友不停地为你‘充电’,或话语安慰,或辅导功课,或分享食物,让我们的每个当下充满幸福。”这说明( )
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朋友之间应毫无保留
③友情让我们体悟生命的美好④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有一种爱,来自心底。“军舰是海上的流动国土,不可能让你有可乘之机!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到了,不上等什么呢 ”面对外舰挑衅,南昌舰女舵手的回答“亮”了。这告诉我们( )
①实现生命意义,应放弃个人的利益②维护祖国安全,以参军卫国为前提
③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祖国领土完整④永葆爱国之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6. A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爱他人。
A:题干中,爷爷放慢脚步,用走两步的时间走一步,巧妙地保持步调一致,这一画面感动我们的是亲人之间的关爱,我们要学会用关爱表达美好的情感,故A符合题意;
B:没有正确理解题干主旨,故B错误;
C:迁就不一定能维系亲情,故C错误;
D: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条件,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友谊的力量。
①③: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友情能给人以温暖与力量,能积极改善人际关系。题干材料表明友情能让我们体悟生命的美好,“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体现了交友有原则,我们要多与正直诚信、见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故①③说法正确;
②:朋友之间应把握好彼此的界限,②错误;
④:材料未体现此内容,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维护国家安全。
③④:“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到了,不上等什么呢”告诉我们要永葆爱国之情,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勇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实现生命意义,不一定要放弃个人的利益,①错误;
②:维护祖国安全,不一定要“参军卫国”,②错误;
故本题选D。
“字从遇见你”,当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我们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升了。完成下面小题。
9. 观察下图的“网”字。网,本义指一种绳线织成的工具,人们用它进行捕鸟、捕鱼,十分便利;后来还引申指像网一样的东西,一旦堕入其中,要受到限制和折磨。这启发我们( )
①网络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②网络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
③如果沉迷于网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④网络隐藏真实信息,扭曲了人际交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观察下图的“善”字。善,从字形看,“羊”是“美”的省形,所以是吉祥、美好之义,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善,从词性看,还用作动词,表示使人变得美好、把事情办好等意义。这一解读强调了我们要( )
①向往美好,追求更高的境界②善于发现问题,拒绝他人意见
③自我省察,遇见更好的自己④重在好高骛远,不断激发潜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网络的影响。
①③:分析题文,网,本义指一种绳线织成的工具,人们用它进行捕鸟、捕鱼,十分便利,体现了网络的积极影响,网络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后来还引申指像网一样的东西,一旦堕入其中,要受到限制和折磨,体现了网络的消极影响,如果沉迷于网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题文材料没有体现网络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隐藏真实信息,扭曲了人际交往,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做更好的自己、止于至善。
①③:分析题文,善从字形看,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从词性看,表示使人变得美好、把事情办好等意义,启发我们应该止于至善,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向往美好,追求更高的境界,做更好的自己,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要善于接纳他人意见,故②说法错误;
④: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这给青少年的启示是( )
A. 少年有梦,更要付诸行动 B. 只要有志向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 学会立志,立大志立长志 D. 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努力的要求。
C:分析题文,“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在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一个人有坚定的志向,必会无坚不摧,即使是精锐的士兵,坚固的铠甲,也不能抵挡,告诉我们努力从小要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故C符合题意;
AD:题文材料没有体现付诸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桥梁,故AD不符合题意;
B:说法太绝对,有志向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故B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2. 下列对同学们在研学实践中“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有(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小组排队到餐厅吃饭 爱护社会公共财产
② 游戏前检查安全装置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 齐心协力完成集体项目 集体只是个体相加
④ 积极参加田间栽种活动 热爱劳动重视实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爱护身体、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④:游戏前检查安全装置,这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做法;积极参加田间栽种活动,体现了热爱劳动重视实践,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小组排队到餐厅吃饭,这是遵守规则的表现,与爱护公共财产无关,故①说法错误;
③: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分工明确的整体,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3. 2024年4月3日,台湾突发7.3级地震。厦门震感明显,孙老师第一时间背起腿骨骨折的学生,并将他转移到安全区域。孙老师传递的正能量有( )
①彼此尊重②仁爱之心③勇担责任④教学相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爱他人、做负责任的人。
②③:依据题文描述,厦门震感明显,孙老师第一时间背起腿骨骨折的学生,并将他转移到安全区域。这体现了孙老师有仁爱之心,勇担责任,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④:题文中旨在强调关爱他人、珍爱生命,有责任感,并未体现彼此尊重、教学相长等内容,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牛犇,深耕影坛70多年,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都会全力以赴。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学习各种技能,年近九旬依然“跋涉”。这说明( )
①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②练就真本领,个人扬名利
③职业有分工,身份有贵贱④本着敬业心,走出成功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敬业精神。
①④:分析题文,从艺七十余年,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体现了牛犇的敬业精神,启发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不论是哪一行业,本着敬业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路,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练就真本领,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故②说法错误;
③:职业有分工,但身份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 小王因违法受到法律处罚。根据以下信息,他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分类。
D:分析题文,小王因违反交通安全法,被罚款二百元,其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D符合题意;
ABC:因违反交通安全法,被罚款二百元,不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观察《喂养流浪狗要担责》,完成下面小题。
16. 被流浪狗咬伤的路人最终采取的维权方式是( )
A. 和解 B. 调解 C. 仲裁 D. 诉讼
17. 小杜长期投食喂养的流浪狗咬伤了路人,路人将小杜告上了法院。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流浪狗咬人事件发生时,小杜已与流浪狗形成了事实上的饲养与管理关系,最终判决小杜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启示我们( )
①自由有边界,法律有约束
②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③享有权利的同时要自觉承担义务
④莫管闲事,以防给自己造成麻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维权方式。
D:仔细观察漫画,判决书上写着狗伤路人,你要担责任,由此可见,这是法院下达的判决书,所以被流浪狗咬伤的路人最终采取的维权方式是诉讼,故D符合题意;
ABC:和解、调解、仲裁也属于公民的维权方式,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不可违。
①③:分析题干案例,小杜有喂养流浪狗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管理流浪狗的义务;法院判决小杜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说明自由有边界,法律有约束,故①③符合题意;
②:题干材料不涉及人格尊严权,故②不符合题意;
④:此说法是对题干主旨的曲解,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8. 暑假期间,小闽想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却发现身份证过期了。如果小闽想要更换身份证,他应该前往的国家机关属于( )
A. 国家行政机关 B. 国家监督机关 C. 国家司法机关 D. 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机关。
ABCD:更换身份证可以在户口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办理,也可以在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办理。公安机关属于国家行政机关,故A说法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9. 《福建省消防条例》(简称《条例》)在制定过程中,省人大坚持开门立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下关于该条例形成的合理路径是( )
①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
②公民针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
③省人大常委会公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④省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草案)》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ABCD: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福建省消防条例》的出台,首先应是省人大常委会公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公民针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草案)》,最终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因而合理路径是③→②→④→①,故C说法正确;AB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0. 阅读图,该流程图体现了( )
A. 人民能够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C.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参与民主生活 D. 基层民主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人民当家作主的认识。
B: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文中村民说事制度流程图,这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故B符合题意;
A:我国人民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参与国家管理的,故A说法错误;
C:民主选举在题文中没有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1.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号)内容,你能得出的正确观点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24年2月27日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②国家主席行使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④国家主席行使制定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国人大的职权、国家主席的职权。
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这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现予公布实施,体现了国家主席行使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全国人大行使决定权,故①不符合题意;
④:国家主席没有制定法律的职权,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22. 下列各组概念的关系,能用图梳理的是( )
A. ①法律特征②规范作用③保护作用
B. ①美好集体②共同愿景③共同目标
C. ①正面情绪②负面情绪③情绪类型
D. ①法治要求②良法之治③实行善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绪的类型、建设美好集体、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法治。
D:依据教材知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要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法治要求、良法之治、实行善治之间关系符合图示关系,故D符合题意;
A:规范作用与保护作用是法律的作用,法律特征与法律的作用之间不是隶属关系,故A说法错误;
B:建设美好集体需要共同确定集体共同愿景、共同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三者之间与图示关系不符,故B说法错误;
C:情绪类型可分为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与图示关系不符,故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3. 2024年央视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篆刻“国朝官印”字体,经过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古代篆字隐含现代芯片技艺
②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亘古不变
③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养分
④进行创造性转化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中华文化。
③④:材料通过“龘”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篆刻“国朝官印”字体,经过再加工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养分,进行创造性转化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故③④说法正确;
①:中国古代篆字没有隐含现代芯片技艺,故①说法错误;
②: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应该与时俱进,故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24. 春节前,厦门某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包饺子、献爱心 他们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
①诚信②平等③和谐④友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④:分析题文,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包饺子、献爱心,彰显了社会的友善与和谐,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题文材料没有体现平等、诚信,故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大会召开,为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我国设立“国家工程师奖”体现了( )
①对工程技术事业高度重视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③尊重和保护公民知识产权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才强国战略。
①④:题干表述了国家召开“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大会。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我国设立“国家工程师奖”体现了对工程技术事业高度重视,也是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等内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下列各题要求,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判断说理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打“错误”),并说明理由。
(1)初中生小刘说:“我看见有人去文身,好特别,我也想文一个。”
( )理由____。
(2)图中老板的言行。
( )理由____。
【答案】(1) ①. 错误 ②. 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同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2) ①. 正确 ②. 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筑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防线,同时老板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保护、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公民必须履行法定义务。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小问1详解】
第一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
观点正误:错误。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说明判断依据。
判断依据:中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保护。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
观点正误:正确。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说明判断依据。
判断依据: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筑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防线,同时老板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7. 时政评析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11章内容。该法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领域首部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法律。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评析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意义。
【答案】①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推进粮食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②有利于在人口大国实现“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③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严守耕地红线;④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国家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治国。
能力考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国家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该法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领域首部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法律→可链接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关键词②:该法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11章内容→可链接有利于实现“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关键词③: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可链接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关键词④: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可链接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在中国二十四节气里,清明是传统文化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从节日来看,它是中国的“感恩节”,清风化雨,思念绵长;从节气来看,它是中国的“春种期”,天地清明,气暖山河。据此,某校三位同学围绕清明节期间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1)结合小闽的想法,请在省略号后续写恰当的内容。
(2)结合小福的观点,谈谈对“生命的美丽”的理解。
(3)结合小厦的发言,说说除了植树造林,还能以何实际行动为家乡“增绿添彩”
【答案】(1)①尽孝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②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③聆听。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聆听他们的心声。④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2)①生命来之不易,是大自然的奇迹。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②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③我们需要发现、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蕴含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向他人寻求帮助,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④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生命的伟大在于创造和奉献。⑤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学习、创造,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盈起来。⑥生命拒绝冷漠。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善待他人,共同营造一个互信、 友善、和谐的社会。⑦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平凡的人为生活而努力,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虽然平凡,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3)①节约纸张、少用一次性用品;②绿色出行,积极低碳环保理念;③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为家乡绿色建设出一份力等;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孝亲敬长、生命的特点、敬畏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责任意识、健全人格、道德修养。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 需要运用孝亲敬长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尽孝在当下→可链接孝亲敬长的要求知识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 需要运用生命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可链生命来之不易,是大自然的奇迹;生命是独特的等知识作答;
关键词②: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美丽→可链接敬畏生命;生命的价值;增强生命的韧性;活出生命的精彩等知识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中学生为家乡增绿添彩,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政达人”小闽非常关注全国两会,并撰写了“两会日记”。在课堂上,小闽分享了其中的两个片段。
一份特别的提案
一份“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提案”被带到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份提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某中学4位同学调研后形成的建议转化而来的。这4位同学确定调研内容后,查找相关法律条文、垃圾分类标准等资料,调查了219件各类型商品,收集了626个样本,最终完成了模拟提案。对于同学们来说,参与模拟提案的过程,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同学积极参与模拟提案的意义。
一份给力的报告
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审理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报告明确提出,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2)结合材料,运用“厉行法治”的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为网暴受害者撑腰
【答案】(1)①参与模拟“模拟提案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体验我国政协代表参政议政的各种议程,为青少年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家乡建设提供了平台。②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③有利于加深对我国民主政治本质特征的理解,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2)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治理网络暴力现象;政府要依法行政,带头守法,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网络暴力的违法行为;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惩治网络暴力违反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公民增强民主意识、建设法治政府、厉行法治。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 需要运用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有关知识,从意义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参与模拟提案的过程,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可链接为青少年关注国家发展,关心家乡建设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知识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 需要运用建设法治政府、厉行法治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可链接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知识作答。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飞奔着,“在新年的钟声里,我们都是那个追赶时间的孩子”。走过了不懈奋斗的2023年,我们迎来了充满希冀的2024年。
材料一 “振”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字
从文昌火箭的腾空而起,到珠海航展的重器竞飞,我们见证中国向上的力量; 从中国—中亚峰会的元首共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宾客云集,我们点赞中国天下的情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中国之“振”是如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
材料二 “高质量发展”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词
2023年,中国沿“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笃定前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国风国潮”洋溢文化自信……我们努力着,从“有没有”的目标,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的追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逐渐显露出来:传统经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行不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无法生存等。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补齐短板弱项,抢占未来世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走向“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危机交织”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国际形势
“机”: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未来无限可能;沙伊复交引来中东和解风潮…… “危”: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面对“危机交织”,作为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
【答案】(1)振:客观上,“振”是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走向;主观上,“振”是舒展的精神,奋起的姿态。长路有险夷,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面对挑战时不失本心、遭遇风雨时行之不辍,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当得起一个“振”字。文昌火箭的腾空而起,珠海航展的重器竞飞,体现了创新的新发展理念,说明我国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中亚峰会,一带一路体现了开放的新发展理念,说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大等。因此,我们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③国际竞争形势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高质量发展正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④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科技进步 和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这为我们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3)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需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同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少年担当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文昌火箭的腾空而起,珠海航展的重器竞飞→创新。
关键词②:中国—中亚峰会,一带一路→开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国际竞争、科技创新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关键词②:我们努力着,从有没有的目标,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的追求→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关键词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发展阶段转变。
关键词④:抢占未来世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国际竞争形势变化。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3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青少年,需要运用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的有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危机交织→青少年应拥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024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一模
道德与法治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本人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并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我国各领域出现了许多“首次”,其中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的是( )
A. 首个国家生态日确立 B. 首届“良渚论坛”举办
C. 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D. 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召开
2. 2023年9月28日,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开通运营后,福州、厦门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将东南沿海城市群串联成一条联动发展的“黄金纽带”。福厦高铁的开通运营( )
①说明我省率先成为交通大省②彰显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力量
③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④便利了人民群众出行与往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下图两则时事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2023年11月6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 ★2023年12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活动的通知》。
A. 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B. 切实履行学校保护主体责任
C. 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D. 增强未成年人的底线意识
4.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意见强调,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说明( )
①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②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④政府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以下新闻事件和新闻解读相匹配的是( )
序号 新闻事件 新闻解读
① 中国已与23国实现全面互免签证 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 以法治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③ 2024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举行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④ 2023年12月4日,我国迎来第十个国家宪法日 全民守法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生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所幸,有无数个“因为爱,热泪盈眶的瞬间”,令我们心怀希望,素履以往。完成下面小题。
6. 有一种爱,来自身后。“一对步履蹒跚的老夫妇,高个子的爷爷迈一步,身材弱小的奶奶得迈两步才能跟上。于是,爷爷放慢脚步,用走两步的时间走一步,巧妙地保持步调一致。”这一画面感动我们的是( )
A. 用关爱表达美好的情感 B. 步调一致才不致于产生家庭矛盾
C. 迁就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D. 家庭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及时沟通
7. 有一种爱,来自身边。“每次感觉自己能量快消耗掉时,总有好朋友不停地为你‘充电’,或话语安慰,或辅导功课,或分享食物,让我们的每个当下充满幸福。”这说明( )
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②朋友之间应毫无保留
③友情让我们体悟生命的美好④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有一种爱,来自心底。“军舰是海上的流动国土,不可能让你有可乘之机!国家需要我的时候到了,不上等什么呢 ”面对外舰挑衅,南昌舰女舵手的回答“亮”了。这告诉我们( )
①实现生命意义,应放弃个人的利益②维护祖国安全,以参军卫国为前提
③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祖国领土完整④永葆爱国之情,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字从遇见你”,当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我们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升了。完成下面小题。
9. 观察下图的“网”字。网,本义指一种绳线织成的工具,人们用它进行捕鸟、捕鱼,十分便利;后来还引申指像网一样的东西,一旦堕入其中,要受到限制和折磨。这启发我们( )
①网络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②网络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
③如果沉迷于网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④网络隐藏真实信息,扭曲了人际交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观察下图的“善”字。善,从字形看,“羊”是“美”的省形,所以是吉祥、美好之义,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善,从词性看,还用作动词,表示使人变得美好、把事情办好等意义。这一解读强调了我们要( )
①向往美好,追求更高的境界②善于发现问题,拒绝他人意见
③自我省察,遇见更好的自己④重在好高骛远,不断激发潜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这给青少年的启示是( )
A. 少年有梦,更要付诸行动 B. 只要有志向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 学会立志,立大志立长志 D. 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12. 下列对同学们在研学实践中“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有(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① 小组排队到餐厅吃饭 爱护社会公共财产
② 游戏前检查安全装置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 齐心协力完成集体项目 集体只是个体相加
④ 积极参加田间栽种活动 热爱劳动重视实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2024年4月3日,台湾突发7.3级地震。厦门震感明显,孙老师第一时间背起腿骨骨折的学生,并将他转移到安全区域。孙老师传递的正能量有( )
①彼此尊重②仁爱之心③勇担责任④教学相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牛犇,深耕影坛70多年,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都会全力以赴。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学习各种技能,年近九旬依然“跋涉”。这说明( )
①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②练就真本领,个人扬名利
③职业有分工,身份有贵贱④本着敬业心,走出成功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 小王因违法受到法律处罚。根据以下信息,他的行为属于( )
A. 民事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行政违法行为
观察《喂养流浪狗要担责》,完成下面小题。
16. 被流浪狗咬伤的路人最终采取的维权方式是( )
A. 和解 B. 调解 C. 仲裁 D. 诉讼
17. 小杜长期投食喂养的流浪狗咬伤了路人,路人将小杜告上了法院。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流浪狗咬人事件发生时,小杜已与流浪狗形成了事实上的饲养与管理关系,最终判决小杜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启示我们( )
①自由有边界,法律有约束
②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③享有权利的同时要自觉承担义务
④莫管闲事,以防给自己造成麻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暑假期间,小闽想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却发现身份证过期了。如果小闽想要更换身份证,他应该前往的国家机关属于( )
A. 国家行政机关 B. 国家监督机关 C. 国家司法机关 D. 国家权力机关
19. 《福建省消防条例》(简称《条例》)在制定过程中,省人大坚持开门立法,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下关于该条例形成的合理路径是( )
①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
②公民针对《条例(草案)》提出意见建议
③省人大常委会公开《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④省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改完善《条例(草案)》
A. ②→③→①→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②→①
20. 阅读图,该流程图体现了( )
A. 人民能够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 有事好商量,众人事情由众人商量
C.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参与民主生活 D. 基层民主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1.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号)内容,你能得出的正确观点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2024年2月27日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②国家主席行使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④国家主席行使制定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2. 下列各组概念的关系,能用图梳理的是( )
A. ①法律特征②规范作用③保护作用
B. ①美好集体②共同愿景③共同目标
C. ①正面情绪②负面情绪③情绪类型
D. ①法治要求②良法之治③实行善治
23. 2024年央视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其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篆刻“国朝官印”字体,经过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让“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古代篆字隐含现代芯片技艺
②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亘古不变
③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养分
④进行创造性转化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4. 春节前,厦门某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写春联、送福字、包饺子、献爱心 他们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
①诚信②平等③和谐④友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5.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表彰大会召开,为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这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我国设立“国家工程师奖”体现了( )
①对工程技术事业高度重视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③尊重和保护公民知识产权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下列各题要求,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判断说理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打“错误”),并说明理由。
(1)初中生小刘说:“我看见有人去文身,好特别,我也想文一个。”
( )理由____。
(2)图中老板的言行。
( )理由____。
27. 时政评析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11章内容。该法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领域首部宏观层面的系统性法律。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评析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意义。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在中国二十四节气里,清明是传统文化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从节日来看,它是中国的“感恩节”,清风化雨,思念绵长;从节气来看,它是中国的“春种期”,天地清明,气暖山河。据此,某校三位同学围绕清明节期间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1)结合小闽的想法,请在省略号后续写恰当的内容。
(2)结合小福的观点,谈谈对“生命的美丽”的理解。
(3)结合小厦的发言,说说除了植树造林,还能以何实际行动为家乡“增绿添彩”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政达人”小闽非常关注全国两会,并撰写了“两会日记”。在课堂上,小闽分享了其中的两个片段。
一份特别的提案
一份“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提案”被带到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份提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某中学4位同学调研后形成的建议转化而来的。这4位同学确定调研内容后,查找相关法律条文、垃圾分类标准等资料,调查了219件各类型商品,收集了626个样本,最终完成了模拟提案。对于同学们来说,参与模拟提案的过程,是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同学积极参与模拟提案的意义。
一份给力的报告
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审理网络诽谤公诉案件32件,判决有罪人数85人,同比分别增长10.3%、102.4%。报告明确提出,针对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司法政策,严惩网暴恶意发起者、组织者及屡教不改者。公权力要为受害者撑腰,网暴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2)结合材料,运用“厉行法治”的知识,谈谈国家应如何为网暴受害者撑腰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飞奔着,“在新年的钟声里,我们都是那个追赶时间的孩子”。走过了不懈奋斗的2023年,我们迎来了充满希冀的2024年。
材料一 “振”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字
从文昌火箭的腾空而起,到珠海航展的重器竞飞,我们见证中国向上的力量; 从中国—中亚峰会的元首共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宾客云集,我们点赞中国天下的情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中国之“振”是如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
材料二 “高质量发展”当选为2023年度国内词
2023年,中国沿“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笃定前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持续推进,“国风国潮”洋溢文化自信……我们努力着,从“有没有”的目标,转向“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的追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逐渐显露出来:传统经济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行不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无法生存等。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补齐短板弱项,抢占未来世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走向“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危机交织”始终是我们要面对的国际形势
“机”: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激发未来无限可能;沙伊复交引来中东和解风潮…… “危”: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3)结合材料三,面对“危机交织”,作为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少年,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