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核心素养要求】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搜集有关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各学派的主张,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难点】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时空定位】
春秋——因孔子修订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取自西汉末刘向编纂的《战国策》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大变革)
请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的概况。
请概况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的变化。
子目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大变革)
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
4.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探讨变革的实质。
子目3和子目4:孔子和老子和百家争鸣——(文化大变革)
请在书本上圈画诸子百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
6.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子百家学说的原因(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角度)。
【当堂总结与读背】
历史逻辑关联:四个子目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
历史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华夏认同与变法运动。
(1)政治:社会大变革,春秋争霸(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国七雄),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华夏认同,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商鞅变法等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任免官吏)的雏形逐渐出现,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经济:随着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兴修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及租佣关系产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商人逐渐崛起。
(3)思想科技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下移,学在民间(孔子创办私学),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当堂检测】读题三遍,圈画关键词,选择题答案写在题号旁,错题批注!!!
1.《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宫寝、朝廷遗址则有五门。这说明当时
A.商鞅变法废除了等级制度 B.儒家思想观念影响广泛
C.秦国的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D.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
2.“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 B.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C.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D.农耕文明的扩展
3.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由此看出商鞅的思想主张是
A.是古非今 B.变法革新 C.隆礼重法 D.兼爱非攻
4. 商鞅变法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形成
C.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 D.便于贯彻儒家的礼仪制度
5.据《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在马厩失火后,关心身份低下的马夫,不追究失火缘由,充分体现了其思想主张中的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重义轻利
6.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教育权利逐渐下移 D.封建统治已经确立
7.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奴隶百里奚;战国时期,秦孝公下求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求士。这些举措
A.彰显国君权威 B.维护贵族特权 C.强化中央集权 D.适应社会变动
8.如表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人物 学派 主张
孙子 兵家 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墨子 墨家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孟子 儒家 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商鞅 法家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A.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B.诸子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C.关注民生成为诸子共识 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