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2.难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1.原因
(1)二战结束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 发挥了有效作用;
(3)由于长期和平,世界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4)发展中国家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进入21世纪, 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的概念
①和平: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特别是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关系人类的命运走向。
②发展: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品质。
(2)联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拓展:冷战后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原因
(1)和平原因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
②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动荡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如恐怖主义、民族分裂活动;
②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力图构筑以其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推行其霸权政策,插手别国内政与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
③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问题
(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 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安全方面: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②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③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1.全球治理
2.中国方案
(1)主要内容
①坚持 原则,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如“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的成立。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缘由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 ”“ ”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③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④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 的方向发展。
(3)具体措施
①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
②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到2019年7月,已有100个成员。
拓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实践平台
(1)“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的伟大实践。在互联互通的目标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加强,不断推动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化的积极效果。
(2)区域双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推进的地缘路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细化至区域、国别命运共同体,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际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3)新机构机制、主场外交等多边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创新实践。近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机制的建立,“一带一路”峰会、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主场外交的开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的平台。
【本课小结】
【课时作业】
1.图4为联合国70年间(1948—2018)维和行动示意图。据此可知(  )
图4
A.贫穷与落后是战争的根源 B.联合国的宗旨得以有效践行
C.维和行动遏制了冲突爆发 D.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2.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15年内实现3个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这说明(  )
A.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
C.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 D.发展中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3.图6是《联合早报》漫画“911事件20年后”,该漫画的主要寓意是(  )
图6
A.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B.恐怖主义在世界的转移
C.美国难以甩掉政治包袱 D.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4.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通过的《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B.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5.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D.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据此可知(  )
A.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已消失 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
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 D.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
7.1995年,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在《启蒙运动之苏醒》中,将启蒙运动等同于普遍的解放与普世的文明,认为它抹杀文化差异,本质上属于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他相信这种启蒙运动世界观与“启蒙方案”导致了文化贫困,已经彻底失败了。这一说法表明(  )
A.东西方国家之间文明价值观的冲突激烈 B.近代启蒙思想的传播扼杀了文化多样性
C.西方文化入侵加剧了殖民地的文化贫困 D.西方启蒙思想遭到东方各国的普遍抵制
8.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进联合国决议。世界人民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行动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10.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当今世界彼此依靠,单靠个体已经无法解决目前而临的挑战。为了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我们需要更困结.此后奥委会全会通过决议,将奥林匹克宣言修订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印证了(  )
A.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彻底失败 B.建立国际体育新秩序的迫切性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D.和平与发展是当下时代的主题
12.表4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国际事件。
时间 事件
1993年 美俄签订《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7年 联合国关于限制排放使气候变暖气体《京东协议书》签订
表4
由此表可知(  )
A.合作与发展成为世界共识 B.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C.全球化下价值取向同质化 D.全球化取代集团化的趋势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