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音乐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2课 悠扬民歌(第一课时)小河淌水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 六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教学目标通过“洋为中用”的器乐曲欣赏,感受民歌是中国艺术中璀璨的明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2.通过听、析、唱、赏《小河淌水》,感受英国管、长笛、弦乐等乐器的音色,体会“东方小夜曲”优美动人的旋律,感受管弦乐和声乐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的各自特点,能记住《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 3.通过了解、聆听、对比、演唱、感受等教学方法,关注作品音乐要素和民间创作手法,体会“东方小夜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从音乐要素出发,体会“东方小夜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开启云南之旅 1.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会形成独具风土人情与地域特色的民歌,比如我们到了四川,我们会唱起:“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喽,啷锣,挑起扁担郎朗次,况次,上山岗喽郎罗…”;来到山东,我们会听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再比如去到陕北地区,会听到那高亢嘹亮的信天游:“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莹莹的彩”。那来到风光秀丽的云南我们又会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艺术家宋祖英的歌声走进云南,领略彩云之南的独特魅力。 2.揭示课题,感受民歌之美 歌曲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这质朴自然歌词,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1947年的春天,在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革命音乐活动中,尹宜公同志根据云南弥渡民歌 《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整理改编填词而成了这首新民歌《小河淌水》,这首歌还被西方音乐届誉为“东方小夜曲”。 二、分段聆听,细赏民乐之魅 主题a1 1.《小河淌水》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弥渡这片神秘的人文文化土壤。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感受,艺术家鲍元恺先生又是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来演绎这首经典作品的。 2.作曲家鲍元恺先生以《小河淌水》歌词所提供的时间、空间为背景,用西洋管弦乐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模拟朦胧月夜,钢琴、竖琴、钢片琴的叮咚音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不自觉地唱出了阿妹想说的话。 3.请先跟着琴声,轻声地用“lu”唱一唱旋律。 4.旋律开始是一个长时值的音符,像一声悠长的呼唤,在这声呼唤之后,旋律娓娓道来,缓缓的诉说出对阿妹对阿哥的思念。 5.让我们加入歌词,把这份真挚的感情唱一唱。 6.乐曲中又是用什么乐器在缓缓地诉说着思念之情呢? 7.就是它,英国管,是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又称中音双簧管,听起来如泣如诉。从刚才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国管表达的内涵,看似平静却带着忧伤的阵阵叹气。 主题a2 1.姑娘的思念情绪会就此平息吗?情绪又是如何变化的?是哪些音乐语言的变化使得情绪发生如此改变?我们继续往下聆听。 2.音乐由柔美的英国管转为明亮的长笛,音区的变化也很好地表现出这位面带愁容的姑娘眉头慢慢紧锁,浅浅的哀愁不断加深。 3.完整聆听,曲式分析 下面让我们完整聆听这首《小河淌水》,边听边思考:主题旋律一共重复了几次?让我们到演奏现场找找答案吧。 4.主题旋律一共重复了三次,你答对了吗? 第三次出现,作曲家充分运用管弦乐中合声和配器的色彩效果及表现力,赋予了两人一起歌唱的音乐形象。重复又有变化的三次主题呈现,层层推进,由娓娓道来到炽烈的呼唤,剧烈的思念之情把乐曲推向了高潮。 三、深化情感,探究人文内涵 管弦乐《小河淌水》是作曲家鲍元恺先生的管弦乐作品《炎黄风情》第二组曲《云岭素描》中的第一首。《炎黄风情》一共有六个组曲,我们五年级聆听的《对花》也是其中之一。音乐采用“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融入管弦乐,从而赋予流传久远的传统音乐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 四、分层作业,精彩与乐随行 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两个作业,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完成。 一是扫描二维码完整聆听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版《小河淌水》,从音乐要素出发,运用你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乐曲。你会更喜欢哪个版本呢? 二是通过网络搜索聆听《炎黄风情》组曲中的其他作品,跟随鲍元恺先生的脚步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今天的音乐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