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班会 家育智慧】系列:“治愈”孩子的“玻璃心”“玻璃心”,顾名思义,就是内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在心理学上又称“蛋壳心理”。不能听重话,师长还没开始批评,就表现得非常的难过;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当听到别人对自己提出意见时,表现得既生气又难过;不能面对任何的失败,不能很好的面对挫折,遇到困难就会自暴自弃,抱怨环境,容易走极端。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及早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防患于未然。01问题背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从关注孩子是否温饱转变成关注孩子的内心是否满足,此外对于赏识教育、正面管教等教育理论的错误解读,让家长们错误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充满表扬和鼓励才能使得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过度的鼓励、浮夸的夸赞使得孩子形成所谓的“玻璃心”,变得胡思乱想、敏感、过于注重肯定,导致内心极其容易受到伤害。02问题思考生活终归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波澜起伏,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人这一生,不可能只有顺遂没有挫折,关键在于挫折降临时,有没有能够扛起挫折的肩膀与意志。如何合理的把赏识教育融合到教育中,如何培养既积极向上,又内心强大的阳光少年,是现今社会、家庭与学校都需要深思的问题。03家育理念孩子“玻璃心”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中的地位太高。家长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少的父母只关注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不懂得如何拒绝孩子的要求,遇事不忍心责备训斥,甚至在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十分溺爱,百依百顺,这无形中造成了孩子把自己当作成世界中心的错误认知。而到了学校,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很难再享受到像在家一样的被宠爱的、被捧在手心的待遇,小小的挫折和拒绝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伤害,造成情绪失控。第二,接受太多浮夸的赞扬。由于过分的解读赏识教育,家长们在培养孩子时认为赞扬是孩子心灵最需要甚至是唯一需要的精神食粮,因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不缺乏夸奖,更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的夸奖是浮夸的、是虚无的。在这种虚无的夸奖中,孩子逐渐形成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错误认知,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如意,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就会把负面情绪无限放大,感觉到世界都要崩塌。第三,没学会控制情绪。生活中遭受挫折、面临压力等逆境是再正常不过的,愤怒、发脾气、哭泣、沮丧等情绪都是正常的,正常情况下这种负面情绪都会较快的消散,但如果一直持续就会容易形成问题,而更多的孩子在幼儿阶段企图通过喧闹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从而达到其目的。久而久之则逐渐失去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情绪失控,大吵大闹。第四,随机应变能力不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就是不纠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小小的得失,从孩子成长的大战略出发。“脚踏实地”就是踏实的培育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及时“查缺补漏”。有的家庭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疏于对孩子自理能力、沟通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孩子属于“窝里横”的类型。当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学校走向社会时,才猛然发现自己诸多方面都不如他人,会遭受很多的挫折,同时又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排解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脆弱。04家育建议一、培养孩子良好的钝感力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到:钝感,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这种迟钝,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能力。培养孩子的钝感力可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让孩子多接触群体生活。不管孩子是初次接触群体生活还是“玻璃心”已经初见端倪,都需要鼓励孩子多融入集体生活中,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人际相处、学会控制情绪、学会接纳他人、学会面对挫折。第二是让孩子多尝试错误。孩子的“玻璃心”一定程度上是父母包办太多造成的。在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家长不应“速战速决”,要静下心来鼓励孩子多尝试。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不是直接帮孩子跳脱出困难,而是讲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不断的试错中锻炼综合能力,培养强大的内心。第三是让孩子学会取舍。生活中总是有诸多的不如意,有些需求不是立刻就能满足的,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延时满足,甚至教会孩子需要放弃部分的需求。要让孩子既要具备选择的能力,也要具备放弃的能力。二、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喜怒哀乐都是在面对生活中各式各样事情时正常产生的情绪,无关对错之分。在培养孩子情绪管控力时,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压抑情绪,而是了解情绪、接纳情绪、排解情绪,要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第一是引导孩子接纳情绪的产生。家长需要对孩子产生的情绪表示理解,不管孩子是处在高兴、失落、悲伤甚至愤怒,要引导孩子觉察到情绪的产生,帮助孩子理清情绪产生的根源,阐明各种情绪产生的合理性,不必因为产生情绪而具有负罪感。家长不必过于着急的给孩子的情绪发表意见或者作出判断,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多倾听而不是粗暴的打断,多了解而不是一味的压抑。第二是教授排解情绪的方法。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排解负面情绪,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他人。引导孩子将情绪和目前正在面临的状况分开,先利用合适的方式排解情绪,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其次是将注意力放在目前正要解决的事情上,着手解决方式而非负面情绪。当孩子逐渐能掌控住情绪时,事情自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三、善用“三明治”式批评法孩子的成长过程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一些事情上需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在此介绍一种“三明治”式批评法。“三明治”效应,是批评心理学理论,即把批评或建议夹在两次表扬中间。就像一块三明治,上下两层指代的是肯定与鼓励,中间一层指代的是批评和建议。第一步可先从肯定孩子的情绪入手。事情的恶化一般而言源于情绪的失控,在事情发生时可以先肯定孩子所产生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逐步趋于稳定放下戒备心理从而更愿意沟通。第二步是不带评判语气的阐明需改进的地方以及需要改正方法。当家长带着责备或质问的语气沟通时,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将其置于对立面上,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家长不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客观表述事实,阐明这种行为的危害,提出改进的措施,同时对孩子表示信任并能提供有效支持。05结束语“玻璃心”确实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有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如果父母也用“玻璃心”处理孩子的“玻璃心”,那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父母得首先丢掉自己的“玻璃心”,给孩子做好情绪管理的榜样。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抱怨不失控,给孩子做好正确处理负面情绪的表率,孩子才能摆脱蛋壳,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