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项 诗歌鉴赏 18篇 最新的一模(23-24年)真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项 诗歌鉴赏 18篇 最新的一模(23-24年)真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专项 诗歌鉴赏 18篇 最新的一模(23-24)真题
1.(2024·江苏无锡·一模)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①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②意,登高醉始回。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①幂幂:浓密状。②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1)“野色”虚无,范仲淹用虚者实之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说说诗中用了哪些实在的景物来表现“野色”的。
(2)《野色》《野望》尾联都用典抒情,请你说说他们所抒发的不同情感。
(2024·江苏徐州·一模)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2.诗人以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
4.(2023·江苏泰州·一模)阅读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完成小题。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①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②,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③。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④。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解】①万岁山:宋徽宗政和四年建于汴京东北角,为皇帝游玩享乐之地。②畿(jī):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③青:血污。锋锷:敌人的武器。④河洛:黄河、洛水一带,即指中原。
(1)上阕词人先写“遥望中原”之景,再由“ ”和“ ”两句领起昔盛今衰的对比。
(2)赏析下阙划线句。
(2024·江苏苏州·一模)阅读古诗,回答各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安稳。
5.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6.这首诗的尾联与我们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情感是否矛盾?
7.下列诗句中与本诗尾联表达情感的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B.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2024·江苏南通·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吟
白居易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戏书吴江,二贤画像首(之一)
苏轼
浮世功劳食与眠,
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
直为鲈鱼也自贤。
8.这两首诗都用了什么典故?
9.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中秋登海岱楼①
北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②。
天上若无修月户③,桂枝撑损向西轮④。
【注释】①海岱楼,在淮河入海处。此诗作于米芾任涟水军使期间。中秋之夜,米芾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之路,提笔写下此诗。②蚌珍:河蚌里的珍珠。③修月户:指神话传说中“吴刚伐桂”的典故。④向西轮:指向西运行的月亮。
10.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的画面。
11.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与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着加以分析。
12.(2024·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歌,按要求答题。
【甲】
涵虚亭
文同①
云外众峰檐际横,竹间飞泉窗下鸣。
欲往二乐即歇此,胸怀已自如冰清。
【乙】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咏涵虚亭
苏轼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②。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③。
【注释】①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与苏轼是从表兄。②各自偏:各有侧重、 偏爱。③天全:指天然万象。
(1)甲诗第三句中所说的“二乐”指哪两种快乐 结合诗歌第一、二句作简要分析。
(2)宋诗讲究理趣。乙诗作者写水轩秋月和花榭春风各争其美,但涵虚亭却因空无一物而能遍观万千景象,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13.(2024·江苏扬州·一模)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韩信,早年生活贫困,曾受到他人的歧视和侮辱。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淮阴市集上受到的胯下之辱。
(1)本诗描写了诗人与一少年相逢又别离的情景,其中“秋风叶下洞庭波”有何作用?
(2)有人认为此诗主要抒写离恨别情,也有人认为作者主要写“不遇”之感和“侠气高歌”。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简述理由。
14.(2024·江苏泰州·一模)阅读范成大的《浙江小矶春日》,完成小题。
浙江小矶①春日
范成大②
客里无人共一杯,故园桃李为谁开?
春潮不管天涯恨,更卷西兴③暮雨来。
【注】①小矶:杭州东南钱塘江边的一个石矶,隔江面对西兴。②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是其青年时期游杭州时所作。③西兴:相传春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入吴为臣仆,越人在此和他痛哭饯别,谈论国事,坚定了勾践复仇雪耻的决心。
(1)这首诗首句写诗人客居浙江无人共饮,内心 ;次句写故园春色无人欣赏,流露出 之情。
(2)陈祥耀教授如此评价这首诗:“‘天涯恨’泛指客恨,但诗中又有比客恨更广的意思在,泛言不泛,反觉更能表现诗中意味。”请联系南宋的时代背景,理解“天涯恨”的意味。
(2023·江苏南京·模拟预测)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兔
(明)谢承举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
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
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
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
【乙】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5.请简析【甲】诗首联的表达效果。
16.【甲】【乙】两诗的划线处同是问嫦娥,情感有什么不同?
(2023·江苏无锡·一模)泊岳阳城下①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①大历三年深冬,晚年杜甫在兵荒马乱中乘舟漂泊到湖南岳阳,写下此诗。
17.请描绘颔联所呈现的画面。
18.“鲲鹏”在中国人文情结里源远流长,请联系庄子《北冥有鱼》,回答问题。
(1)分析诗人借助“鲲鹏”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答:
(2)阅读下列材料,推测华为集团将芯片取名为“鲲鹏”的用意。
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华为鲲鹏920作为业界首颗兼容Arm架构的64核数据中心处理器,凭借其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效能等特性荣获领先科技成果奖。这是继华为麒麟960、昇腾310AI处理器获奖之后,华为再一次捧得领先科技成果奖奖杯。
答:
(2023·江苏徐州·一模)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诗人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中联想到了什么?
20.古人常说:“一词警策,乃使全篇生辉”,请从诗中找出人物最富表现力的那个动词并加以分析。
21.(2023·江苏苏州·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首句“宿云散洲渚”,从“宿云”之“散”可以联想到昨夜云聚,暗示了夜间曾经下过雨,同时“宿云散”与诗题中的拂晓出行在“雨后”相契合。
B.“晓日明村坞”一句的“明”字,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法相同,把见到景物变化时的愉悦心情充分体现了出来。
C.“高树临清池”也可以理解为“清池临高树”,虽然语序不同,但从整首诗的诗意表达来看,都能体现出愚溪北池周边环境之清幽。
D.诗题中的“独至”与诗句“予心适无事”,看似有些矛盾却别有意味。诗人心中“无事”是极偶然的情况,这个“适”字道出了他内心孤独的真实。
(2)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惊夜来雨”所表现的诗意画面。
(3)读者对诗歌末句“偶此成宾主”中“宾主”的指代有两种相反的意见,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并简述原因。
22.(2023·江苏南通·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欲到天”的表达效果。
(2)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阅读两首描绘秋天的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3.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景物特点是否相同?请简答。
24.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甲】诗前两句和【乙】诗中的颈联。
(2023·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②,晴窗细乳③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长期宦海沉浮,未受重用,此次奉诏入京,等待觐见皇帝。②草:指草书,此处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③细乳:茶中的精品。
25.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中充满了陆游客居京华的悠闲之意,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内容试作分析。
26.诗歌抒发了诗人无奈郁闷之情。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23·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张乔(唐)
调角①断清秋,征人■戍楼。春风对青冢②,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③巴有客游。蕃④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②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③穷边:绝远的边地。④蕃(bō):古代藏族自称。
27.诗歌首联中的“■”处看不见字了,小滨认为应该是“守”字,与“征人”一致;小海觉得应该用“倚”字,更吻合意境。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28.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探究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9.(2023·江苏扬州·一模)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贾岛诗多有精妙之语,请赏析颈联中“悬”“浸”二字的精妙之处。
(2)诗的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谈谈你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白鸟、残阳、芳草、远帆。
(2)《野色》用典,表达诗人效法山简,寄情山水的情怀;《野望》用典,表达诗人效法伯夷、叔齐,隐居山野的志趣。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
抓住写景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第二、三联写“野色”中具体的景物。“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通过写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描绘了四幅画面: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芳草萋萋;帆影片片,渐渐逼近。因此,诗中的实在的景物是:白鸟、残阳、芳草、远帆。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情感。
《野色》尾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意思是: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再根据注释,山公即晋代的山简,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可见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这首诗通过描摹野色和美丽的画面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
《野望》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尾联运用典故,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他诉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隐士,和伯夷、叔齐一样归隐山野。
2.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3.“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抒发了诗人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把握。
这是一首吟咏春天的诗,以诗人特有的感觉感受春天,以诗人特有的笔触瞄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另外,诗人采取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第一、二联是面,“东园”、“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满人间,“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无处不在。最后一联即景抒怀,抒发了诗人“何处染嚣尘”的出尘脱俗之心态。王勃面对色彩斑斓的春色,看到东园、西堰的花红柳绿,鱼鸟戏春,借“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的明净美景,流露出对远离世间的纷扰与喧嚣的清静生活的向往,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4.(1) 想当年 到而今
(2)两个设问句,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和关注,突出词人对士兵战死、生灵涂炭的痛惜,自然引出后文决心收复失地之意。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结合全词可知,“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写词人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据此可知第①空:想当年;第②空:到而今。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意思是: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结合“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可知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运用两个设问句,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士兵和百姓的关注,突出表现词人对士兵战死沙场,老百姓死于战乱的痛惜和愤慨,自然而然引出后文内容,他决心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征,打败胡虏,收复中原。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5.夏日漫漫,清澈的江水绕村而过,江面上江鸥嬉戏,房梁上燕子飞翔。这两联描绘了悠闲、宁静的景象。借景抒怀,表现了诗人此刻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6.不矛盾。《茅》诗中诗人由自己破漏的茅屋想到天下寒士,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江村》尾联写出了杜甫此时对宁静生活的满足欣然,除了温饱与家人的天伦之乐其它别无所求。但是这种庆幸和满足其实潜含着无数悲苦和酸辛,这样的和乐与安宁,是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之上的。这是诗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与自嘲。 7.B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意思是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恬静、安闲。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画面:在初夏时节的村庄,一条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水色清澈,有鱼儿在水中戏耍、来去无声,整个村庄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作用:诗人描绘了燕子的自由和水鸥的亲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画面。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表现了作者生活得到安定后,在自然中心情放松,内心愉悦,心满意足的心境。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此句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表现出诗人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展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意思是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这两句看似庆幸、表示满足的话,仔细读来,其实不知潜含着多少悲苦和酸辛。
本诗的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与我们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的情感并不矛盾。
虽然《江村》的尾联表达了诗人在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的满足,但这满足是随遇而安的,从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这只不过是聊以自慰而已,这与诗人的抱负和理想仍是相去甚远的。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所以,尽管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诗人都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忧民之心,情感上并不矛盾。
7.本题考查诗句表达方式的理解。
本诗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表达了诗人对目前暂得安宁生活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感慨。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满足。
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通过描写商女唱歌的场景,讽刺了那些沉迷于享乐而不知亡国之痛的达官贵人,是间接抒情;
B.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在《定风波》中表达的一种超然物外、不惧风雨的人生态度,通过直接表达观点和情感,与本题尾联的直抒胸臆方式接近;
C.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描绘夕阳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D.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通过描绘青衫湿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与伤感,是间接抒情;
故选B。
8.都运用了张翰鲈鱼莼菜之思(或:思念家乡菜),这一典故。(意思相近即可。) 9.《偶吟》表达了对人事变迁、身不由己的感慨,以及对归隐(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之一)》表达了作者对张翰超凡脱俗、智慧贤达品格的赞美,对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向往。
【分析】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白诗“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作者化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希望归隐林泉、静赏烟霞,等到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之时,更要游访江东美景,与故人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苏轼的这首诗中,将鲈鱼称为“水中仙”,认为即使张翰长季鹰,不识破先机借鲈鱼全身而退避免了杀身之祸,只为鲈鱼这一人间佳品, 也可以成为为后世纪 念的一代“贤人”。诗人感同身受,颇为张翰的高风亮节文人雅趣钦佩不已。
鲈鱼莼菜的典故源于西晋时期文学家张翰的故事。张翰,字季鹰,是吴郡人,他在洛阳担任官职期间,因为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因此决定弃官归乡。这个故事反映了张翰对家乡美食的怀念以及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后来“莼鲈之思”成为了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学中经常被提及,体现了对美食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据此,两首诗都运用了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这一典故。
9.本题考查情感的理解。
白诗首联抒写了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无奈,更感慨自己由积极上进的朝官,变为闲适安逸的野翁。接下来化用典故,继续表达自己的感悟,“久寄形于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诗人在宦海沉浮多年,深知仕途险恶,于是奉劝后人不要长久地混迹其中,而要洁身自好,并逐渐地抽身,如蕙兰一般芬芳四溢,似芙蓉那样出淤泥而不染。颈联富含理趣,也反映了诗人思想的深邃,“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白居易觉得其一生仿佛一叶不系之舟,任凭狂风操纵,沉浮不定、四海为家。“任、随”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毫无自由、被人支配的无奈,令人颇感悲凄。 最后两句表达出对恬淡悠闲生活的渴望,“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作者化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希望归隐林泉、静赏烟霞,等到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之时,更要游访江东美景,与故人把酒言欢、不醉不归。
苏诗将鲈鱼称为“水中仙”,认为即使张翰长季鹰,不识破先机借鲈鱼全身而退避免了杀身之祸,只为鲈鱼这一人间佳品, 也可以成为为后世纪念的一代“贤人”。表达了作者对张翰超凡脱俗、智慧贤达品格的赞美及追求。
10.示例:中秋之夜,银月高悬。月光如水,洒落在辽阔的淮海之上,将整个海面染成一片银白。天际出现万道虹光,那是万千珍珠发出的璀璨光芒。
1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诗人米芾借用桂枝撑月的神话传说,暗指自己的仕途受阻。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画面。只要结合诗句内容,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即可。
示例:中秋节夜晚,夜幕降临,诗人站在海岱楼的高处,放眼望去,淮海浩渺,月光倾泻,犹如银色的海洋一般,波光粼粼,满眼所见都是璀璨如银的月色。这时,天际间出现了一道道绚丽的虹光,它们犹如彩虹般色彩斑斓,照亮了整个夜空。(“万道虹光育蚌珍”引用民间传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那是万千珍珠发出的璀璨光芒,令人目不暇接。
1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中秋之夜,银月如盘,米芾独自登临海岱楼,眼前是淮海如银的壮丽景象,心中却是仕途坎坷的沉重心事。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挥毫写下《中秋登海岱楼》,其中“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两句,与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设想如果天上没有修月的仙人,那么桂枝恐怕会把向西的月亮都给撑破了。这里,米芾借用了桂枝撑月的神话传说,暗指他仕途受阻的坎坷。而杜牧在《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他借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被关进铜雀台了。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12.(1)“二乐”:檐角下群山白云尽收眼底,竹林里飞落的清泉声声可闻。
(2)示例一:我们应当追求内心的空灵澄澈,才能容纳世间的美好;示例二:做人应当虚心澄怀,保持内心的纯净。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结合“云外众峰檐际横,竹间飞泉窗下鸣”可知,顺着亭子的檐角望去,可以看见白云缭绕着的众多山峰;坐在亭子的窗边,可以听见竹林间飞落的淙淙的溪水声。据此可知,“欲往二乐即歇此”的“二乐”是指坐在涵虚亭赏白云缭绕山峰矗立之景,听竹林里飞落而起的清泉水流声。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哲理。
结合“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只有这个亭子什么东西都没有,坐在这里却能看见天地间的万千景象。从小小亭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包蕴万物的情怀、哲思。据此可知,我们做人应当虚心澄怀,保持内心的纯净;我们应当追求内心的空灵澄澈,才能容纳世间的美好。
13.(1)“秋风叶下”点明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同时“洞庭波”给人阔大、壮阔之感,符合这首诗虽不得意又不失豪壮的基调。
(2)我同意后一种说法。“不遇”是诗人借用淮阴侯韩信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暗写诗人自己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不为世用。“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秋风叶下洞庭波”意思是黄叶纷纷落下洞庭湖水波连波。点明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在秋风箫瑟的时节,诗人与一少年相遇。彼此情意相投,瞬息又要分别,自然流露出无限离愁与别恨,给人以极深的艺术感染。“叶下”,指秋风吹得树叶纷纷落下,借以渲染客恨。而“洞庭波”给人阔大、壮阔之感,抒发了深沉的豪情壮怀。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意思是深夜畅饮即将作别淮阴的街市,月照高楼我们引吭高唱离别歌。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借用淮阴侯韩信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所以最后在高楼对明月,他和少年知音放歌一曲,以壮志共勉,正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
14.(1) 孤寂惆怅 思乡
(2)“天涯恨”一是指一己之愁,即羁旅乡愁;二是指忧国之情,隐含诗人对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句“客里无人共一杯”意思是:客里身影孤单,有谁共我饮酒一杯,写出了无聊清冷况味,表现诗人客居浙江无人共饮,内心孤寂惆怅的情感。次句“故园桃李为谁开”,家乡庭院人空,满树桃李为谁盛开?写出自己不在,春花开放无人欣赏,表现思乡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内涵的分析。
诗句“春潮不管天涯恨”意思是:钱塘春潮无情,哪管游子天涯离恨。由此可知,有作者的思乡之情。结合南宋历史背景和注释“相传春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入吴为臣仆,越人在此和他痛哭饯别,谈论国事,坚定了勾践复仇雪耻的决心”可知,作者用这个典故,与当下实情相通,饱含着作者抗金救国,收复失地,洗刷国耻的爱国之情,寄寓着作者对统治者贪图享乐、荒淫无道的批判之情。故“天涯恨”不仅包含思乡之情,更饱含着作者抗金救国,收复失地,洗刷国耻的爱国之情,寄寓着作者对统治者贪图享乐、荒淫无道的批判之情。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兔比作“千缕丝”和“一团雪”,极言兔毛的纤细和颜色的雪白,生动传神。 16.【甲】诗作者假托白兔向嫦娥乞药,侧面表现对小白兔的喜爱,别具浪漫情怀;【乙】诗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两句的意思是:它睡在月亮下,绒毛像丝一般纤细,它卧在秋风里,就好像一团雪球。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白兔”,喻体是“千缕丝”“一团雪”,形象生动地写出白兔毛的纤细和雪白。
1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甲】诗“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的意思是:小白兔呀,如果你碰到嫦娥,请帮我问一问,长生不老的丹药能不能分我一粒。表面上是乞药的戏谑之语,实则是侧面表现对白兔的喜爱;
【乙】诗“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进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17.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船外的雪飘落灯前,描绘了一幅风吹浪翻,飞雪纷纷的凄凉画面。 18. 以鲲鹏自喻;委婉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希望能够像鲲鹏一样,施展才华、报效国家。 华为集团将芯片取名为“鲲鹏”,表明了该集团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的企业精神;也寓意了华为集团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远大志向。
【解析】17.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例如:岸上的晚风翻动了暮色中的波浪,拥裹船舱的雪花扑打寒灯。这里描绘了一幅浪随晚风动,雪依船舱寒的画面。
18.(1)本题考分析作者的情感。“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的意思是:鲲鹏起初蛰伏于海底,而后积攒羽翼,待变化后振翅高飞。杜甫在诗歌末句引用“鲲鹏”这个典故,它是出自《北冥有鱼》,《北冥有鱼》中“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出了这只鸟体积非常大,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以鲲鹏来自喻,抒发自己心怀大志,自己也要像鲲鹏一样,待一朝羽翼丰满,扬名于天地之间,驰骋在乾坤之中,这里体现了作者志存高远,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满腔的报国之志。
(2)本题考查理解名称的用意。
结合庄子《北冥有鱼》中创造出来的鲲鹏的形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看出,庄子笔下的鲲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展翅九万里、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结合题干材料“华为鲲鹏920作为业界首颗兼容Arm架构的64核数据中心处理器,凭借其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高效能等特性荣获领先科技成果奖”可知,华为集团将芯片取名为“鲲鹏”,蕴含了该集团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有远大的志向,追求卓越,致力于成为企业中的佼佼者。
19.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需答出两点) 20.“挥”字,写出了人物(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显示了人物洒脱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词语,内容,性格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对题干的理解,是让学生描述词下片作者想到的内容,因此要把握住诗词原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根据此句的内容可知作者穿越时空的界限进行联想,想到了魏武帝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沧海的历史往事,《观沧海》一诗表现曹操当年的勇武和气势,这样体现了诗人对古人故事的歌颂和赞美。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意思是: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挥”字勾勒出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显示了人物洒脱豪放、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表达了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胸襟。
21.(1)D
(2)示例:昨夜的雨刚刚放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
(3)“偶此成宾主”写了诗人把自己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彼此投合,所以。主:作者自指。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表达了对幽雅景物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表明这样的闲适和舒畅只是暂时的,偶尔的,从中流露出遭遇贬谪后挥之不去的隐忧,一个“偶”字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风惊夜来雨”意思是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即可。
示例: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阻必定升起的信念。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歌末句“偶此成宾主”的意思是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所以,宾指眼前景;主是作者自指。
22.(1)“欲到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
(2)本诗借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
【详解】(1)考查诗歌的赏析。
“走马西来欲到天”意思是: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西来”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意思是已经到了天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
(2)考查诗歌的比较理解。
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意思是: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3.不相同,【甲】诗写出秋天明艳的景致。【乙】诗写出了深秋的衰败和阴沉的景象。 24.【甲】诗前两句用了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用“自古悲寂寥”来与我眼中的秋天作对比,反衬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乙】诗颈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解析】2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比较阅读。
《秋词》这首诗中景物有“晴空”“鹤”等,诗人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赞颂了秋天的明媚美好、生机勃勃;《秋兴八首》则是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因此,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景物特点却不相同。
2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甲】诗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乙】诗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的故园之心。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此句深刻含蓄,耐人寻味,“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又以“孤舟系岸”比喻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25.不认同。颔联中“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表现了诗人愁绪绵缩。 26.①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②颈联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写出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极闲适恬静的境界背后,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③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解析】25.考查词句赏析。颔联意为: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26.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颔联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以明媚的春光来衬托自己落寞的情怀。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明自己还是“素衣”,指自己还未被官场污浊所同化,但却暗含诗人应召入京,最后却只能拂袖而去的,对官场污浊,朝廷庸碌,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是诗人的自我解嘲。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27.示例:我认为用“倚”字好,“倚”字写出了佂人悠闲远望的情景,符合诗歌所描绘的边塞军旅生活中没有战事且安宁和平的意境,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有“守卫、守护”的意思,与这样的意境及主题不符。 28.颈联中“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民族永远团结融合的美好愿望。
【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选用。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主旨和意境回答。
示例:“倚”字更好。“倚”字是“依靠”的意思,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是“守卫、守护”的意思,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安宁和平的意境。
28.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的意思是: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无兵阻”和“有客游”运用对比,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
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的意思是: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以比喻作结,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29.(1)“悬”写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写出了潮州地势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
(2)韩愈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本诗的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诗歌炼字分析,首先要分析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再考虑表达效果,即表现了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两句意思是说,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隔断,海水泡浸城根,大树更显老气横秋。上句的“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下句的“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其中“悬”、“浸”很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眼中,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而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环境潮湿,老树为之含秋。“峰悬驿路”写道路险阻,暗示了这封信来之不易,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感的真诚;“海浸城根”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借写环境的险恶,衬托韩愈处境的艰辛,写出了诗人对韩愈的遭际的同情与愤懑。“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深沉的关怀心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妙处,首先要根据诗句的大致意思,考虑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或手法。
“好收吾骨瘴江边”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本诗尾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也就是说,诗人希望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把瘴气一扫而光,月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尾联荡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借景抒情,我们不但感受到诗人希望友人韩愈无辜遭贬的冤屈白于天下,也对友人韩愈寄予了安慰。在写作上,这里也照应了韩愈诗中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但一反其意,寄予了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