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2024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1题,共29分。一、(本大题共 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一)积累与运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头衔 (xián) 恪守 (kè) 彬彬有礼(shān)B. 蹒跚 (pán) 狭隘 (ài ) 振聋发聩(kuì)C. 追溯 (shù) 积攒 (zǎn) 矫揉造作(jiǎo)D. 拙劣 (liè) 粗犷(kuǎng) 气冲斗牛(dǒu)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构图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它就像一件作品的整体骨骼,让画面的一切关系成立。千百年来,人们对如何构图争论不休, ;虽然如此, 、 的绘画大师们对构图艺术的探讨,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的宝藏。A. 不置可否 罄竹难书 名垂青史B. 莫衷一是 罄竹难书 彪炳史册C. 莫衷一是 数不胜数 名垂青史D. 不置可否 数不胜数 彪炳史册3. 下面语段里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元素,它影响深远。②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有“山水”的影子。③北宋时期,山水画更是被尊为艺术典范。④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更多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如器物纹饰、石刻壁画等,进入人们的视野。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百多年前,中国绘画受到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该去向何处□是心系中华民族命运的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全盘接受□是扎根中国文化借鉴西方语汇□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元素门对此,林风眠与吴冠中皆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中国式风景”A. , ? , ?B ? ? , ,C. ? , ? ?D. , , ? ,(二)诗词鉴赏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 首联叙事,交待了地点和诗人使至塞上的缘由。B. 诗人在颔联里以蓬草、归雁自比,写出了自己的飘零之感。C. 颈联描绘了大漠奇美壮丽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 尾联借“燕然”典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将士的赞美之情。(三)实用文阅读阅读《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韩丹①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上衣下裳为汉服最早的形制。汉代,《汉书》中已有“汉服”的称谓。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大气磅礴。宋代,汉服沉稳内敛。元明清三代,汉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②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统汉服流派,致力于传承和复原古代汉服,看重服饰的史实和传统工艺,讲究形制、颜色、纹样等。这一流派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力求还原汉服的本来面貌。二是复兴汉服流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传统汉服样式,遵循现代审美,创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汉服。这一流派在传承中创新,让汉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汉服元素流派,将传统汉服的代表元素抽离出来与现代的服化道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兴服装。③近年来,汉服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然而因为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汉服的穿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沉浸式景区,出现了文化主题与传统服饰不匹配的尴尬情况;一些古装剧,服装与头饰乱搭配,既不尊重历史也缺乏美感。④汉服热需要冷思考,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中华礼仪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都有通过服装和仪式表现礼节的传统。不同时期的汉服各有不同,或飘逸优雅,或精美华丽,或低调端庄,风格各异,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饰面料、式样、风格的变化上。然而,穿汉服者越来越多,知其背后内涵者甚少。从这一角度讲,汉服的生产与使用需要一定的规范,没有规范,汉服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礼仪的神圣感。这需要历史、美学、服饰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相关规范,并通过各类平台引导、规范汉服的生产与使用。在汉服的推广销售中,附带一份背景介绍与使用说明,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 下列各项内容,选文没有具体说明的选项是( )A. 与汉服发展相关的历史B. 当前汉服的主要流派C. 汉服穿搭中出现的问题D. 汉服制作的工艺流程7.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将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做比较,突出古装剧里服装与头饰的搭配,缺乏美感。B. 举汉服穿搭不当的现象,说明要避免这些现象,还需了解与汉服相关的历史。C.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逐类说明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里的汉服,各美其美。D. 两处“一些”,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汉服乱穿搭现象的确切数量。8.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冲击,汉服的发展一度被中断。B. 不同时代,传统服饰也是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像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宋代汉服沉稳内敛。C. 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出现了很多流派,主要包括传统汉服、复兴汉服汉服元素三大流派。D. 要想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还需冷静思考汉服热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B. 委而去之 委:放弃。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D. 寡助之至 至:极点。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七里之郭B. 兵革非不坚利也C. 亲戚畔之D. 以天下之所顺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开头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以战争为例来阐证自己的观点。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话都用双重否定句式,意突出守城一方具有“地利”。C. 在作者看来,“天下顺之”是“人和”的具体表现,而能不能得到“人和”,关键在于统治者能不能“得道”。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表明孟子写此文,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威服天下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第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 13 题,共 91 分。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2. 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的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5)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描写江春晓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拜郎中。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卖,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伏兵以待贼,杀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选自《后汉书·虞诩传》,有删改)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国相奇之 奇:_____ (2)咸称神明 咸:_____14.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1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虞诩这一人物的形象。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工人标配李振娟(1)作为最早进厂的工人,父亲成天螺丝刀不离手。闲来无事,他总是拿一块软抹布从刀头起,一点一点、反复擦拭随身携带的那把蓝柄十字花螺丝刀。不大工夫,刀杆就锃亮得晃眼,浸透他汗水的手柄则仿佛裹了一层包浆,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此时,父亲像品鉴古玩一样端详着擦拭一新的螺丝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当个工人多好。”与20世纪60年代所有端着铁饭碗的国家工人一样,在父亲心里,当一名工人,握一把螺丝刀,就能把前途和命运攥在手中。(2)打小,我就稀罕父亲的螺丝刀。多年以后,我循着父亲的足迹进了厂当了一名工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螺丝刀。它和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螺丝刀一模一样,红实木手柄颜色亮眼,不锈钢刀杆闪耀夺目,一字刀口扁平坚硬。(3)师傅赵永兴把它交给我的那一刻,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人。我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将钢笔插入上衣口袋,手握螺丝刀,转身,迈步,目光定地走向轰鸣的机房——配备了螺丝刀、安全帽、钢笔的工人,像极了武装齐整、出征疆场的战士。(4)有天早晨起晚了,又赶上风狂雨骤的天气,我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一边与风雨抗争,一边祈祷着我负责的机器别出问题,想着师傅一定到了工厂,替我看着机器呢,转而又想这天气,师傅是不是……直到进了车间,看到师傅拿着螺丝刀站在机器前面,我的心才算是踏实了下来。师傅帮我脱下雨衣,又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说:“你去洗把脸,换身干的衣服。机器没事,我看着呢。”(5)师傅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握着螺丝刀为每一台运行的机器“听诊”。他趴在机身上,把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探索宇宙奥秘一样探测气缸里的动静。只消三分钟,他就能判断出气缸里吸气阀、排气阀、活塞环是否有问题。若是机器健康运行,他便收起螺丝刀,站起来伸伸腰,笑着夸奖机器一句:“这台够皮实,够硬气,昼夜连轴转了半个月,啥毛病没有,好样的!”紧接着,他又趴在下一台机器上去听。那次,师傅听着听着,眉头渐渐拧成疙瘩,从左耳换到右耳,再从右耳换到左耳,如此轮番听上三遍,眉头舒展了,当即开出“药方”:“气缸活塞环断裂,碎屑在里面砸缸,马上准备停机检修。”他收起螺丝刀,神情肃然,胸有成竹,仿佛一个医术高明的专家。照此“药方”,师傅带领工友们停机,打开气缸盖,果然,核桃大的碎铸铁块七零八落地沉在缸底。我惊呆了,叹服师傅技术高超,也惊叹螺丝刀的神奇妙用。(6)这天,我独自拿着螺丝刀进机房,学着师傅的样子,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仔细听。然而,十分钟过去,我的耳膜被震得嗡嗡作响,耳朵里除了活塞往复运动的隆隆声,别的什么也听不出来。(7)平时在机房,师傅总是板着一张脸,眼睛直盯盯地望着机器,大伙儿搭句话很难。工闲时,我们围一圈听师傅讲厂里的过往。今儿趁师傅闲着,我忍不住问了疑惑许久的问题:“师傅,都是一样的螺丝刀,一样的听法,为啥您一听一个准,我的耳朵都快给吵聋了,却没听出啥名堂?”(8)师傅一听乐了:“呵呵,莫急,也急不来发学技能和学医是一个理儿,得先把机器构造和原理吃透,书本上的要啃,干活也要动脑子。等把机器好好侍弄上几年,你们拿螺丝刀听响动比我还拿捏得准。”(9)我也要成为师傅那样的老把式。一到班组,师傅前脚拿着螺丝刀踏进机房,我后脚跟上。在每一台机器身上听、摸、看,边学边干。班组空压机维护保养实行包机到人包给师傅的1号、2号、3号机身上,纤尘不染。我也学师傅,把包给我的5号机用抹布擦了又擦,一个犄角旮旯也不放过,让它始终以洁净的面貌迎接每一天。(10)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师傅要退休了。这天和往常无数个日子没有什么两样,机器轰鸣声响彻生产区,大伙儿在厂区忙忙碌碌。我走进班组,工友们都围在师傅身边说着厂里三十年来的往事。师傅穿着蓝色夹克衫,瘦高的身影在一群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友中尤为醒目。这一刻,我才发现师傅老了。他头发花白,黧黑瘦削的脸上一道道皱纹清晰可辨,言语动作都明显地迟缓了。望着师傅被岁月侵蚀的面容,我心里陡然涌上一股酸楚,昔日那个硬朗汉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悄然老去的,我竟无从记起。(11)师傅带走了一沓荣誉证书、工友朝夕相处三十五年的情谊、机器的鸣咽,还有那把濡染岁月风霜的螺丝刀。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哺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12)当师傅走出班组,天色已晚。他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着,微驼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里。(13)我捧着师傅交给我的这把承载师傅半生心血的螺丝刀,久久地伫立在暮色中……(14)2000年以后,老师傅们先后退休。我们这一拨被工厂甜蜜的甘露哺育出来的工人默默地接过师傅肩上的担子。当我被新进工厂的工人唤作师傅,当我拿起师傅交给我的这把螺丝刀走向轰鸣的机器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选自《朔方》,有删改)16. 文章(3)~(10)段文字写了师傅赵永兴哪些具体的事情?请概括回答。17. 第(11)段中加点词语“喃喃”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喃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18. 从全文来看,工人的“标配”是什么?作者以“工人标配”为题有何用意?19. 第(1)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发表时,有人主张删除第(1)段文字,有人主张保留第(1)段文字。你同意哪一种主张?理由是什么?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六、(一)综合性学习(5分)“国潮”原指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融合,打造出来的文创产品。有些“国潮”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像茶颜悦色推出的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茶杯;有些“国潮”与文化 IP合作,像与故宫这样的文化IP合作而推出的“鹤喜觉色故宫荷包口红”。这些“国潮”都深受国人的喜爱。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材料二】打造“国潮”品牌,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像蜀大侠以“川蜀文化+武林元素”,创造了“古风火锅”,在一片红海的火锅市场里,树立起独具武林风的“国潮火锅 style”;北京“朝花夕拾”咖啡馆推出“鲁迅拉花”,被网友戏称喝的不是咖啡,是“墨水”。【材料三】“国潮”二字,从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国”,即代表中国的、传统的、有继承价值的,有文化属性的;第二层是“潮”,即代表流行的、时尚的、有创造力的。两者有机融合,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但很多“国”品牌,只是一堆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看不出它继承什么了,也看见它有什么创新。品牌到底有没有“货”,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材料四】不少所谓“国潮”,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墨菜点心局爆火之后,很快引发了“点心局”在全国各地的泛滥。上海有“珍糕兴点心局”,广州有“狮头点心局”郑州的“山河饼局”,厦门的“三味酥点心局”……文和友火了,全国各地就冒出一堆“老物件+老标语+仿古建筑”的“地方版文和友”,让大家在“大同小异”的场景里“怀着同样的旧”。如此雷同的“国潮”,很难长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20. 请探究【材料一】图表中的数据,简要写出你的结论。21. 在“打造一个好的'国潮’品牌,并且让其长久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方面,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概括回答。(二)名著阅读(8分)22. 根据名著相关内容,回答各题。“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像《_________》里杨雄、石秀、时迁投奔梁山途中,时迁偷鸡被抓,为救时迁宋公明三次攻打_______,《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______驱离取经队伍,后来孙悟空三次借调___________,终于扇灭了火焰山的火,这些内容都采用了“三复情节”的模式,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3. 请概述“三打白骨精”内容,并结合内容分析“三复情节”在表现孙悟空性格方面的作用。六、作文(50分)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同学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回想我们进入初三以来近一年的学习生活,请以“这一年,我走得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补全题目;(2)切合题意,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天津市和平区2024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11题,共29分。一、(本大题共 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一)积累与运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头衔 (xián) 恪守 (kè) 彬彬有礼(shān)B. 蹒跚 (pán) 狭隘 (ài ) 振聋发聩(kuì)C. 追溯 (shù) 积攒 (zǎn) 矫揉造作(jiǎo)D. 拙劣 (liè) 粗犷(kuǎng) 气冲斗牛(dǒu)【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彬彬有礼(shān)——bīn;C.追溯(shù)——sù;D.粗犷(kuǎng)——guǎng;故选B。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构图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它就像一件作品的整体骨骼,让画面的一切关系成立。千百年来,人们对如何构图争论不休, ;虽然如此, 、 的绘画大师们对构图艺术的探讨,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的宝藏。A. 不置可否 罄竹难书 名垂青史B. 莫衷一是 罄竹难书 彪炳史册C. 莫衷一是 数不胜数 名垂青史D. 不置可否 数不胜数 彪炳史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不置可否:不明确表态,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莫衷一是: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空一,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指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应使用“莫衷一是”。罄竹难书: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空二,根据“虽然如此, 、 的绘画大师们对构图艺术的探讨”语境可知,此处指数也数不过来,应使用“数不胜数”。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空三,根据“虽然如此, 、 的绘画大师们对构图艺术的探讨”语境可知,此处指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应使用“名垂青史”。故选C。3. 下面语段里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元素,它影响深远。②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有“山水”的影子。③北宋时期,山水画更是被尊为艺术典范。④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更多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如器物纹饰、石刻壁画等,进入人们的视野。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D.第④句成分残缺。“随着……使得”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应该去掉“随着”或“使得”;故选D。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百多年前,中国绘画受到了西方艺术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绘画该去向何处□是心系中华民族命运的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全盘接受□是扎根中国文化借鉴西方语汇□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元素门对此,林风眠与吴冠中皆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创新精神,用艺术探索开创“中国式风景”A. , ? , ?B. ? ? , ,C. ? , ? ?D. , , ?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空一,“中国绘画该去向何处”是疑问句形式,但做了“是心系中华民族命运的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的主语,此处应使用逗号;空二,“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全盘接受”属于选择疑问句,句末应使用问号;空三,“是扎根中国文化借鉴西方语汇□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属于选择疑问句的中间停顿,应使用,逗号;空四,“还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国□”属于选择疑问句的句末停顿,应使用问号;故选A。(二)诗词鉴赏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 首联叙事,交待了地点和诗人使至塞上的缘由。B. 诗人在颔联里以蓬草、归雁自比,写出了自己的飘零之感。C. 颈联描绘了大漠奇美壮丽的景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 尾联借“燕然”典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将士的赞美之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有误,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写作者从侦察兵的口中得知主帅镇守前线,此处“燕然”是对战争胜利的期待,运用汉代窦宪“燕然勒石”的典故,间接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选项“直接抒发”错误;故选D。(三)实用文阅读阅读《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一文,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传统服饰正青春韩丹①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上衣下裳为汉服最早的形制。汉代,《汉书》中已有“汉服”的称谓。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大气磅礴。宋代,汉服沉稳内敛。元明清三代,汉服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汉服。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如今随着传统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强,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②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统汉服流派,致力于传承和复原古代汉服,看重服饰的史实和传统工艺,讲究形制、颜色、纹样等。这一流派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古代文献和实物,力求还原汉服的本来面貌。二是复兴汉服流派,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保留传统汉服样式,遵循现代审美,创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汉服。这一流派在传承中创新,让汉服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三是汉服元素流派,将传统汉服的代表元素抽离出来与现代的服化道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兴服装。③近年来,汉服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然而因为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汉服的穿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沉浸式景区,出现了文化主题与传统服饰不匹配的尴尬情况;一些古装剧,服装与头饰乱搭配,既不尊重历史也缺乏美感。④汉服热需要冷思考,正视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汉服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中华礼仪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都有通过服装和仪式表现礼节的传统。不同时期的汉服各有不同,或飘逸优雅,或精美华丽,或低调端庄,风格各异,风俗流变也反映在服饰面料、式样、风格的变化上。然而,穿汉服者越来越多,知其背后内涵者甚少。从这一角度讲,汉服的生产与使用需要一定的规范,没有规范,汉服就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和礼仪的神圣感。这需要历史、美学、服饰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形成相关规范,并通过各类平台引导、规范汉服的生产与使用。在汉服的推广销售中,附带一份背景介绍与使用说明,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 下列各项内容,选文没有具体说明的选项是( )A. 与汉服发展相关的历史B. 当前汉服的主要流派C. 汉服穿搭中出现的问题D. 汉服制作的工艺流程7.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将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做比较,突出古装剧里服装与头饰的搭配,缺乏美感。B. 举汉服穿搭不当的现象,说明要避免这些现象,还需了解与汉服相关的历史。C.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逐类说明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里的汉服,各美其美。D. 两处“一些”,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汉服乱穿搭现象的确切数量。8. 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A. 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冲击,汉服的发展一度被中断。B. 不同时代,传统服饰也是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像唐代汉服雍容华美,宋代汉服沉稳内敛。C. 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出现了很多流派,主要包括传统汉服、复兴汉服汉服元素三大流派。D. 要想更好地推动汉服传承与发展,我们还需冷静思考汉服热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答案】6. D 7. B 8. A【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与概括。由第①段“汉服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可知,本段说明汉服的历史;由第②段“每个时代的传统服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汉服爱好者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服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当汉服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时,不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可知,本段说明汉服的流派;由第③段“近年来,汉服流行起来,襦裙、马面裙、云肩褙子、仙鹤、花纹、刺绣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成为国际时装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然而因为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汉服的穿搭出现了一些问题”可知,本段说明汉服穿搭中出现的问题。文章不涉及具体说明汉服制作的工艺流程;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A.错误。划线句列举沉浸式景区和古装剧服装与头饰的搭配,缺乏美感的事例,属于举例子,“将沉浸式景区与古装剧做比较”有误;C.错误。划线句列举汉服穿搭不当的现象,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说明了因为对相关历史认识不足,汉服的穿搭出现了一些问题。选项理解有误;D.错误。“一些”的意思是一部分,不能说明汉服乱穿搭现象的确切数量。选项理解有误;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A.错误。由第①段“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汉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但在民间部分传统节日、活动上,仍得以延续与发展”可知,“但近现代受西方文化冲击,汉服的发展一度被中断”错误;故选A。(四)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池非不深也 池:池塘。B. 委而去之 委:放弃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D. 寡助之至 至:极点。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七里之郭B. 兵革非不坚利也C. 亲戚畔之D. 以天下之所顺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章开头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以战争为例来阐证自己的观点。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话都用双重否定句式,意在突出守城一方具有“地利”。C. 在作者看来,“天下顺之”是“人和”的具体表现,而能不能得到“人和”,关键在于统治者能不能“得道”。D.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表明孟子写此文,意在告诫统治者,要威服天下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答案】9. A 10. C 11. D【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池:护城河,而不是指池塘;B.句意:(守城者)放弃(城池)而离开。委:放弃;C.句意:巩固国家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坚固,巩固;D.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通假字的理解和辨析。A.句意: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B.句意:兵器和铠甲并不是不坚固锐利。兵:指兵器;C.句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D.句意: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顺:顺从;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根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自然的有利条件(天时)不如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利),地理位置的优越又不如人心的齐一(人和)。在孟子看来,“人和”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第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 13 题,共 91 分。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2. 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的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1)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5)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描写江春晓日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 阴阳割昏晓 ②. 俭以养德 ③.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④. 但愿人长久 ⑤. 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割、俭、德、赢、生、身、残、江”等字的正确书写。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拜郎中。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卖,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伏兵以待贼,杀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选自《后汉书·虞诩传》,有删改)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国相奇之 奇:_____ (2)咸称神明 咸:_____14.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15.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虞诩这一人物的形象。【答案】13. ①. 奇:对……感到惊奇。 ②. 咸:都。14. 不遇到盘曲交错的树根、树枝,怎么来辨别出锋利的器具呢?(不遇到复杂的事情,怎么来辨别出有才能的人呢?)15. 为奉养祖母而不为吏:孝顺。朝廷让虞诩去贼乱连年的朝歌为官,虞诩没有逃避:忠于臣子的职守。贼乱连年而州郡不能禁,虞诩“及到官”而乱平:有才能。【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国相觉得他不一般。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或对……感到惊奇。(2)句意为:大家都称赞(虞诩的)神明。咸: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盘根错节:树根木节盘旋交错,不易砍伐。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何以:宾语前置,即“以何”,用什么办法。别:区别。利器:锋利兵器,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早孤,孝养祖母”(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和“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祖母已经九十岁了,只能靠我供养了)父亲早亡,为奉养祖母而不为吏,可知他很孝顺;根据“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朝廷让虞诩去贼乱连年的朝歌为官,虞诩没有逃避,可知他忠于臣子的职守;根据“及到官,设伏兵以待贼,杀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到任后,埋伏士兵等待贼兵,杀了贼兵数百人,贼兵因此害怕并散去,大家都称赞虞诩的神明)贼乱连年而州郡不能禁,虞诩“及到官”而乱平,可知他有才能。【点睛】参考译文:虞诩字升卿,是陈国武平人。他早年丧父,孝养祖母。国相觉得他不一般,想让他担任府吏。虞诩推辞说:“祖母已经九十岁了,只能靠我供养了。”国相才停止(让他任命)。后来任命(他)为郎中。后来朝歌贼寇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连年屯聚,州郡不能禁止,于是便任命虞诩担任朝歌长。(他的)朋友都来慰问虞诩说:“去朝歌多么倒霉啊!”虞诩笑着说:“不求容易的志向,不回避困难的事,这是做臣子的职责。不遇到复杂的事情,怎么来辨别出有才能的人呢?”到任后,埋伏士兵等待贼兵,杀了贼兵数百人,贼兵因此害怕并散去,(于是大家)都称赞(虞诩的)神明。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工人标配李振娟(1)作为最早进厂的工人,父亲成天螺丝刀不离手。闲来无事,他总是拿一块软抹布从刀头起,一点一点、反复擦拭随身携带的那把蓝柄十字花螺丝刀。不大工夫,刀杆就锃亮得晃眼,浸透他汗水的手柄则仿佛裹了一层包浆,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此时,父亲像品鉴古玩一样端详着擦拭一新的螺丝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当个工人多好。”与20世纪60年代所有端着铁饭碗的国家工人一样,在父亲心里,当一名工人,握一把螺丝刀,就能把前途和命运攥在手中。(2)打小,我就稀罕父亲的螺丝刀。多年以后,我循着父亲的足迹进了厂当了一名工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螺丝刀。它和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螺丝刀一模一样,红实木手柄颜色亮眼,不锈钢刀杆闪耀夺目,一字刀口扁平坚硬。(3)师傅赵永兴把它交给我的那一刻,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人。我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将钢笔插入上衣口袋,手握螺丝刀,转身,迈步,目光定地走向轰鸣的机房——配备了螺丝刀、安全帽、钢笔的工人,像极了武装齐整、出征疆场的战士。(4)有天早晨起晚了,又赶上风狂雨骤的天气,我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一边与风雨抗争,一边祈祷着我负责的机器别出问题,想着师傅一定到了工厂,替我看着机器呢,转而又想这天气,师傅是不是……直到进了车间,看到师傅拿着螺丝刀站在机器前面,我的心才算是踏实了下来。师傅帮我脱下雨衣,又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说:“你去洗把脸,换身干的衣服。机器没事,我看着呢。”(5)师傅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握着螺丝刀为每一台运行的机器“听诊”。他趴在机身上,把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探索宇宙奥秘一样探测气缸里的动静。只消三分钟,他就能判断出气缸里吸气阀、排气阀、活塞环是否有问题。若是机器健康运行,他便收起螺丝刀,站起来伸伸腰,笑着夸奖机器一句:“这台够皮实,够硬气,昼夜连轴转了半个月,啥毛病没有,好样的!”紧接着,他又趴在下一台机器上去听。那次,师傅听着听着,眉头渐渐拧成疙瘩,从左耳换到右耳,再从右耳换到左耳,如此轮番听上三遍,眉头舒展了,当即开出“药方”:“气缸活塞环断裂,碎屑在里面砸缸,马上准备停机检修。”他收起螺丝刀,神情肃然,胸有成竹,仿佛一个医术高明的专家。照此“药方”,师傅带领工友们停机,打开气缸盖,果然,核桃大的碎铸铁块七零八落地沉在缸底。我惊呆了,叹服师傅技术高超,也惊叹螺丝刀的神奇妙用。(6)这天,我独自拿着螺丝刀进机房,学着师傅的样子,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仔细听。然而,十分钟过去,我的耳膜被震得嗡嗡作响,耳朵里除了活塞往复运动的隆隆声,别的什么也听不出来。(7)平时在机房,师傅总是板着一张脸,眼睛直盯盯地望着机器,大伙儿搭句话很难。工闲时,我们围一圈听师傅讲厂里的过往。今儿趁师傅闲着,我忍不住问了疑惑许久的问题:“师傅,都是一样的螺丝刀,一样的听法,为啥您一听一个准,我的耳朵都快给吵聋了,却没听出啥名堂?”(8)师傅一听乐了:“呵呵,莫急,也急不来发学技能和学医是一个理儿,得先把机器构造和原理吃透,书本上的要啃,干活也要动脑子。等把机器好好侍弄上几年,你们拿螺丝刀听响动比我还拿捏得准。”(9)我也要成为师傅那样的老把式。一到班组,师傅前脚拿着螺丝刀踏进机房,我后脚跟上。在每一台机器身上听、摸、看,边学边干。班组空压机维护保养实行包机到人包给师傅的1号、2号、3号机身上,纤尘不染。我也学师傅,把包给我的5号机用抹布擦了又擦,一个犄角旮旯也不放过,让它始终以洁净的面貌迎接每一天。(10)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师傅要退休了。这天和往常无数个日子没有什么两样,机器轰鸣声响彻生产区,大伙儿在厂区忙忙碌碌。我走进班组,工友们都围在师傅身边说着厂里三十年来的往事。师傅穿着蓝色夹克衫,瘦高的身影在一群穿劳动布工作服的工友中尤为醒目。这一刻,我才发现师傅老了。他头发花白,黧黑瘦削的脸上一道道皱纹清晰可辨,言语动作都明显地迟缓了。望着师傅被岁月侵蚀的面容,我心里陡然涌上一股酸楚,昔日那个硬朗汉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悄然老去的,我竟无从记起。(11)师傅带走了一沓荣誉证书、工友朝夕相处三十五年的情谊、机器的鸣咽,还有那把濡染岁月风霜的螺丝刀。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哺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12)当师傅走出班组,天色已晚。他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着,微驼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里。(13)我捧着师傅交给我的这把承载师傅半生心血的螺丝刀,久久地伫立在暮色中……(14)2000年以后,老师傅们先后退休。我们这一拨被工厂甜蜜的甘露哺育出来的工人默默地接过师傅肩上的担子。当我被新进工厂的工人唤作师傅,当我拿起师傅交给我的这把螺丝刀走向轰鸣的机器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选自《朔方》,有删改)16. 文章(3)~(10)段文字写了师傅赵永兴哪些具体的事情?请概括回答。17. 第(11)段中加点词语“喃喃”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走到班组门口,他握着我的手,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喃喃地说:“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18. 从全文来看,工人的“标配”是什么?作者以“工人标配”为题有何用意?19. 第(1)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文章发表时,有人主张删除第(1)段文字,有人主张保留第(1)段文字。你同意哪一种主张?理由是什么?【答案】16. ①我迟到了,师傅替我照看机器;②师傅给机器“听诊”;③我想像师傅那样给机器“听诊”,一听一个准,师傅劝我“莫急”:④师傅退休,把他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叮嘱我照看好机器。17. 第一问:“喃喃”,形容说话低声的样子。第二问:表现了师傅对空压机(工作)的不舍,希望我以后继续照顾好这些机器。18. 第一问:“标配”既包括螺丝刀、安全帽、钢笔这些工作器具,也包括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热爱工作、认真上作的度,传承经验与工作态度的使命感,关心工友、帮助工友。第二问:以“工人标配”为题,有这些“配制”是“标准”之意,包含了作者对工人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情。19. 第一问:父亲精心擦拭螺丝刀。第二问示例一:第(1)段文字可以删去。因为文章主要内容写的是师傅赵永兴,第(1)段文字的内容与文章主要内容关联不大。第二问示例二:第(1)段文字不能删去。对工具的爱护是父亲热爱工作的一种体现,后文没有写师傅如何精心维护工具;父亲为我成为“标配”的工人铺垫了底色,师傅是在工作过程一步步引领我成长为“标配”的工人。两部分文字在内容上互补。【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梳理概括。根据第(4)段“直到进了车间,看到师傅拿着螺丝刀站在机器前面,我的心才算是踏实了下来。师傅帮我脱下雨衣,又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说:‘你去洗把脸,换身干的衣服。机器没事,我看着呢。’”可概括:我迟到了,师傅替我照看机器;根据第(5)段“师傅每天到岗第一件事,就是握着螺丝刀为每一台运行的机器‘听诊’”可概括:师傅给机器“听诊”;根据第(6)段“我独自拿着螺丝刀进机房,学着师傅的样子,刀头对准空压机气缸,耳朵紧贴手柄,仔细听”和第(7)段“我的耳朵都快给吵聋了,却没听出啥名堂”、第(8)段“莫急,也急不来。学技能和学医是一个理儿,得先把机器构造和原理吃透,书本上的要哨,干活也要动脑子。等把机器好好侍弄上几年,你们拿螺丝刀听响动比我还拿捏得准”可概括:我想像师傅那样给机器“听诊”,一听一个准,师傅劝我“莫急”;根据第(10)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师傅要退休了”(11)段“将他的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喃喃地说: ‘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可概括:师傅退休,把他那把螺丝刀递给我,叮嘱我照看好机器。【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表达效果。“喃喃”的意思是形容说话低声的样子。结合上句“师傅带走了一沓荣誉证书、工友朝夕相处三十五年的情谊、机器的呜咽,还有那把濡染岁月风霜的螺丝刀”可见,“喃喃”二字表现了师傅对空压机(工作)的不舍,联系“咱们那十六台空压机,以后就交给你了”可知,师傅希望我以后继续照顾好这些机器。【18题详解】本题考查题目的理解和作用。结合“我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将钢笔插入上衣口袋,手握螺丝刀,转身,迈步,目光笃定地走向轰鸣的机房——配备了螺丝刀、安全帽、钢笔的工人,像极了武装齐整、出征疆场的战士”可知,“标配”包括螺丝刀、安全帽、钢笔这些工作器具;结合(4)-(11)段,可知“标配”也包括具有像师父一样的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热爱工作、认真工作的态度,传承经验与工作态度的使命感,关心工友、帮助工友的品质。题目的作用可从内容上、表达效果上分析,内容上,是“标准”之意,包含了作者对工人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效果上,题目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9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内容概括及作用。概括段意: 人+事,人:父亲;事件:擦拭螺丝刀;后一问为开放题,答案不统一,删与不删均可,结合内容阐述即可。示例一:第(1)段文字可以删去,因为文章是写我的师傅及我的工作成长历程,第一段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所以可以删去。示例二:第(1)段文字不可以删去,第一段主要写父亲精心擦拭螺丝刀,这是对工作热爱和重视的体现,也体现着传承,后文师傅退休将螺丝刀交给我,也是将责任交给我,一步步将我培养成“标配”的工人,把前途和命运攥在手中,父亲的期望得以实现。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六、(一)综合性学习(5分)“国潮”原指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潮流文化融合,打造出来的文创产品。有些“国潮”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元素,像茶颜悦色推出的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茶杯;有些“国潮”与文化 IP合作,像与故宫这样的文化IP合作而推出的“鹤喜觉色故宫荷包口红”。这些“国潮”都深受国人的喜爱。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材料二】打造“国潮”品牌,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像蜀大侠以“川蜀文化+武林元素”,创造了“古风火锅”,在一片红海的火锅市场里,树立起独具武林风的“国潮火锅 style”;北京“朝花夕拾”咖啡馆推出“鲁迅拉花”,被网友戏称喝的不是咖啡,是“墨水”。【材料三】“国潮”二字,从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国”,即代表中国的、传统的、有继承价值的,有文化属性的;第二层是“潮”,即代表流行的、时尚的、有创造力的。两者有机融合,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但很多“国”品牌,只是一堆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看不出它继承什么了,也看见它有什么创新。品牌到底有没有“货”,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材料四】不少所谓“国潮”,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墨菜点心局爆火之后,很快引发了“点心局”在全国各地的泛滥。上海有“珍糕兴点心局”,广州有“狮头点心局”郑州的“山河饼局”,厦门的“三味酥点心局”……文和友火了,全国各地就冒出一堆“老物件+老标语+仿古建筑”的“地方版文和友”,让大家在“大同小异”的场景里“怀着同样的旧”。如此雷同的“国潮”,很难长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20. 请探究【材料一】图表中的数据,简要写出你的结论。21. 在“打造一个好的'国潮’品牌,并且让其长久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方面,上述材料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请概括回答。【答案】20.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关注,对与文化IP 结合的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低。21. ①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②“国潮”既能体现传统,也能体现时尚,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③独立创造品牌,避免与他人产品同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材料一可知,18-24岁、25-29岁、30-34岁、25-30岁、40岁以上这四个年龄段的人对有中国元素的产品与文化的关注度分别为32.3%,37.1%,42%,47.9%,50.4%,对与文化IP合作的产品的关注度分别为24.3%,21.5%,20.1%,18.2%,16.6%。由此可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越来越关注,对与文化IP 结合的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低。【21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材料二“打造‘国潮’品牌,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可知,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国潮定位”;根据材料三“‘国潮’二字,从字面上可以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国’,即代表中国的、传统的、有继承价值的,有文化属性的;第二层是‘潮’,即代表流行的、时尚的、有创造力的。两者有机融合,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可知,“国潮”既能体现传统,也能体现时尚,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根据材料四“不少所谓“国潮”,缺乏原创,同质化严重”“如此雷同的“国潮”,很难长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可知,独立创造品牌,避免与他人产品同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到独特的“国潮定位”。②要将“国”的传统、文化属性与“潮”的流行、时尚、创造力有机融合,做到传统里见时尚,创新中有继承。③要有原创性,避免同质化,不能盲目跟风模仿。(二)名著阅读(8分)22. 根据名著相关内容,回答各题。“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像《_________》里杨雄、石秀、时迁投奔梁山途中,时迁偷鸡被抓,为救时迁宋公明三次攻打_______,《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______驱离取经队伍,后来孙悟空三次借调___________,终于扇灭了火焰山的火,这些内容都采用了“三复情节”的模式,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答案】 ①. 水浒传 ②. 祝家庄 ③. 唐僧 ④. 芭蕉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第一空,根据题目中的“杨雄、石秀、时迁投奔梁山途中,时迁偷鸡被抓”,可以明确这是《水浒传》中的情节。《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江、吴用、李逵等108位好汉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第二空,根据《水浒传》中的情节,时迁在投奔梁山的途中偷鸡被抓,为了救他,宋江三次攻打祝家庄。因此,这个空应该填“祝家庄”。第三空,根据《西游记》中的情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误会而驱离取经队伍。因此,这个空应该填“唐僧”。第四空,孙悟空为了扇灭火焰山的火,三次借调芭蕉扇。这是《西游记》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情节,因此这个空应该填“芭蕉扇”。23. 请概述“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并结合内容分析“三复情节”在表现孙悟空性格方面的作用。【答案】示例: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公公,全被孙悟空识破,最后被孙悟空打死。即使再三忍受唐僧念紧箍咒带来的头疼,冒着被赶走的风险,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打死白骨精,这样设计情节,更能体现孙悟空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性格;用“三复情节”,写孙悟空多次被误解、被“恨逐”,也要打死妖怪以保护唐借的安会,更能突出孙悟空的忠诚与重情重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本题应先概述“三打白骨精”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三复情节”在表现孙悟空性格方面的作用。《西游记》中的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 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情节发展方式,可以逐吵困渐强化双方的矛盾,进而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示例:第一问:概述“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时,先后遇到了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妪和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且一棒打死,唐僧不辨人妖,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唐僧失去孙悟空的保护后,被白骨精擒获。猪八戒逃出后,前往花果山找回孙悟空。孙悟空不计前嫌,救出唐僧,这时唐僧才幡然醒悟。第二问:“三复情节”在表现孙悟空性格方面的作用。在“三打白骨精”情节中,孙悟空打白骨精,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打死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性格;在此过程中,孙悟空多次被误解,直至被“恨逐”,孙悟空仍时刻以师傅安危为己念,突出了孙悟空的忠诚与重情重义。六、作文(50分)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同学们,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回想我们进入初三以来近一年的学习生活,请以“这一年,我走得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补全题目;(2)切合题意,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答案】例文:这一年,我走得很坚定每个人生活的某个阶段都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走得很坚定!在以前,英语是我学习的一个短板,长时间地在95到98分之间徘徊,几乎没有达到过一百分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分析了我们的英语试卷,发现分数大部分都是扣在基础部分和阅读理解部分。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然后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啦。我就和爸爸制定计划,决定把这两只拦路虎消灭掉!每天晚上爸爸和我一起做教辅书里的阅读理解,一起分析句子的语法,把复杂的句子拆成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难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然后一起大声朗读,把文章读熟读透,这样不管多难得文章都被我消化掉啦!坚持在电脑上刷单词,每日刷30个单词,其中包括27个复习单词和3个新单词,妈妈也出动帮我每天默写一个单元得知识点卷,错了的单词订正五遍。通过这样得方法,我的英语成绩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期末考试考了一百分,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我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有段时间我的语文有所松懈,默写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发现我这个问题,每天晚上睡前帮我复习前一课词语,坚持了一段时间,很快我的默写本上就出现了连续十个100分了。每个星期我都坚持打羽毛球,有时候甚至是一对一的魔鬼训练,实在太苦太累了,我有点抵触情绪,不想再继续下去了,但是在爸爸妈妈的开导下,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让我的体质增强了,不怎么生病了,而且让我期末400米测评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坚持美术学习,坚持练习排笛,坚持认真记科学笔记……坚持做的每一件事情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一点一滴提高了我各方面的素质,更是让我学会了这种精神——坚持,永不言弃!俗话说:“坚持才能成功!”这句名言一直激励着我。2023年,我走得很坚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结合材料可知,题目中的“这一年”指的是已经过去的2023年,“我”是第一人称,因此这篇文章要写关于“我”的内容,“走”即行走,也指这一年的经历,“很”是程度副词,起到强调的作用。题目中可补充的内容如“有力量”“见神采”“显底气”“坚定”“稳重”等等。这篇文章相当于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要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内容应积极向上。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可选取发生在过去一年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如写“这一年,我走得很坚定”,“我”原本不是一个学霸,学习成绩令我很头疼,但2023年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不仅在英语方面坚持下功夫,语文、数学和其他副科以及体育方面也是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由于我坚定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于这一年的坚持,我倍感欣慰等等,写作过程中应注意详略得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2024年天津市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