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_政治秩序__被破坏。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_华夏认同__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认同
(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华”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而且也为国名。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之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_铁制__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_中心城市__涌现。
2.商鞅变法
内容 经济 _重农抑商__,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行政管理 推行_县制__
基层治理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_个体小家庭__;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评价 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 老子
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 哲学 核心观念是“仁” “道”是天地万物本原、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 “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主张顺其自然、_无为而治__、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教育 文化 “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_阶级关系__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各国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2.表现
人物 学派 思想主张
孟子 儒家 人性善;提倡_“仁政”__
荀子 儒家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庄子 道家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 阴阳家 “相生相胜”理论
墨子 墨家 提倡节俭,主张“_兼爱__”“非攻”“尚贤”
韩非 法家 主张以法治国,体现了_中央集权__的政治思想
3.意义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_阶级关系__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_思想理论__基础,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一 
史料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三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春秋战国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答案:(1)信息1: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演变为赵、魏、韩三国。
说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诸侯国中卿大夫势力崛起,晋国国内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在掌握晋国实权并瓜分晋国土地的基础上,废黜了晋国国君,自立为诸侯,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赵、魏、韩的建立,是战国时期传统宗法贵族势力走向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的重要象征,深刻地影响着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的发展道路选择。
信息2: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边界没有长城,战国时期则出现了长城。
说明:春秋时期,人口较少,周王及诸侯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对边境的统治力相对薄弱;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得到开垦,人口增多,诸侯国对边境的开发及边境的保卫逐渐重视起来,加之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崛起,时常侵扰中原地区的农耕生活,因此主要诸侯国在边境上修筑了防备敌国入侵及游牧民族骚扰的防御设施——长城。
信息3:春秋时期,鲁国、巴国等是具有影响力的诸侯国,战国时期,七雄之外的诸侯国已基本消亡。
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时常爆发战争,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以争夺间接控制他国的霸权为主,彻底占领其他诸侯的情形较少。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扩大土地的需要,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逐渐演变为兼并战争;战国中后期,巴国、鲁国纷纷为强国所兼并,七雄之外的其他诸侯国所剩无几。(提取两项信息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战国时期,一些主要诸侯国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政治力量和旧的社会体制的矛盾尖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政治体制;当时兼并战争不断,而国力的强弱决定了对外战争的胜负,富国强兵是各国现实的需要。
(3)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
1.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维度 阐释
经济根源 (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 (2)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动力 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竞争压力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同时,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的生存压力陡增,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是变法运动最直接的原因
思想理论 法家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加强君主的权力,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青睐,成为推动各诸侯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政治 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官僚制出现,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经济 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教育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晚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资格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的形成及意义
史料一 
思想家 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受到推崇的原因。
答案:(1)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或“制天命而用之”)。
方法论:辩证法。
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
(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孔子恢复周礼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及现实价值
(1)时代性
①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当时诸侯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②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消极的情绪。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③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④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现实价值
①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②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③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1.考题统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近五年全国卷和新高考中年年涉及,考查的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表现。
2.备考建议:在备考时,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在促进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了解老子、孔子的主要学说;了解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1.(2023·江苏卷·T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D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同楚国争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势力坐大,周天子地位逐渐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为扩大影响进行争霸称王,这些都体现了其时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很明显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不能推导出政治权力是否下移至卿大夫,故B项错误。楚国吴起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2.(2023·海南卷·T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B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规模的扩大,故选B项;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的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按照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项;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
3.(2023·重庆卷·T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D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解析:从题干中孔子的学生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可知平民阶层在教育上得到发展,故选D项。B、C两项以偏概全,A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三项。
4.(2023·全国新课标卷·T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含义为对百姓在实施礼仪教化的同时,要制定法律,对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这就是治国要礼法并用,用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
1.(2024·全国统一适应性考试黑龙江、吉林卷)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C )
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庸客”没有土地等其他生活收入来源,需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帮助有地农民或地主耕作以维持生计,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现象出现,C项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
2.(2024·山东联考)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B )
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解析:根据“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可知这种官吏没有封地,而是依靠俸禄,因此与世袭制下的官员不同,是官僚制出现的表现,B项正确;这种家臣制是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而不是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这种家臣制实际上是对周王室统治的削弱,排除D项。
3.(2024·辽宁朝阳模拟)《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中有:“臣以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据此可知,两者( A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子张提出“学而优则仕”,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生活在世上一定要事奉君主,赡养双亲,而事君养亲就不可能清静淡泊。由此可知,两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和重用,而儒家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两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