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课题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一、秦的统一
1.统一的条件
客观 条件 人民愿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_经济__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 条件 励精图治 数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_商鞅变法__ 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得当 秦国采取了_远交近攻__策略
2.统一的过程
(1)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版图的扩大
①征服越族,统一岭南:征服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击退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统一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_皇帝独尊__,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中央 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地方 将_郡县制__推广到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基层治理 县下设乡、里和亭,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法律 颁行法律
4.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1)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基础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制,“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的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郡县制的确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
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
②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专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建立“_张楚__”政权。
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最终被刘邦击败。
探究点一 秦朝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史料一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二 秦朝修建的驰道和直道
史料三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直道得以修建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答案:(1)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原因:政治、军事形势需要;秦国统一六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生产力发展。
(3)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官僚政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且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皇权独尊 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高度集权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两对矛盾 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影响
①积极: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②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探究点二 周秦之变
 史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及其反映的政治发展趋势。
答案: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 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1.考题统计: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创的时期。在全国卷高考及新高考中本部分内容时有涉及,主要通过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考查秦朝为维护大一统采取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广泛影响;还通过中外关联考查秦朝与古罗马在法律、地方治理等方面的异同。
2.备考建议:对秦朝历史的复习,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重点复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从国家治理角度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2023·天津卷·T2)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B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解析:据材料“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可知,项羽取得咸阳后实行分封,说明项羽受“封建亲戚”传统观念的影响,据材料“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可知,项羽认为富贵之后如果不回家乡显示一番,就像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里行走,谁也看不见,这说明项羽受“衣锦还乡”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材料反映了项羽的观念传统,故选B项。
2.(2023·浙江6月选考·T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B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解析: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于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地方设郡县,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
3.(2022·山东卷·T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C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解析:秦简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及后来的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这一时期诸侯兼并统一战争频繁,而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故选C项;秦汉时期农耕技术主要是铁犁牛耕,与相马术无关,马匹当时主要用于军事,排除A项;汉代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科,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2024·天津模拟)史书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提出要“成帝王之业”;张仪劝秦惠文王“以成伯(霸)王之名”;秦武王“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据此可推知( B )
A.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B.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C.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解析:根据材料“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帝王之业”“以成伯(霸)王之名”“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及所学可知,秦国统治者重视开疆拓土,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意图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帝王事业,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B项正确。
2.(2024·邵阳模拟)下表所示为不同著作中关于秦朝的言论。这些言论意在说明秦朝( B )
言论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黄宗羲《明文海》
A.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B.注重政治制度的革新
C.中央权力实现了集中 D.法律体系较为规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部著作分别肯定了秦朝以法治国、推行郡县制、创制立法都为后世所延续,体现秦朝的制度创新的作用,B项正确;A项体现在司马迁的认识中,与柳宗元和黄宗羲的认识无关,排除A项;C项体现在柳宗元的认识中,与司马迁、黄宗羲的认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立法,未涉及法律体系的规范,排除D项。
3.(2024·吉林联考)秦并天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认同的瓦解。据此可知,秦帝国崩溃是由于( D )
A.暴政引发 B.法律严酷
C.乱用民力 D.缺少文化认同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统一后,通过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力图塑造新“秦人”认同的措施,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激起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是“秦人化”的失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引发秦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法律严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亡的原因是乱用民力,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