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含解析)--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主题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史称“汉承秦制”。地方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汉朝主要承袭了秦朝的集权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秦和汉初官吏选任主要有察举与征辟)、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等。
2.“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
类别 措施
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 削减丞相权力,设立_中朝__
选官制度 确立以_察举制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刺史__,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
类别 措施
货币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专卖制度 实行_盐铁官营__,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物价政策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
举措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尊崇儒术__
影响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 (1)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在河西走廊设四郡
张骞出 使西域 目的 配合对匈奴的战争
影响 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丝绸之路”
地方 治理 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设_西域都护府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 西南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1)措施
内容
政治 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_尚书台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2)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
2.东汉的衰亡: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领导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史 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_纪传体通史__体裁,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 学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五言诗 流行于东汉民间,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 技 医学 (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奠定了_中医理论__的基础 (2)《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改进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意义 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两汉文化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
(3)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
探究点一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史料一 (2021·湖南卷)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史料二
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
——[汉]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
卷96《西域传上》
(1)根据史料一,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
(3)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河西邮驿的设置进行相关解读。
答案:(1)因素:政治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2)不同:前者强硬削藩,削夺诸侯王封地,后者以温和方式,改变继承王国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国之乱,后者有利于政局稳定;前者并没有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后者将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从设立的背景角度作答,如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战争频繁;便于民族交往等。
从设立的特点角度作答,如分布比较密集;功能增多,传递军事情报等。
从设立的作用角度作答,如便于信息的快捷传递;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民族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
的意义
(1)巩固统一:巩固了边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
(4)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
(5)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
探究点二 “以史为鉴”——两汉衰亡的教训
史料一 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统计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史料二
度田
《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因检核垦田数而产生了中央政府和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的矛盾。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刘秀得知度田不实的情况后,对营私舞弊的官员进行严厉的惩处,“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此死于狱中。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能够压服地方豪强,许多“郡国大姓”竟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对于豪强地主集团与中央政府的对抗,采取了姑息的态度,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等
(1)观察史料一中表格,分析这一现象造成了什么影响。
(2)通过“度田”事件,谈谈你对豪强地主与东汉政权关系的认识。
答案:(1)影响:皇帝年幼即位,不能亲政,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汉朝政权危如累卵。
(2)东汉是依靠豪强地主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一方面土地兼并问题无法解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豪强地主破坏中央集权,为东汉末年的分裂战乱埋下隐患。
1.东汉灭亡的原因
(1)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强大的私人武装,是国家统一的严重威胁。
(2)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现象恶性蔓延。榨取人民血汗,激化阶级矛盾。
(3)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2.汉朝社会的特点
布衣 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外戚 干政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儒士受到重用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士受到重用。
地方势力强大 汉初的王国问题、西汉末年及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1.考题统计:两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全国卷和新高考中,本部分内容年年考查,大多借助新材料和创设新情景,考查两汉时期为维护大一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可以从中外关联的角度考查两汉与罗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比较。
2.备考建议: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汉朝开疆拓土的举措和汉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汉武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历史意义。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秦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023·广东卷·T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需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2.(2023·福建卷·T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D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解析:由上图可得,《说文解字》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多位于黄淮地区,这说明北方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当时南北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故选D项;图中仅涉及到有郡和国,说明地方上仍然存在郡国并行制,与之前一致,说明行政制度并未进行重大调整,排除A项;图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与国中,郡远多于国,郡的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免的,而国则由于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而不会再威胁中央集权,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东汉前期确实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图中的信息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与儒家思想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
3.(2023·山东卷·T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解析:据题干“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可知,在东汉后期,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竞相追求享受,体现出此时期政治的衰颓现象,故选A项;据题干“任意坐卧”可知从统治者到士大夫阶层都追求个人享受,与“戒奢尚俭”无关,排除B项;虽然牛是当时农业耕种的主要动力,但是题干述及的却是“牛车慢、稳”,而不是强调耕牛的作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汉后期,社会确实出现了地主豪强政治,如地主庄园经济、拥兵自重等,但是题干所述现象(天子至士……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与地主豪强政治无关,排除D项。
1.(2024·保定模拟)汉初,鲁人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齐人刁间(人名)役使奴仆,“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蜀卓氏、程郑、南阳孔氏等也“大鼓铸”,加之“通商贾之利”,富至巨万。这可用于说明汉初( A )
A.休养生息成效显著  B.南方盐铁生产规模化
C.封国壮大威胁中央 D.私营工商业形成垄断
解析:据材料可知,曹邴氏、刁间、卓氏、程郑、孔氏等通过经营“铁业”“渔盐”等富至巨万,说明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府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没有体现南方盐铁生产规模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封国壮大,也未反映威胁中央,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排除D项。
2.(2024·全国统一适应性考试贵州卷)秦代设博士官,掌管《诗》《书》及诸子百家典籍,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这一变化说明( B )
A.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提高
C.博王官的权力逐新增大 D.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博士官不为‘通古今’而为‘作经师’,专意于传经讲学,宣扬儒家学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社会地位提高,官方为加强其地位与作用,设立官方机构“五经博士”宣扬儒家学说,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而“西汉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博士官”的职责变化,没有体现其权力的增大,排除C项;“儒家典籍亟需保护传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2024·全国统一适应性考试甘肃卷)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B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很多士人来迎接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末年,一批官僚、士人制造反对宦官专政的舆论而被罢官禁锢、遭受株连杀害的事件,而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朝廷罢官禁锢士人是不满的,这就可以表明当时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地方掌控权,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