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世界中古史上符合下列特征的国家是( )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A.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旅店、招待所和给水站等服务性设施。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联,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商业发展领先东方 B.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3.“它是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三大穆斯林帝国之一,它的治理模式的形成基础在于借鉴和继承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拜占庭帝国的完整税收制度,行政管理方式、宫廷王朝传统等被它吸收为新国家的统治制度基础。波斯民族的管理风格、阿拉伯地区的行政手段、欧洲文明的治理结构和方法,都被它吸收过来”。材料中所述的“它”指的是
A.德里苏丹国 B.俄罗斯帝国 C.笈多帝国 D.奥斯曼帝国
4.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后经过征服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它就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5.高丽王朝建立后,设立三省六部作为国家中枢机构,全国分置十道,完善科举制等。据此可知,高丽王朝效仿了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越南
6.秦汉时期,越南受汉字影响创造出喃字。隋唐时期,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致。明清时期,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至19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据此可知,古代越南( )
A.在中西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B.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C.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D.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7.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8.公元649年,孝德天皇下诏,令“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国司就是由中央派遣下来管理“国”的官员,“国”之下的“郡”的长官为郡司,里长则由当地的人来担当。该措施(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C.加速了战国时代的到来 D.有效传播了唐朝文化
9.从8世纪中期到10世纪末起,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这一活动被称为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因为文本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由此可见,这一运动( )
A.促成阿拉伯帝国长期稳定发展 B.揭开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序幕
C.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融与认同 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决定因素
10.某一古代帝国盘踞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掌握亚欧的陆上交通线约600年。其最高统治者使用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尊号,同时又宣称自己是东罗马皇帝的正统继承者。这一帝国是( )
A.德里苏丹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1.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先后崛起,形成以西亚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明圈;南亚次大陆在长期征战和王朝更迭中,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三教共弘的文明圈;东亚和东北亚则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东亚儒家文明圈,材料最能说明( )
A.三大文明圈的同一性 B.不同文明源于不同条件
C.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D.人类文明间的交互借鉴
1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不包括
A.传播阿拉伯数字 B.创立并传播伊斯兰教
C.创立佛教并传播到中国 D.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发明传播到欧洲
13.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笈多王朝深受中国分封制度的影响
B.种姓制度是笈多王朝形成附庸臣属关系的重要原因
C.采邑制度和由此形成的等级臣属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采邑制度巩固了笈多王朝的统治
14.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据此判断,在种姓制度下
A.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D.社会生活有序和谐
15.阿拉伯帝国曾大量引进印度柚木建造战船和商船,并应用于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社会需求,并且印度柚木作为南方作物传播到阿拉伯世界。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物种交换改变人们生活习惯 B.阿拉伯帝国强盛的表现
C.社会需求刺激古代帝国扩张 D.印度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16.7世纪,日本参考唐制进行了官制改革。其一是荫位制,五位阶以上位阶贵族的嫡子庶子甚至养子孙子都可以荫袭祖父的位阶;其二是科举制,通过科举的秀才、进士等人授予相应位阶。但这些人所授位阶明显较低且大多只能终身担任最底层级的技术型官吏。据此可知,日本的官制改革( )
A.确保了政府的决策的合理性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保留较大的贵族政治的特征 D.削弱了社会阶层流动性
17.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近700年,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的标志是
A.孝德天皇即位 B.武士集团形成 C.庄园形成 D.镰仓幕府设立
18.6、7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主政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大力宣传佛教 D.豢养武士集团
19.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班田收授之法”,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获得口分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并被课以杂徭。其情形有如下表。由此可知,这一改革措施( )
租 口分田每段纳稻二束二把
正丁(24—60岁男子) 次丁(61—65岁男子) 少丁(17—20岁男子)
庸 朝廷徭役每年十天,可用布2丈6尺代替。 正丁的士 无
调 纲8尺5寸、丝8两、绵1厅、布2丈6尺及其他农副产品。 正丁的士 正丁的
杂徭 地方翻投60天 30天 15天
A.加剧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限制了幕府势力 D.模仿宋代的赋税制度
20.七世纪的一位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
A.解决粮食问题 B.扩大文化影响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伍麦叶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让人将一些有关医学、金术的希腊文、古叙利亚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拉开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帷幕。第十任哈里发又命人将有关波斯萨珊王朝的历史及其典章制度的书从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阿巴斯王朝的第七任哈里发设立专门机构,集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翻译家和抄写人员等,从事翻译、注释以及著述等工作。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的文化翻译运动中,阿拉伯学者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为阿拉伯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保存了人类的古代文化遗产。
——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新罗统一朝鲜后,凭借与唐朝确立藩属关系,派遣大量留学生进入唐朝国学学习。据记载,“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满还国,又遣他学生入学者,多至百余人”。682年.新罗仿照唐朝正式设立国学机构,设置博士和助教,专门负责向国学生们讲授儒学。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此外,新罗还实行“读书三品出身制度”。这种选拔国学生为官吏的考试方法,是以精通儒学经典作为标准的。从此,儒学在新罗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
——摘编自陈尚胜《论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罗学习唐代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世纪初,蒙古兴起于中国北方,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等。大约同时,蒙古发动西征,横扫欧亚大陆。到13世纪中后期,蒙古征服了东起朝鲜,西抵波兰,南至太平洋和波斯湾的广大地区。
运用地图,了解蒙古西征的大致范围,根据相关材料说明蒙古西征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甚至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材料二 8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的广大地区从事贸易。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基于“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的认知,组织了百年翻译运动,在首都巴格达创立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惜重金延揽人才,派遣使者到各地访求书籍,并翻译成阿拉伯文。在智慧宫里,汇聚了众多学者,大家不分种族宗教,只求真知。总之, 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波斯、印度、中国有用的东西并将其发扬光大,还将它们传入欧洲,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开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崔连仲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的当今世界应该秉持的“文明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轴心时代“中提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至今仍影响着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思想原则(东西方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文化特点。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A
6.B
7.C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A
15.B
16.C
17.D
18.B
19.B
20.A
21.(1)特点:持续时间长;统治者重视;注重吸收学习被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参与群体较为广泛;译书范围不断扩大。(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兴盛与繁荣;有利于维护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秩序;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素材。(答出两点即可)
(2)措施:派遣留学生赴唐朝学习;效仿唐朝设立国学机构、讲授儒学;制定和推行“读书三品出身制度”,以儒学为重要的选才标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密切;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与创新;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警惕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政府应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积极作为。(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2.范围:1219至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1235至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至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这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影响︰积极︰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三次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把当时更为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到了西方,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并把少量的西方文明带回中华大地,平衡了双方科技的差距。蒙古铁骑之所到摧毁了许多落后的统治促进了历史的进程。在中国元朝的建立,使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实现统一,也为现在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消极︰在西亚至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蒙古军队西征,中途曾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实行民族分化,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元朝的覆灭。
23.(1)
文明观 多样、平等、共生。
思想原则 东方 ①老子:“道”是世界本原、物极必反、以柔克刚、小国寡民、无为而治;②孔子:仁 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③释迦牟尼:众生平等。(任答其一)
西方 ①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②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创立逻辑 学。(任答其一)
(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文化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兼收并蓄、承前启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