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与表格归纳,梳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内容及演变,结合所学和史料,并分析每一阶段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趋势;2.通过史料阅读与合作探究,理解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特点、作用及实质,并理解掌握科举制的正反面影响。【学习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内容及演变;科举制的正反面影响。难点: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特点、作用及实质。【基础知识】主题一: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任务1: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朝代 制度 内容 特点/影响官 员 选 拔 西周至 春秋 世官制 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特点:血缘世袭春秋 战国 依据才能或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 察举制 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特点: 影响: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东汉末 豪强大族控制力地方选人权 士族垄断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正制 时间: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影响: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隋唐 科举制 (奠基阶段) 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拨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学、算学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特点: (1)“投牒自进”,自由报考 (2)分科考试选拨人才 (2)考试有具体的程序,只有通过州、县考试者方可到京城参加省试两宋 科举制 (完善阶段) 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1)严厉清楚科举制中的荐举因素,严格管控管理 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2)考试制度更加严格:出现糊名、誊录、锁院、 别试制度(别试:考官子弟,以避嫌疑); (3)理学是主流思想,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4)考试程序与内容变革:两宋创立殿试制,形成 了州、省、殿三级考试,形成了三年一考的考试周期。 影响:“取世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不限于以上,还有更多,详见探究1)元朝 科举制 (恢复) 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但仍然时续时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明清 科举制(繁荣阶段)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特点: (1)与学校制度相结合 (2)形成三级考试制 (3)考试采用八股文清末 废除科举制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主题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任务2: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朝代 制度/部门 内容 特点/影响官 员 管 理 考核制度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隋唐 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 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明朝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特点: 日趋严密清朝 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监察制度 秦汉 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隋唐 内容: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 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影响: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 内容: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元朝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习题巩固】1.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 )A.科举制的发展 B.门阀政治消失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2.《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这说明卫瓘等主张( )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3.有学者指出“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止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由于它被废止,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据此可知( )A.八股取士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B.科举制度的废除不利于社会发展C.科举制度是传统社会发展保障D.儒家思想主要依靠科举制度传播4.“凡在外司府州县等衙门官,每三年朝觐,吏命会同本院考察。”文中对官员的考核方式属于( )A.大计 B.京察 C.上计 D.通考5.汉代,每逢国家遥有祥瑞或灾异,便特别下诏,令公卿、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天子亲白策试,分别高下,授以官职;或有其他任使的,皆特别标明共日的,如需用外交人才,则诏举“能使异域绝国者”,需用军事人才,则诏举“通孙吴兵法晓军机者”。汉代这一做法( )A.推动选贤任能制度的产生 B.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素质C.符合君权神授的儒家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 B.选官制度的变化C.人口数量的增长 D.民族交融的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