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1.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各地不同的民居,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古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学习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演变历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2.中国古代的集镇
(1)原因: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表现
①两宋时期:出现了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
②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影响民居的因素
(1)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2)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的民居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3.古埃及的民居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中国古代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朝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5.古希腊罗马民居
(1)民居的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自我测试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
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
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
始村落遗址。这表明 ( )
A. 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B. 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
C. 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D. 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2.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 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
要标志 ( )
A.巢居的盛行 B. 铁器的普及
C. 城市的出现 D. 村落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 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
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 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4.下表为清代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
计表(部分)。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 )
糙米价格 (每石) 棉布价格 (每匹) 踹匠工资 (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1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
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A. 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C. 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
D. 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