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材料二: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C.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3.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3分)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D.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3分)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5分)(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故都的秋郁达夫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带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央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⑦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⑧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⑨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⑩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混混沌沌:迷糊不清,不分明。这里指南国的秋意不明显,南方人对秋的感觉不强烈。B.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漏下来:指日光从树叶间穿过,形象地写出了秋日早晨的阳光柔和,庭院清静的特点。C.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啼唱:指北国秋蝉的叫声,能让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生机与热闹的一面。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地下起雨来了。息利索落:模拟细小琐碎的雨,突出北方的秋雨来去迅速,使天气变化明显的特点。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著名景点一笔带过,却对平常景象工笔细描,这是情感表达的需要。B.“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就好在这念错的“层”字说出了秋意随秋雨渐凉的过程。C.文章结尾通过一组形象的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更浓烈,给人的回味更隽永。D.作者认为秋和中国人的关系比外国人更加密切,原因是只有在中国北方才能感受到秋的深味。8.为了饱尝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而来。作者通过描写哪些秋景来突显故都的秋味,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4分)9.本文题目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却在写“江南的秋”,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国①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②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③,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④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⑤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⑥,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⑦,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汀,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注】①四国:燕、赵、吴、楚。②姚贾:魏人,曾仕于赵而被驱逐,此时仕于秦。③梁监门子:魏国大都梁守门人之子。④贞女:指善于女工之女子。⑤朝歌般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⑥棘津之雠不庸:在棘津卖佣作而不成。雠,同售。棘津,在今山东日照市西部。⑦弊幽:指穷困潦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B.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C.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D.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绝其谋,止其兵”的“止”,是“阻止”的意思,与《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B.“非所以厉群臣也”的“所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所以”意思相同。C.上卿,最初是先秦时期高级官员或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地位最尊贵的称“上卿”,后来也泛指朝廷大臣。D.社稷,是土神社和谷神稷的总称。二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基,常用来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姚贾奏对时辩解称,秦王听信谗言问责有功之臣,会重蹈夏桀和商纣身死国亡的覆辙,从而不会再有忠臣为秦国效力了,他也将归向四国。B.韩非对姚贾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他假公济私,慷秦国之慨而谋自身之利;二是他出身低贱人品卑劣,让这样的人身居高位,不能为群臣表率。C.在秦国面临四国联军进攻的紧要关头,姚贾自告奋勇出使解围。得到秦王重赏和礼遇的他不仅消弭了战争威胁,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D.姚贾提出,君王应当象周文王、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那样,不计较臣子过失,不听信他人谗言,不封赏有名无实之辈,才能肃清吏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2)百里奚,虞之乞人,穆公相之而朝西戎。14.秦王听信了韩非的谗言,姚贾是如何为自己辩解而重新获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王昭君[唐]白居易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王昭君[清]刘献廷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注】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B.白诗写汉皇一直想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16.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中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2)《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是: ,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乙】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8.文中画横线处几个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3分)A.【甲】 B.【乙】 C.【丙】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病句并修改。(3分)20.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请结合他的《死水》(节选)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玻尿酸是细胞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发挥多种生理功能。__①__,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完成,据估计一个成年人体内的合成玻尿酸有15克左右。它的主阵地在皮肤、关节、软骨、眼睛、结缔组织等处,这些玻尿酸会定期“以旧换新”,比如皮肤里的玻尿酸每天会替换20%左右,可见人体自身的玻尿酸合成量是相当可观的。一提起“玻尿酸”,__②__,如将玻尿酸注射到降断可以去皱,还可以注射到胸部或臀部进行美体塑形。其实,__③__,在临床上它已成功用于眼科、骨科、烧伤科的医疗实践。在国外,它还可以直接添加到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吃了这些玻尿酸食品能否达到美容护肤、保护关节的效果呢?科学证据是关键。欧盟食品安全局曾专门评估了食用玻尿酸是否具有“保护关节”和“皮肤保温”的功效,最终结论是“证据不足”。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吃进去的玻尿酸在经过消化道时会被破坏一部分,剩下的“残兵败将”经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转运,而进入血液的玻尿酸降解很快,它未必能直达脸部或关节。21.下列句子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A.他这也想做,那也想做,结果是一件事也没做好。B.你不要眉头紧锁不高兴了,我说完了,我这就走。C.这是我们厂开发的新产品,价格便宜,用途很多。D.你们青年人要有闯劲,不要畏首畏尾,怕这怕那。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9分)①②③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汉代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说:“苦渴无日。”董遇说:“当以三余。”所谓的“三余”就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大意是:冬天是一年的农耕的余暇,夜晚是白天的余暇,阴雨天是平时的余暇,这些闲暇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画家齐白石曾以“余”“鱼”同音,作《三余图》,并题识:三余者,皆人故事,余字不能画,借鱼之形,取其音,白石有三余: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2.B 3.C 4.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5.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6.C 7.D 8.庭院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盛果图。 9.①和故都的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爱。③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意境。10.B 11.B 12.A 13.(1)(秦王)便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拿自己的衣帽让他穿戴,拿自己的宝剑让他舞剑。(2)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秦穆公让他做国相,从而使西戎各国都来朝拜。 14.①直接表忠心。明说自己忠于秦王可秦王并不知道。②类比古代名臣。他不否定自己的“历史问题”,却列举同样有“历史问题”而立下了不朽功绩的人。③提出用人标准。英明的君主主要看人才能否为自己所用。参考译文: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于内、百姓靡费于外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姚贾说:“臣愿意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计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便给他百辆战车,千斤黄金,拿自己的衣帽让他穿戴,拿自己的宝剑让他舞剑。姚贾辞别后,制止了四国攻秦的战略,阻止了四国的军队,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来回复秦王。秦王十分高兴,封给他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韩非知道了这件事,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向南出使荆、吴,向北出使燕、代等地,长达三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与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尽。这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那里做过盗贼,在赵国做官而被驱逐。选拔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和他一同商议国家大计,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秦王召来姚贾问道:“我听说你用我的珍宝结交诸侯,有这事吗?”姚贾说:“有。”秦王说道:“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如今我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来让他们归服,还能把财富送到哪里呢?假如臣不忠于您,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我这个人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再有忠臣为国效力了。”秦王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魏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任用他而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时穷困潦倒,在鲁国时被囚禁后释放,齐桓公任用他而建立霸业。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秦穆公让他做国相,从而使西戎各国都来朝拜。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四个人,都身负恶名,为天下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可以一起建立不朽的功业。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做隐士),人君又怎能任用他们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己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即使外面有毁谤也不听信;即使有高才之名,但没有尺寸之功,也不封赏。这样一来,所有做臣下的就没有人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的了。”秦王说:“对。”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各国而诛杀了韩非。15.BE 16.白诗融“已意”于叙事之中,借咏昭君表达了对“流放者”遭遇的感伤和盼归的心态;刘诗借昭君之口陈述了汉一直在用和亲政策求得平安这件事,用“敢惜”“长策”表达了对和亲政策的不满。(题干比较长,还引用了清人吴乔的话作前提,很容易给学生理解题意造成干扰。其实这道题仔细分析题干就会明白,它只不过就是问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题干分析清楚,答题就不难:白居易借昭君出塞之事表达对“流放者”的感伤;刘献庭的诗是借昭君之口陈述汉的和亲政策,以此表达对和亲政策的不满。)17.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18.C 19.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20.①闻一多追求诗的“音乐美”,强调诗歌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每行都是九个字,注重诗的音韵与节奏,每句诗都由二个字或三个字的音尺(或称停顿)构成。比如《死水》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每一行都用一个“三字音尺”和三个“二字音尺”构成,全诗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读来铿锵有力,而又和谐优美。②闻一多追求诗的“建筑美”,强调诗歌要“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比如《死水》节选两节诗句,每节诗四句,每行九个字,齐整划一,被称为“方块体”,又被戏称为“豆腐块”,具有建筑的美感。③闻一多追求诗的“绘画美”,讲究词藻的色彩感,强调诗歌要有视觉画面感。比如《死水》节选第二节诗句,“翡翠”“桃花”“罗绮”等指称具体事物的词语,引起人丰富的、直观的、触目惊心的色彩感,给人以画面的美21.C 22. 人体自身可以合成玻尿酸 你可能会想到医学美容、整形 玻尿酸的用途远不止这些23.例文:生命因惜时而精彩齐白石曾说: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在这句中,白石老人将画画、写字、作诗、睡觉日常生活所做的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也反映出其珍惜时间并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时间是宝贵的,古往今来,惜时者,往往能有所建树。生命因惜时而精彩。珍惜时间是对生命的尊重。岁月之羽,掠过时间之河,抚过浩瀚星海,我在斑驳最深处,聆听到因惜时而精彩的回音。巴尔扎克在五十一岁时,心脏病发作,医生说他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天,面对这些,他没有抱头痛哭:“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多活几天?”而是抓紧时间,继续工作,当他离开时,留下的是九十六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伟史诗——《人间喜剧》。试想,如果巴尔扎克放任自我,自暴自弃,荒度余生,他还会完成这部闻名遐迩的巨著吗?答案是否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珍惜时间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珍惜时间是对事业的尊重。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无数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阐释了这一观点。对于科学家,研究事物是事业。我国伟大的生物学家童第周珍惜时间,甚至熄灯后在卫生间刻苦读书。凭借珍惜时间,他以高出常人的努力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生物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任何人,只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开拓新的知识天地。简而言之,这是对事业最大尊重。珍惜时间是对他人的尊重。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同于谋财害命。”一代文豪言简意赅地阐释了珍惜时间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他把浪费时间比作了谋财害命,可见对他人最好的尊重是珍惜他人的时间。珍惜时间,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戏剧家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可见,珍惜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尽可能多地做有意义的事,使人生多姿多彩,才是尊重自己的最好方法。古人闻鸡起舞,成就了一个个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难道不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吗?珍惜时间是对生命、事业、他人的尊重。因为惜时,巴尔扎克终成文学巨匠;因为惜时,童第周成为科学伟人,因为惜时,无数志士取得辉煌成就。让我们尊重生命、尊重事业、尊重他人和自己,在有限时间里做无限的事情,生命因惜时而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