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
历史综合练习
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满分90分。
2.请选出1—25小题的答案,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常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
3.26—28小题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是我国部分出土文物中的中国早期龙形象。这可说明( )
距今7600年,查海文化(辽宁阜新查海) 距今6000年仰韶文化(河南濮阳西水坡) 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
A. 龙这种生物真实存在 B. 龙是权力的象征
C. 龙文化只在北方出现 D. 龙文化源远流长
2. 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洛河下游,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当时( )
A.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 分封制度的实行
C. 存在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3. 九年级某同学周末在家进行自主复习、整理了中国某位思想家的生平(如图)。这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 )
人物卡 ☆基本情况: 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主要经历: 年轻时做过小吏,中年曾短暂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A. 无为而治 B. 以德治国 C. 以法治国 D. 民贵君轻
4.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B. 盐铁专卖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C. 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5. 中国古代地图识读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有“上北下南”“上南下北”“上东下西”“上西下东”和“旋转式”五种方式。若地图上出现“江左”(即江东)、“江右”(即江西)的历史地名,其使用的识读地图方式应是( )
A. 上北下南 B. 上南下北 C. 上东下西 D. 上西下东
6. 唐开元年间颁布的《水部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规定,所有水渠设置渠长和闸门长,州县每年派官员检查用水状况,并将灌区管理的好坏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这表明当时( )
A.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7. 宋朝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下列情境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的是( )
A. 早晨家喝玉米粥 B. 中午到市场上买甘薯
C. 下午观看《窦娥冤》 D. 晚上去瓦子听人说书
8. 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B. 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C. 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 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9.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量迅速增长,直接刺激了茶叶种植区的扩大,如湖南平江县“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在台湾淡水、基隆等地也出现类似的情形。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 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加深 B.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 “自强”和“求富”初显成效 D. 与世界市场联系趋于密切
10.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集中全国舰队,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切断或干扰敌人供应线,造成一时一地的优势,打破法国舰队的封锁和骚扰,形成水陆合力。据此可知,张之洞( )
A. 具有整体化的备战策略 B. 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
C. 成功击退了法国的侵略 D. 初步建成了新式海军
11.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中写道:“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这反映了李大钊( )
A. 宣传马克思主义 B. 领导五四运动 C. 建立中国共产党 D. 主张国共合作
12. 红军战士曾编出如下诙谐的口号:“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该口号生动地反映了( )
A. 井冈山精神 B. 长征精神 C. 延安精神 D. 抗战精神
13. 面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局面,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认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C.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 驳斥了“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14. 1947年5月《东北日报》上刊登的《蒋区春耕图》中,一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农民正在种地,身后有一个顶着硕大肚子的蒋介石蝗虫,以及一群密密麻麻的蝗虫。漫画作者意在表达( )
A. 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 B. 重庆谈判走向失败
C. 国民党对农民的搜刮 D. 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15. 20世纪50年代,在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中流传“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与这些口号直接相关的历史是( )
A. 甲午战败,危机加剧 B. 百团大战,战果辉煌
C.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6. 1952年,一位年轻人被时代的激越情绪感染,写下了诗歌《到远方去》;“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还没有铁路的影子,在我将去的矿井,还只是一片荒凉,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美好的希望谁都不会落空。”这说明当时( )
A. 八字方针效果显著 B.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 即将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17. 1981年,农民开心地说:“(现在)既有自由,又能使上劲”,“戏没少看,集没少赶,亲戚没少串,活没少干,粮没少收”。这反映出(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8. 2023年11月,上海科技成果展展出了一大批高科技项:C919大型客机、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通过参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
A. 注重科技自立自强 B. 成为科技头号强国
C. 文化事业成果丰富 D. 社会生活飞速进步
19. 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由此可知,拜占庭文化的西传( )
A.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开启了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C. 促进了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 D. 导致了庄园制度彻底瓦解
20. 有学者认为,在距今12000年到5000年期间,全世界至少有7个社会发明了农业,这些发明基本都是独立完成的;但蒸汽机只是被发明了一次就传遍世界各地。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论述角度的是( )
A. 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B. 文明从低级到高级
C.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D.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21. 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不是将语言、历史、种族视作法国的基础,而是将“共和”价值作为法国的基石;在授予法国国籍时,考虑的是:是否出生和居住在法国,是否遵守共和国原则等,而不是法国祖先血统。这种做法( )
A.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B.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C. 加强了国王专制统治 D. 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
22. 1854—1856年同,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了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这反映出英国( )
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处于出超地位 C. 具有强大工业实力 D. 贫富分化加剧
23. 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 贝多芬——《人间喜剧》 B. 达尔文——《物种起源》
C. 巴尔扎克——《英雄交响曲》 D. 梵高——《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4. 下表是苏联1928年与1940年主要产品产量的相关数据。主要产品产量的变化( )
产品种类 生产量 增长(倍数)
1928年 1940年
坦克(辆) 170 2986 17.6
战斗机(架) 899 10758 12.0
煤(百万吨) 35.5 165.9 4.6
钢(百万吨) 4.3 18.3 4.3
粮食收获量(百万吨) 73.3 95.5 13
A. 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显示了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C. 体现了苏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D. 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25. 下图漫画创作于1949年,预示了德国兄弟渐行渐远的场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九国公约》签订
C.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逐渐形成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
26.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诞生了许多围绕长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长城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创作于1934年的《前进歌》中唱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做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
——摘编自魏晓雪、刘丹《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27.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展示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1936年,外资经营的电力企业仅为10家,但其发电度数却占当时全国总发电度数的55%。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截至新中国成立,全国装机总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也极为薄弱,基本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发电厂及其直配线。
——摘编自杨琰《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史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经过发展,到1978年发电量为1.167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发电量增长到7.6264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949年的7.94瓦/人到1978年的267瓦人;到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366瓦/人。
——摘编自白玫《百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回顾、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情况,并简述电力工业发展的意义。(要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制作表格,可不用直尺;分类科学合理,内容完整准确)
28. 学校举办历史文化节,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你们小组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顺利完成了下列活动、获得学校的表彰。
【活动一 找寻地图上的世界文明】
——据张芝联等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
(1)古代西来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请你圈画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大致地理位置,并列举一个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活动二 考察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雅典卫城 包括希腊古典艺术四大杰作:帕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古埃及的墓地古迹,包括石家、装饰华丽的墓室、庙宇和金字塔。 戈雷岛 从15世纪到19世纪,戈雷岛一直都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
德文特河谷工业区 位于苏格兰中部,拥有18世纪至19世纪兴起的大量棉纺织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 位于比利时北部和法国东部之间,构成要素十分丰富。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国王的居所,见证了法国及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
(2)你将代表小组在学校举办的世界历史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发言。经过小组讨论,你决定从上表中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0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02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
历史综合练习
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满分90分。
2.请选出1—25小题的答案,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常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
3.26—28小题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以下是我国部分出土文物中的中国早期龙形象。这可说明( )
距今7600年,查海文化(辽宁阜新查海) 距今6000年仰韶文化(河南濮阳西水坡) 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
A. 龙这种生物真实存在 B. 龙是权力的象征
C. 龙文化只在北方出现 D. 龙文化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在距今7600年出现出龙的形象,之后这一形象不断传承与发展,体现出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D项正确;龙只是文化的象征,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龙在现实世界存在,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龙这一形象,没有体现它是权力的象征,排除B项;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并不只在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2. 二里头遗址位于伊洛河下游,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出当时( )
A.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 分封制度的实行
C. 存在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成套的陶礼器和青铜礼器,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得出当时已经有阶级的差别,有等级差别与分化现象出现,有权力与礼制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存在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权力的承袭方式是世袭还是禅让,排除A项;周代实行分封,而材料反映的是夏朝,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手工业,礼制等,并没有体现原始农业,且夏朝之前早已出现原始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3. 九年级某同学周末在家进行自主复习、整理了中国某位思想家的生平(如图)。这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主张( )
人物卡 ☆基本情况: 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主要经历: 年轻时做过小吏,中年曾短暂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A. 无为而治 B. 以德治国 C. 以法治国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以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因此材料中的人物是孔子,而孔子创立儒学,主张以德治国,B项正确;根据材料判断出这一人物是孔子,而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B. 盐铁专卖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C. 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民生困苦,连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力强盛,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C项正确;战马消耗减少不是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和盐铁专卖没有关系,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中国古代地图识读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有“上北下南”“上南下北”“上东下西”“上西下东”和“旋转式”五种方式。若地图上出现“江左”(即江东)、“江右”(即江西)的历史地名,其使用的识读地图方式应是( )
A. 上北下南 B. 上南下北 C. 上东下西 D. 上西下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地图识读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有“上北下南”“上南下北”“上东下西”“上西下东”和“旋转式”五种方式”可知“江左”、“江右”的读图方式为上南下北,B项正确;上北下南读图方式对应的是江左”(即江西)、“江右”(即江东),排除A项;上东下西读图方式对应的是江左”(即江北)、“江右”(即江南),排除C项;上西下东读图方式对应的是江左”(即江南)、“江右”(即江北),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开元年间颁布的《水部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规定,所有水渠设置渠长和闸门长,州县每年派官员检查用水状况,并将灌区管理的好坏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这表明当时( )
A.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开元年间颁布的《水部式》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规定,所有水渠设置渠长和闸门长,州县每年派官员检查用水状况,并将灌区管理的好坏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可知,颁布水利管理法规,每年州县派长官监察灌溉并且作为官吏考考核依据,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水利管理法规,无法体现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注重水利工程和灌溉等状况,没有体现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 宋朝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下列情境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的是( )
A. 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 中午到市场上买甘薯
C. 下午观看《窦娥冤》 D. 晚上去瓦子听人说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D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甘薯是明朝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窦娥冤》是元代的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
8. 因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清康熙二年朝廷规定乡、会试停止八股文。但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这主要是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 )
A.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B. 禁锢思想巩固皇权
C. 促进儒学思想发展 D. 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是因为八股文有利于禁锢思想巩固皇权,进而巩固统治,B项正确;八股取士与地方势力地匀,排除A项;八股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八股文并不利于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9. 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量迅速增长,直接刺激了茶叶种植区的扩大,如湖南平江县“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在台湾淡水、基隆等地也出现类似的情形。这可说明,当时中国( )
A. 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加深 B. 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 “自强”和“求富”初显成效 D. 与世界市场联系趋于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鸦片战争后,茶叶出口量迅速增长,直接刺激了茶叶种植区的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使得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叶的生产,因此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茶叶不是粮食,排除A项;材料强调茶叶出口,并没有体现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自强”和“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集中全国舰队,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切断或干扰敌人供应线,造成一时一地的优势,打破法国舰队的封锁和骚扰,形成水陆合力。据此可知,张之洞( )
A. 具有整体化的备战策略 B. 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
C. 成功击退了法国的侵略 D. 初步建成了新式海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建议集中全国舰队,以沿海港口为依托,切断或干扰敌人供应线,造成一时一地的优势,打破法国舰队的封锁和骚扰,形成水陆合力”可得出张之洞的整体战略思维较高,综合海陆因素抵抗法国,体现出其具有整体化的备战策略,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海防与塞防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最终的结果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张之洞的战略思想,而不是海军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中写道:“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这反映了李大钊( )
A. 宣传马克思主义 B. 领导五四运动 C. 建立中国共产党 D. 主张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激励了劳工阶级去打倒资产阶级的运动,即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李大钊先生的话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的认可,所以他用实际行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A项正确;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建立,排除C项;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不存在国共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2. 红军战士曾编出如下诙谐的口号:“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该口号生动地反映了( )
A. 井冈山精神 B. 长征精神 C. 延安精神 D. 抗战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可得出,材料反映出长征途中的长征精神,即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B项正确;井冈山精神主要是开创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长征无关,排除A项;延安精神主要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长征,与抗战时期所强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面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局面,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认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C.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 驳斥了“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面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困难局面,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认为‘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可知,中国共产党号召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排除B项;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47年5月《东北日报》上刊登的《蒋区春耕图》中,一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农民正在种地,身后有一个顶着硕大肚子的蒋介石蝗虫,以及一群密密麻麻的蝗虫。漫画作者意在表达( )
A. 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 B. 重庆谈判走向失败
C. 国民党对农民的搜刮 D. 自然灾害影响巨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农民正在种地,身后有一个顶着硕大肚子的蒋介石蝗虫,以及一群密密麻麻的蝗虫”可得出漫画把国民党比喻成蝗虫,意在讽刺国民党对农民的搜刮与压榨,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共产党的信息,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排除B项;蝗虫只是比喻,比喻国民党的压榨,排除D项。故选C项。
15. 20世纪50年代,在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中流传“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与这些口号直接相关的历史是( )
A. 甲午战败,危机加剧 B. 百团大战,战果辉煌
C.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及“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先军属,后自己”等内容,可得出这与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有关,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支持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1940年,排除B项;渡江战役是1949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52年,一位年轻人被时代的激越情绪感染,写下了诗歌《到远方去》;“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还没有铁路的影子,在我将去的矿井,还只是一片荒凉,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美好的希望谁都不会落空。”这说明当时( )
A. 八字方针效果显著 B.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C. 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结合题干信息“1952年”“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还没有铁路的影子,在我将去的矿井,还只是一片荒凉,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美好的希望谁都不会落空。”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当时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C项正确;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凋整国民经济,提出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进本完成,排除A项;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81年,农民开心地说:“(现)既有自由,又能使上劲”,“戏没少看,集没少赶,亲戚没少串,活没少干,粮没少收”。这反映出(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在)既有自由,又能使上劲”,“戏没少看,集没少赶,亲戚没少串,活没少干,粮没少收”这一现象,B项正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
18. 2023年11月,上海科技成果展展出了一大批高科技项:C919大型客机、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通过参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
A. 注重科技自立自强 B. 成为科技头号强国
C. 文化事业成果丰富 D. 社会生活飞速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科技成果展展出了一大批高科技项:C919大型客机、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的科技有很大的发展,这是跟我国重视科技兴国战略分不开,体现了我国注重科技自立自强,A项正确;材料信息展示了我国的科技成果,说明我国的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无法体现我国成为科技头号强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技上取得的成果,跟文化事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社会生活,不能说明社会生活飞速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9. 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由此可知,拜占庭文化的西传( )
A.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开启了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C. 促进了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 D. 导致了庄园制度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拜占庭文化西传的最后高潮出现在14世纪以后,这次高潮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直接促进了拜占庭文化在西欧地区的传播和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热潮的形成。”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移居西欧,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A项正确;开辟新航路是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与拜占庭文化西传无关,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是公元7世纪到13世纪,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领域的影响,与庄园制度瓦解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有学者认为,在距今12000年到5000年期间,全世界至少有7个社会发明了农业,这些发明基本都是独立完成的;但蒸汽机只是被发明了一次就传遍世界各地。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论述角度的是( )
A. 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B. 文明从低级到高级
C.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D. 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距今12000年到5000年期间,全世界至少有7个社会发明了农业,这些发明基本都是独立完成的;但蒸汽机只是被发明了一次就传遍世界各地。”可得出之前各文明间交流较少,相对独立,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工业革命的成果传遍世界,D项正确;人文主义产生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文明从低到高的发展,是纵向的,而材料主旨强调世界的横向联系,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也是建立在世界联系加强的基础之上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不是将语言、历史、种族视作法国的基础,而是将“共和”价值作为法国的基石;在授予法国国籍时,考虑的是:是否出生和居住在法国,是否遵守共和国原则等,而不是法国祖先血统。这种做法( )
A. 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B.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C. 加强了国王专制统治 D. 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而是将‘共和’价值作为法国的基石;在授予法国国籍时,考虑的是:是否出生和居住在法国,是否遵守共和国原则等,而不是法国祖先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将共和价值和遵守共和原则作为条件,有利于反对封建主义,增强民族民主意识,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法国国籍授予的条件,与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将共和原则作为条件之一,削弱了国王专制统治,排除C项;启蒙运动发生在17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时间是18世纪后期因此推动了启蒙运动兴起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2. 1854—1856年同,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了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这反映出英国( )
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处于出超地位 C. 具有强大工业实力 D. 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对比,特别是“原材料”和“工业制造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差异,可以看出英国具有强大的工业实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工业发展状况,与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英国进出口货物结构的对比,说明英国的工业实力强大,无法体现英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材料说明了英国具有强大的工业实力,与贫富分化加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3. 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与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 贝多芬——《人间喜剧》 B. 达尔文——《物种起源》
C. 巴尔扎克——《英雄交响曲》 D. 梵高——《自然哲学数学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B项正确;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也是用音乐讴歌革命的德国作曲家,其代表作《英雄交响曲》,巴尔扎克著《人间喜剧》,匹配错误,排除AC项;梵高是荷兰著名画家,牛顿是是英国科学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匹配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下表是苏联1928年与1940年主要产品产量的相关数据。主要产品产量的变化( )
产品种类 生产量 增长(倍数)
1928年 1940年
坦克(辆) 170 2986 17.6
战斗机(架) 899 10758 12.0
煤(百万吨) 35.5 165.9 4.6
钢(百万吨) 4.3 18.3 4.3
粮食收获量(百万吨) 73.3 95.5 1.3
A. 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显示了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C. 体现了苏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D. 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从1928年到1940年间,苏联的坦克、战斗机等军事工业发展迅速,生产量增长多,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坦克、战斗机、煤、钢、粮食收货量都在增长,没有相互之间的比例数据,不能判断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1921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1928-1940年为斯大林模式发展时期,没有显示了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内容,无法判断体现了苏联已经走出经济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25. 下图漫画创作于1949年,预示了德国兄弟渐行渐远的场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 《九国公约》签订
C. 欧洲冷战对峙局面逐渐形成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极格局背景下,德国从二战后的分区占领到东、西德的建立,柏林墙的修建,使两国民众关系逐渐疏远,德国的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逐步形成,美苏冷战愈演愈烈,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德国,与亚非拉无关,排除A项;1921年在美国的主导之下,华盛顿会议召开,主要目的是调解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会上通过了对中国的《九国公约》,排除B项;欧盟建立于199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4分)
26.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诞生了许多围绕长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长城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创作于1934年的《前进歌》中唱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做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
——摘编自魏晓雪、刘丹《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①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②农耕民族在军事上往往采取防御策略;③长城是防御游牧民族军事进攻的有效工事。
(2)①从军事防御工程到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②军事对抗防线作用逐渐消失:③逐渐成为遗迹。
(3)①爱国主义;②团结一致;③自强不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可知,修建长城的原因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根据材料一“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可知,修建长城的原因是农耕民族在军事上往往采取防御策略;根据材料一“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可知,修建长城的原因是长城是防御游牧民族军事进攻的有效工事。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和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可知,明朝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从军事防御工程到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根据材料一和二“ 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可知,清朝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是军事对抗防线作用逐渐消失;逐渐成为遗迹。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团结一致;根据材料三“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做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
27.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展示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1936年,外资经营的电力企业仅为10家,但其发电度数却占当时全国总发电度数的55%。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截至新中国成立,全国装机总容量只有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也极为薄弱,基本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发电厂及其直配线。
——摘编自杨琰《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史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经过发展,到1978年发电量为1.167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发电量增长到7.6264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949年的7.94瓦/人到1978年的267瓦人;到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366瓦/人。
——摘编自白玫《百年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回顾、经验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情况,并简述电力工业发展的意义。(要求: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制作表格,可不用直尺;分类科学合理,内容完整准确)
【答案】(1)特点:①起步早/与欧美同步;②发展缓慢/总体比较落后;③地区分布不平衡:④外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外国的经济侵略;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制作表格:
时间 发电量(单位:亿千瓦时) 人均用电量(单位:瓦/人)
1949年 43 7.94
1978年 11670 267
2020年 76264 5366
意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用电需求;保障国防建设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可知,起步早/与欧美同步;根据材料一“1936年,外资经营的电力企业仅为10家,但其发电度数却占当时全国总发电度数的55% 。”可知,外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可知,地区分布不平衡;根据材料一截至新中国成立,全国装机总容量只有185 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电网建设也极为薄弱,基本只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发电厂及其直配线。”可知,发展缓慢/总体比较落后。
原因:根据材料一“1882年,英国人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发电厂,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电力的起步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根据材料一“外资电厂虽然对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步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带来不小的阻力。”、“近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与东北地区,内地电力企业较少。”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
【小问2详解】
表格: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发电量仅为43亿千瓦时,经过发展,到1978年发电量为1.167万亿千瓦时;到2020年发电量增长到7.6264万亿千瓦时。中国人均用电量从1949年的7.94瓦 / 人到1978年的267瓦人;到2020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366瓦/人。”,按照“1949年”、“1978年”、“2020年”三个时间点和“发电量”、“人均用电量”进行列表。
时间 发电量(单位:亿千瓦) 人均用电量(单位:瓦/人)
1949年 43 7.94
1978年 11670 267
2020年 76264 5366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发展、民生、国防等方面进行分析,如电力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用电需求;保障国防建设等。
28. 学校举办历史文化节,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学习活动。你们小组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其中,顺利完成了下列活动、获得学校的表彰。
【活动一 找寻地图上的世界文明】
——据张芝联等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
(1)古代西来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请你圈画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大致地理位置,并列举一个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活动二 考察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部分)
雅典卫城 包括希腊古典艺术四大杰作:帕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古埃及的墓地古迹,包括石家、装饰华丽的墓室、庙宇和金字塔。 戈雷岛 从15世纪到19世纪,戈雷岛一直都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
德文特河谷工业区 位于苏格兰中部,拥有18世纪至19世纪兴起的大量棉纺织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 位于比利时北部和法国东部之间,构成要素十分丰富。 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国王的居所,见证了法国及世界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
(2)你将代表小组在学校举办的世界历史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发言。经过小组讨论,你决定从上表中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0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地理位置:
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计数法中60进制:空中花园等。
(2)示例一:
选择:雅典卫城、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论题: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阐述:雅典卫城是雅典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特点。古希腊城邦突出的特点是“小国寡民”,雅典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每一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同时也印证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结论: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我们要尊重不同文明,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示例二:
选择:戈雷岛、德文特河谷工业区
论题: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阐述:戈雷岛反映了15─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和进行奴隶贸易的历史。西方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获得巨额利润,促进了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飞跃发展。
结论: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三:
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论题:战争与和平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是德国与盟军战争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和战后安排,最后签订《凡尔赛和约》,重新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统治秩序,但并未从能从根本上防止战争的发生。
结论:战争与和平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前途,我们应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答案,其他言之有理,参照评分标准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理位置:根据所学可知,“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因此可以画在这一位置。文明成果: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还有楔形文字;计数法中的60进制:空中花园等。
小问2详解】
示例一:根据“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文化遗产”并结合图片的内容,可得出选择雅典卫城、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论题:结合所学,从文明的多样性角度概括,可得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阐述:结合所学,分别 阐述两个建筑的风格,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即可,具体可得出雅典卫城是雅典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特点。古希腊城邦突出的特点是“小国寡民”,雅典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每一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同时也印证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结论: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我们要尊重不同文明,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示例二:选择:根据材料和所学可选择戈雷岛、德文特河谷工业区。论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主题。阐述: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内容及影响进行概括,戈雷岛反映了15─19世纪西方殖民掠夺和进行奴隶贸易的历史。西方殖民者通过奴隶贸易获得巨额利润,促进了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德文特河谷工业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飞跃发展。结论: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大事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示例三:选择:根据图片的内容,可选择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凡尔赛宫及其园林。论题:结合一战及战后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战争与和平。阐述:结合一战的过程,影响及战后秩序的建立等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的墓葬和纪念场所是德国与盟军战争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巴黎和会,讨论对德和约和战后安排,最后签订《凡尔赛和约》,重新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统治秩序,但并未从能从根本上防止战争的发生。结论:战争与和平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前途,我们应珍爱和平,远离战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