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第三单元习作《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内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要求“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课程内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要求“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拓展名著阅读。”【教材分析】本次写作选定的是教材写作实践中的第二个题目“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学生写作读后感应达到的目标有:第一,阅读作品,能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第二,少引述,重点写自己的感受;第三,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联系生活但不脱离原著。以上是显性的目标,此外,本次写作还应注意“培养阅读兴趣,阔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这是一次培养长期阅读素养的读写结合的写作活动。【学情分析】本单元写作同时暴露出学生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问题。阅读方面,碎片化、浅表化,无法达到思维层面,也就很难与其他作品产生自然的联系,也就无法获得阅读乐趣,陷入为读而读的怪圈,“读而无感,感而不新”,使学生的阅读信心慢慢消减了。写作方面,学生不知如何将散见于书中各处的阅读之感“串联”成一篇中心明确的文章,也不明白写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时常有引用多感受少、感受雷同的多联系生活少的问题。【教学目标】学科素养:1.建立文化自信,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经典常谈》,拓宽文化视野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2.增强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读后感和书信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关键能力:1.认识能力:通过阅读中感点的寻找、比较、选择,有确定自己独特的、明晰的观点的能力;2.表达能力:围绕作品、情境,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目的和对象的能力。必备知识:读后感的界定:“读”是“感”的基础,感点深刻有新意。【教学重难点】1.学习寻找恰当的感点,申发出真实、清晰、新颖的感受;2.由点到面、由感点写到感受的方法,联系实际,增加感受的丰富性和深广度。【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导入目标师;“读后感”——熟悉的陌生人。写读后感我门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体下很深的印象。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小人鱼:有时一些情形会让受到触动。如《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有时文字中含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坦写下来。就是谈瞬曝。透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事。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塑,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织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际题。再自拟主标题。师:现在的你再读这些小学语文书上的文字,聊聊自己一看“读后感”就“痛苦”的原因吧!预设:第一句就是“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但是我读书时产生感想很盲目,不是没深度不值得一写,就是和很多人的都一样,没什么新意。有时候会产生一些特别的感受,但是也不知道怎么能写的具体有感染力。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再次阅读小学课本材料,热火朝天地聊感受,就已经在——生:说读后感。师:原来,读后感也并不难,只要确有所感,又掌握了具体的方法,何愁写不出一篇佳作呢!【设计意图】用小学写作读后感的入门要求做导入,减少畏惧,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发现三年来的成长和思考,为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做准备。二、寻找感点,明确感受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师:“读后感”以读为基础,而重在写“感”。活动主题:“’感’动你我”。择《经典常谈》中的一章,将你的读后之感付诸笔墨尺牍,将你的动心之文荐于共鸣之人。用心地书写,睿智地书写,深情地书写。写给自己,写给亲友,写给时光,写给世界......【设计意图】情境支架。利用书信的对话感,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产生的有目标,分享的有目标,就能帮助学生明确感受,有话可说。2.寻找感点,明确感受师:请拿出《经典常谈》,沉浸式寻找最触动你的一章(可以从作品的某个部分或细节出发,也可以关注整部作品的主旨、内容等某个方面),填写“’感’动你我——预写作单”。【设计意图】策略支架——预写作单表格。预设学生写作读后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象不明、感点不准、感受不对应、写作无构思的问题。学生填写完毕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以下标准互相点评,评出一份最佳预写作单,并归纳“好”的读后感点应该具有的特点。评价标准:1.感点源于作品的哪些方面?2.感点是否以深入理解全文的精神实质为基础,具体、清晰,是否出现了断章取义、浮光掠影、模糊不清等问题?3.选择的感点与他人的重合率高吗?想要分享给收信人的原因充分吗?学生表格及点评示例:学生点评:①感点源于书中的一个章节,分布均匀,对这一章内容的把握比较全面。②这一章中介绍了“礼”的产生、发展、作用,小刘的感点比较集中、感触明确。师小结:1.感点大多来源于作品中意蕴深厚的语言、自己感同身受的事件,或思想的启迪,写法上的特点。但我们发现,只读了只言片语就大发感慨终究是浅薄的、不恰切的、没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所以感点的寻找一定要以深入理解全文的精神实质为基础。2.好的一般具有几个特征:有价值,具体,追求深刻而新颖。读后感支架一:找感点、明感受的方法——1.找感点:①以深入理解全文的精神实质为基础,从整本书或其中所涉的经典作品的主题、部分内容、细节、语句等方面出发寻找最受触动的感点;②感点应能够推动自己精神世界产生变化,可以是应证想法、修正观点、填补空白、引发思考。2.明感受:①值得——于己有益,于人有益;②具体——懂得聚焦,观点明确;③感深——最强触动,联想丰富;④意新——深入挖掘,变换角度,紧跟时代,创新联结;【设计意图】策略支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授之以“渔”。每人在自己的三个感受中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准备写作。三、由点到面,抒写感受1.围绕所感,构思文章师:现在大家都找到了感点及对应的感受,下一步,还要用文字清楚明白地感染他人。请以刚才的感点、感受为基础材料,从结构、材料两方面构思自己的“一封信”,列出提纲填写在“预写作单”中,稍后分享互相借鉴。学生提纲填写示例:师小结:大家都为抒写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材料——联系自身、联系社会、联系其他阅读体验;进而将“感受”具体化了——分析原因、抒写体验、提出希望、明确启示等。下面,我们来读三段读后感例文,进一步补充搭建我们写作读后感所需的支架。2.补充例文,归纳方法【设计意图】范文支架。与以往的范文不同,范文支架应该是有相应的方法指导的,而不是让学生一读了之。所以增加了“方法引路”栏目,让例文真正成为有依据的“范式”。师:有了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素材,又分析了两段名家例文,我们共同归纳读后感的写作支架。读后感支架二:写作策略——1.引感点:概述内容,或引用原文;(分点呈现,循序渐进)2.抒感受(文章重点):联系自身、社会、历史、人性、其他阅读体验;抒写体验、分析因果、明确启示、留下思考......(以议论领起,多种表达方式共进)3.感点与感受的组合形式:整体式、穿插式。四、梳理所得,发散思考课堂讨论到现在,大家的预写作单已经密密麻麻,我们不断的发现更深入、新颖的感点,联想到更丰富、有价值的现实材料,产生了更多想要倾诉的肺腑之言。著名作家阿来说过“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就让我们继续在读中悟、写中学吧!五、写作书信,量表评价作业:请大家根据本节课所收获的方法,修改自己的预写作单,依此作文。后使用下面的读后感评价量表给自己打分,指导升格。然后把这封信送给收信人,期盼共读回信。【设计意图】量表支架。量化标准在大作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得的基础上形成作文的全局观,在写作前指导写作,在写作后指导升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