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曲靖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九年级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史相传,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著名的部落首领,与他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蚩尤B.炎帝C.尧D.舜
2.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表反映的主题是
派别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王室衰微B.民族交融C.百家争鸣D.春秋争霸
3.《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中外交流频繁
C.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D.北方人民南迁
4.某同学绘制了下列的学习内容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填入
A.盛唐气象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唐朝兴衰
5.由台州某剧团带来的《戚继光》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极为热烈。该剧鲜活重演的历史事件是
A.北击匈奴B.南下抗金C.平定噶尔丹叛乱D.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文中的“战争”应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
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材料反映了
A.实业救国成为国人共识B.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增强D.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8.下图反映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该军事行动是
A.金田起义
B.武昌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下图所示的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斗志。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0.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这次“会谈”的成果是
A.建立了联合政府B.进行了军队整编
C.签订了“双十协定”D.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11.下图所示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渡江战役C.平津战役D.沙家店战役
12.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宪法,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人
民的宪法”由此诞生,迈出新中国法治征途的关键一步。这部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下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
A.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行改革开放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4.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了会谈,两国总理发表联合
声明。双方一致同意的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求同存异
B.一国两制
C.九二共识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它打破了当
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此相关的科学家是
A.袁隆平B.邓稼先
C.王大珩D.屠呦呦
16.“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以下关于基督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B.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C.亚历山大帝国信奉基督教D.公元前1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
17.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说:孝德天皇始立年号“大化”,制班田收授法,行租庸调法,好儒崇佛,不
重神道。孝德天皇此次仿效唐朝而进行的改革给本国带来的影响是
A.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B.由此进入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C.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18.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下列有关文艺复兴运动
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B.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D.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19.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从财政和军队招募两方面保证对国
王的监督权。”此后英国逐步形成了
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共和制D.总统内阁制
20.下图是某同学学习笔记中的标题,下列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作用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废除了农奴制度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
A.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B.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
22.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走出困局是依靠
A.杜鲁门主义B.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罗斯福新政D.马歇尔计划
23.在某同学的学习笔记中有以下关键词:“万隆会议”“纳米比亚独立”“古巴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由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
美国、西欧、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B.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C.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D.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5.“与二战后和冷战后相比,当前大国力量对比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政治方面,美国的领导力和主导力都在下降,欧洲的自主和自强意识在增强,俄罗斯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材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B.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
为中国也。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和前代比较,元代政治制度中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1)中央机构发展为省、台、院三足鼎立;(2)中央设置宣政院等机构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元朝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国家
的一次尝试,大都为后代所承袭。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某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回忆说:“我们的态度很坚决,必须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
奏响中国国歌。我们已经等了一百多年了,一秒钟都不能再等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秦朝开创的哪项政治制度 (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管理如此广大疆域”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践行了什么伟大构想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提取史实(至少三个),围绕“不断演进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的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现代化之路,各种政治力量轮番尝试,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引进西方制度的探索,无不
以失败告终,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材料二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
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
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
了全新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40至1919年先进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技术、引进西方制度方
面探索的史实,并总结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受挫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上有什么共同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的意义。(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巴黎和会上,强权战胜了公理,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这引发了爱国青年的极大愤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高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等口号,齐集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材料二
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遂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溯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责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这一事件孕育了什
么精神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什么 这一大事变对中国有什么
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红军长征途中两次著名的军事行动及其战略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精神的认识。(2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1939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11月 德国投降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破坏。这场大战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千千万万个家庭家破人亡,许多城镇乡村成为废墟,……战争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使各国人民深刻反思,追求和平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苏联为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客观上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使它们从战时盟友转變为战后的对手,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抗。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政治
原因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对抗”指什么
美苏“从战时盟友转變为战后的对手”的原因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分)
曲靖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1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D A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D B A C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D C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
题14分,共50分)
26.(12分)
(1)中央集权制度。(1分)
(2)行省制度。(1分)
(3)事件:香港回归祖国。构想:“一国两制”构想。(2分)
(4)评分说明:本题按层次评分,只要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评分。
层次及得分 材料运用与表述
一等:6—8分 能紧扣主题,准确运用史实加以倒述并能有所认识,逻辑清 晰,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二等:4—6分 能围绕主题,运用史实进行阐述,条理较清晰,表述较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三等:2—4分 能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没有提供史实,表述较通顺,字数不足:
四等:0—2分 表述与主题关联不大,无史实,表述不通顺,字数严重不足
示例:史实:中央集权制度,省、台、院和行省制度,一国两制。
论述:秦统一后,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有利于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
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央机构发展为省、台、院三足鼎立:中央设置宜政院等机构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综上所述,从古至今的制度建设,促进了社会
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发展。(8分)
27.(12分)
(1)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2分,两点即可)
原因: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一个先进的、强有力的政党领导等。(2分,其中一点即可)
(2)都重视优先发展重工业。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
成就。(4分,其中两点即可)
(3)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一些国家和民族提
供了全新选择。(2分,两点即可)
(4)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阶段,工业化的起点不同,道路不同,技术革命的内容不同,工业化的速度也不同。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政治、法律、文化、观念及习俗也会相应发生变革,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等。(2分,言
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28.(12分
(1)事件:五四运动。(1分)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严重外交失败。(1分)
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1分)
(2)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分)
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的面
貌焕然一新。(2分)
(3)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等。(4分)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系、协调、凝聚民族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和推动我们朝着共同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五四精神、红船
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29.(14分)
(1)因素: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第一次
世界大战。(2分)
政治原因: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
成。(2分)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的推毁了法西斯主义,追求和平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苏联为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平进步力量壮大。客观上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深深的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4分,其中两点即可)
(3)美苏冷战。(1分)
原因: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3分)
(4)战争是残酷的,世界人民应该更加珍惜和平: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敌人才
能胜利:冷战和热战都不利于世界和平。(2分。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注:非选择题部分的答案,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评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