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无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核心素养要求】
1.结合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其疆域,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秦的统一业绩。
2.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意义。
3.了解秦朝矛盾和农民起义,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秦朝短 命而亡的原因及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时空坐标】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秦的统一
1.结合所学知识及学思之窗,从人才的角度分析指出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2.当堂仿练:p19页问题探究。
3.概括秦朝采取的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重点)
3. 阅读子目一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重点难点)
子目2:秦的暴政和子目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4.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学思之窗史料,分析陈胜建立政权号称张楚的原因。
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多角度)
概括秦朝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秦朝崩溃的原因。(重点)
【当堂总结与读背】
1.历史逻辑关联: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即秦既有统一国家的伟大、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弊政的一面。
2.历史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政治: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华夏认同,多元一体,民族交融。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经济:铁犁牛耕推广和普及,精耕细作,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
(3)思想科技文化: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堂检测】读题认真,圈画关键词,答案写在题号旁!!错题批注!!!
1.司马迁在《汉书·主父偃传》中写道“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他对秦始皇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D.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2.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如图为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迁陵洞庭郡”简,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然而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的记录。简牍关于“洞庭郡”的记载与传世文献不相符,这说明
A.简牍客观地再现了秦朝历史全貌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定论
C.史书的主观性太强导致可信度低 D.多重史料互证利于辨别历史真伪
4.
以上三幅图是秦朝时期的三件文物,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内外服制度的完善
C.国家统一的加强 D.商鞅变法的开展
5.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行书律》规定对危害公文安全与不能准时传递的行为给予惩罚,以保障其机密性与及时性。该做法
A.反映了秦朝的严刑峻法 B.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C.是统一文字的配套举措 D.继承发展了前代相关制度
6.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