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2022课标要求】
2022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领略郑和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成功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明朝对外关系上,郑和与戚继光是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称颂。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了解郑和与戚继光的辉煌业绩。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播放视频,直观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规模、路线等有直观认识,有助于接下来史料分析的开展。
2.史料分析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是“惟观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材料四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五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六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七 黄仁宇推测,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
材料八 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总结:通过史料分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背景及条件、特点、意义,
①目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确立明朝在朝贡体系中的崇高地位。
②背景及条件:明初的社会稳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罗盘针(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
③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
④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原因: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属于朝贡贸易,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因此再无郑和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⑥启示:我们今天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实行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样能让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多维度了解郑和下西洋,建立起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戚继光抗倭
过渡语:郑和七下西洋,郑和船队带来了瓷器、茶叶和丝绸以及给其他国家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材料一 《倭寇图卷》描绘了明代长江沿岸地区官军与倭寇的激战历程。全卷依次展示了倭寇船队的出现、登陆、观望形势、掠夺和平民逃难,以及明军士兵与倭寇在水上的激战过程,最终倭寇被歼,明军取得胜利。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设问1:何为倭寇?造成了什么危害?
材料二 日本战国时代,大致对应中国的明朝中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分裂,诸侯争霸,老百姓民不聊生。
材料三 到嘉靖年间,沿海卫所空虚,战船损坏严重,所剩无几,……所存士卒也多是老弱病残,既不能御倭于海上,又不能堵截于陆上。
——《浅析明朝倭寇问题》
材料四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设问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倭患形成的原因。
日本转移国内的危机,向外侵略;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严厉的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
【拓展】明朝海禁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材料五 “戚继光是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是因为他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倭寇的入侵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戚继光一生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国家有两大贡献:一是他南抗倭北御‘虏’,南征北战,为巩固边海防,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是他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的军事著作,丰富了祖国的兵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中义《戚继光大传》
材料六 鸳鸯阵
设问3: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分析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
①抗倭的正义性。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④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
小结:
(1)目的:保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
(2)概况:明政府派戚继光组织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
(3)过程: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
(4)结果:平息了倭患,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5)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师:阅读教材74页,回答问题。
欧洲殖民者开始在我国实行殖民活动是在何时?葡萄牙又是在何时攫取澳门居住权的?
提示:此时的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
三、课堂总结
明朝的对外关系可以概况为友好交往和暴力冲突,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典范,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则是暴力冲突的表现,国力衰弱,海防松懈,是导致外夷入侵的主要原因。通过学习这一课,获得的启示是提升综合国力,加强海防建设,坚持对外开放、友好往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