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与生命》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小车剧烈冲撞后,安全气囊中会瞬间产生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为(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2.有关化学反应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色B.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C.硫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3.着火时,正确处理火情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正确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脱排油烟机排气C.森林着火时,应顺风跑逃离火场D.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4.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C.为了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D.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5.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提示:HCI+AgNO3=AgCl↓+HNO3)( )www.21-cn-jy.comA. B.C. D.6.在化学反应A+B=C+2D中,10gA与14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6 gC。若使5gA与足量的B反应,则可生成D的质量为( )【来源:21·世纪·教育·网】A.4g B.8g C.12g D.16g7.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见的一些装置,关于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错误的是( )A.甲装置既可以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B.乙装置可作为利用干燥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C.丙装置测量氧气体积时,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进入,另一端与量筒相连D.若盐酸和石灰石足量,选择甲、丙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a可以收集到一瓶CO28.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A.将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D.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9.如图所示是某人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1*cnA.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变小C.A、B、C各点表示既不呼气,也不吸气D.由A到C的整个过程,表示先呼气,后吸气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萌发的种子有较强的呼吸作用B.无论有光还是无光,活着的植物体各个活细胞时刻都有呼吸作用C.晒干、未萌发的活种子没有呼吸作用D.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11.兴趣小组通过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某一因素,其中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使培养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变。实验时每隔1分钟测定、记录溶液中的溶解氧(实验过程中溶解氧未达到饱和状态),实验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次实验是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B.实验过程中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实验中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初始溶解氧不同,这将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判断D.0-2分钟内金鱼藻在5000lx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比10000lx光照强度下弱12.如图所示的“人工树叶”是一种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装置,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燃料丙醇(C3H8O)。下列叙述不属于“人工树叶”作用的是( )A.为人类提供食物 B.为人类提供能源C.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13.如图所示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涉及能量转化,下列关于两个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两个过程白天黑夜都在进行C.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D.两个过程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15.下列会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的是 ( )A.燃烧矿物燃料释放二氧化碳 B.工厂排放大量可吸入颗粒物C.使用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 D.过度砍伐森林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3分)16. 为了使天空更蓝,需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目前主要的措施有(请列出三条): ; ; 。17.科学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科学历史事件。如: (填人名)用实验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而且很大。18.小宁想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写出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进行对照,可以得出燃烧需要 ;(3)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有隔绝水中白磷的氧气和 ; (4)铜片上的红磷不会燃烧的原因是 。19.如图是一架“南瓜大炮”,表演者利用某气体X做燃料,将一个南瓜从钢质“炮筒”射出。(1)发射时,气体X在炮筒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 3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1教育网(2)南瓜脱离“炮筒”后,由于南瓜具有 ,还能继续飞行一段距离。(3)南瓜射出后,“炮筒”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1·世2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检验二氧化碳性质:(浓硫酸可除去水蒸气,紫色小花是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1)打开开关I,关闭开关Ⅱ,可观察到乙装置中的现象是 。若改为打开开关Ⅱ,关闭开关I, (填“能”或“不能”)看到此现象。(2)向紫色小花喷洒稀盐酸也会看到(1)中现象,但直接喷水则不会。结合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3)将甲瓶中液体换成澄清石灰水,写出通入二氧化碳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 。21.经过三年的“蓝天保卫战”,某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高,市民也感受到环境的美丽、空气的清新。(1)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在PM2.5、CO2、SO2、O3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的是 。2-1-c-n-j-y(2)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 段,此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 (填“收缩”或“舒张”)。【来源:21cnj*y.co*m】22.如图所示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千重(种子除去水分后的质量)和鲜重(种子实际质量)的变化而分别绘制的两条曲线。其中,表示鲜重变化的是曲线 。该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起点时间是 。23. 氧循环的含义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 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 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8分)24.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1)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填序号,下同)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2·1·c·n·j·y(2)“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图甲”或“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25.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3套实验装置进行“看的见的呼吸作用”实验。甲:在暗处放置1个晚上后,将袋中气体缓慢挤入烧杯进行观察;乙利用澄清石灰水和琼脂制成氢氧化钙平板,置于培养血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3颗灭活的绿豆种子,3~4小时后观察到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而右侧不变色;丙利用溴麝香草酚蓝(BTB)和琼脂制成BTB平板,置于培养血中。平板的左侧植入3颗萌发的绿豆种子,右侧植入灭活的3颗绿豆种子,10分钟后观察到实验现象。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见图,琼脂呈中性。21*cnjy*com(1)实验甲中菠菜用黑塑料袋套着放在暗处,原因是为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 对实验造成影响。(2)实验乙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的原因是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3)请你预测,实验丙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的海尔蒙特把一棵2.5 kg的柳树种在装有90 kg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 kg,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 g,如图甲。材料三:18世纪,英国的普里斯特利通过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存活较长时间。材料四: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1)海尔蒙特的实验,泥土减少不到100 g,则减少的物质是____。A.水 B.无机盐 C.有机物 D.以上都不对(2) 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结果B钟罩内的小鼠可存活较长时间,原因是光合作用可产生 。(3)萨克斯做过图丙所示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将叶片脱色后,再用碘蒸气处理,结果遮光部分的叶片无颜色变化,而光照部分的叶片显示深蓝色。“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4)为了便于观察,需要进行图丁的实验。该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A.分解叶片中的有机物 B.把叶片煮熟C.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除去叶片中的淀粉27.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①燃烧的产物可能是CO2。②燃烧的产物可能是H2O。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是 。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 mL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试管内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 。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试管内的石灰水中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下表: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蜡烛点燃前 0蜡烛熄灭后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 。四、解答题(共19分)28.(7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样品,并用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4次实验(样品中其他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结果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次数 1 2 3 4加入样品质量(g) 5 10 15 20生成CO2质量(g) 1.76 3.52 4.4 M(1)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 现象可判断反应结束。(2)表中的M数值是 g。(3)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29.(6分)小宁要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烧杯中,与生石灰接触一段时间后白磷开始燃烧,待白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会向左移动最终停在15mL刻度处。(提示:生石灰与水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www-2-1-cnjy-com(1)小宁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 。(2)请用科学原理对题目中加线处的实验现象做出解释。30.(6分)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根据图甲中的数据计算高锰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请在图乙坐标中画出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在t0~t5时段变化的示意图,并写出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B【解析】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氮气,稀有气体;按体积分: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故答案为:B。2.D3.D【解析】根据灭火的原理、方法分析。A. 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即显断电,再用水浇灭,故错误;B. 厨房天然气泄漏,可打开门窗通风,不能立刻脱排油烟机排气,故错误;C. 森林着火时,应逆风跑逃离火场,故错误;D. 不慎碰倒燃着的酒精灯而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故正确;故答案为:D。21·cn·jy·com4.C5.A6.A7.C【解析】A、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制取原理及发生装置选择分析;B、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特点分析;C、根据气体的密度小于水,排水收集气体时短导管进气分析;D、根据二氧化碳密度小于水分析。A、 甲装置既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也可以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钾制氧气需加热, 乙装置可作为利用干燥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不符合题意;C、 丙装置测量氧气体积时,需用气体排出丙中液体,量取排出液体体积好为收集氧气体积,则瓶内装满水,气体从c端进入,另一端与量筒相连 ,符合题意;D、 若盐酸和石灰石足量,选择甲、丙两种装置,因二氧化碳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导管c接导管a可以收集到一瓶CO2 ,不符合题意;故选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8.D【解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无色无味的气体,灭有毒;燃烧的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达到着火点;第三,有助燃剂A.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将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A错误;B. 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更有利于其下降,B错误;C. 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但是其不能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C错误;D. 去掉烧杯中的一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D正确;故答案为:D9.D【解析】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A. 曲线AB段表示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正确,因为此时外界大气压大于肺内气压,A正确;B. 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表示呼气的过程,因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胸腔的体积变小,肺内气压增大,B正确;C. A、B、C各点表示既不呼气,也不吸气 是错误的,A是呼气的起点,B是呼气的终点,吸气的起点,C是呼气的终点,吸气的起点,C错误;D.由A到C的整个过程,表示先呼气,后吸气 ,D正确;故答案为:D10.C【解析】呼吸作用是在活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有光无光都能进行,部位是活细胞的线粒体中。故答案为:C。11.C12.A13.B【解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A、呼吸作用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因此呼吸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符合题意;B、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在任何活细胞里都能进行,因此这两个过程白天都能进行,晚上只能进行呼吸作用,符合题意;C、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不符合题意;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要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版权所有:21教育】14.C【解析】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少部分腐生动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被植物重新利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A、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图中②吸收大气的二氧化碳,代表光合作用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和水;细菌、真菌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不符合题意;CD、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被砍伐,绿色植被被破坏;措施是: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所以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5.C【解析】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制冷剂排放含氟物质等是导致南极洲上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故答案为:C.16.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解析】根据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措施分析。为了使天空更蓝,需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目前主要的措施有(请列出三条):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17.拉瓦锡;马德堡半球18.(1)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氧气(助燃物)(3)提供热量使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4)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19.(1)C3H8(2)惯性(3)液化【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算X的化学式;(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1)根据方程式 X+5O2 3CO2+4H2O 得到:X+10O=3C+10O+8H,那么X=3C+8H,即X的化学式为C3H8;(2)南瓜脱离“炮筒”后,由于南瓜具有惯性,还能继续飞行一段距离;(3)南瓜射出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南瓜的机械能,它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于是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大量的水珠,因此“炮筒”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是液化现象。20.(1)紫色小花变红;不能(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3)二氧化碳+氢氧化钙 →碳酸钙+水21.(1)CO2(2)AB;收缩【解析】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1) 空气质量指数(AQI)是定量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在PM2.5、CO2、SO2、O3几种物质中,不属于评价空气质量的物质的是 CO2;(2)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AB段,因为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此过程中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21cnjy.com故答案为:(1) CO2 (2)AB、收缩22.甲;C点之前23.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解析】根据氧循环的过程分析。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24.(1)③④;②④(2)图乙【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2)红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性,直接排入空气会造成空气污染,据此分析解答。(1)①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时,需要都达到着火点,且可燃物相同,只改变空气接触这个因素,故选实验③④;②要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那么可燃物和与空气接触相同,只改变温度,故选实验②④。(2)根据图乙可知,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被漏斗罩住,不会直接排入空气,不会引起空气污染,故选乙。25.(1)氧气(2)CO2+Ca(OH)2=CaCO3↓+H2O(3)左侧种子的周围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右侧保持绿色;【解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实验甲中菠菜用黑塑料袋套着放在暗处,原因是为了防止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实验造成影响。(2) 实验乙左侧种子周围出现白色晕圈 ,白色的物质是碳酸钙,所以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 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中性为绿色,酸性为黄色,碱性为蓝色,所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酸性的,所以现象为左侧种子的周围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右侧保持绿色;故答案为:(1)氧气(2)CO2+Ca(OH)2=CaCO3↓+H2O(3)左侧种子的周围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右侧保持绿色;26.(1)B(2)氧气(3)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4)C27.C或CO或C、CO2、H2O、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B;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C、CO2、H2O和CO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碳为黑色固体及题中所给二氧化碳、相对湿度、一氧化碳含量分析。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 除了上述猜想, 蜡烛燃烧产物可能是 C或CO或C、CO2、H2O、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遵循质量的严谨性,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可能是气体太少,应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试管内的石灰水中,故选B。 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是由于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所给信息可知, 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 则说明有碳生成,二氧化碳、相对湿度、一氧化碳含量增加,则说明还产生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故答案为: C或CO或C、CO2、H2O、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 ;B; 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 C、CO2、H2O和CO 。28.(1)不再产生气泡的现象(2)4.4(3)由表格数据可知,5g样品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能生成1.76g二氧化碳。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1.76g 解得:x=4;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解析】(1)根据反应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解答;(2)比较表格数据,找到生成二氧化碳与加入样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据此推算M的数值;(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第1组数据计算出5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最后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在实验过程中,会看到不断有气泡产生。如果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的现象,可判断反应结束。(2)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向50g稀盐酸中加入5g样品,生成1.76g二氧化碳,向50g稀盐酸中加入10g样品,生成3.52g二氧化碳,则向50g稀盐酸中加入15g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为:1.76g×3=5.28g,而实际产生4.4g,说明样品有剩余,而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则表中的M数值是4.4。29.(1)20%(2)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白磷燃烧。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氧气使试管内气压减小。打开弹簧夹后,由于外界大气压大于试管内气压,活塞向左移动。30.(1)由图示可知,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3.2克,设高锰酸钾质量为x2KMnO4K2MnO4 + MnO2 + O2↑316 32x 3.2g316:32=x:3.2gx=31.6g(2) 时段,锰元素质量恒为11 g,【解析】(1)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氧气质量,利用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高锰酸钾质量分析;(2)反应前后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即为高锰酸钾中锰元素质量,由此绘出图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