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常德市普通高中沅澧共同体2024届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A. 古代文明有多元性特征 B. 神话故事不具备史学价值C. 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D. 东西方洪水神话具有共性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的这一过程反映了( )A. 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C. 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 D. 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A.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 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 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4. 下图所示为民国初期全国实业团体的总数。图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发展5.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这一主张 ( )A. 基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 重在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D. 推动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6. 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略旨在( )A. 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 B. 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C. 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 D. 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7.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8. 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罗马与中国共性的词汇是(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世纪 罗马统一意大利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罗马强盛时期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A. 人治与法治 B. 扩张与稳定 C. 平乱与治世 D. 秩序与统一9. 14世纪,在法国封建体系中,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领主从农民那里征收租金和其他费用,庄园生产的目的“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这说明当时的庄园是( )A. 农民自发的自治机构 B. 贵族政治活动中心C. 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 西欧社会贸易场所10. 新罗崛起,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不断受挫,形成内忧外患的局势。随即日本向优秀邻国唐朝学习先进制度,兴起社会变革运动。该社会变革运动( )A. 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 B. 旨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 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 D. 树立了幕府的绝对权威11. 15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家世和出身不再发生影响,除非和有闲及继承来的财产联系在一起”“追求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该变化( )A. 摧毁了欧洲宗教神权 B. 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C. 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 D. 迎合新生产关系需要12. 17—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呼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其中一位学者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共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这位学者是( )A. 卢梭 B. 孟德斯鸠 C. 伏尔泰 D. 康德13. 阅读《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表可知,当时英国(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A. 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B. 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C. 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D. 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14. 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A. 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 B. 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C. 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 D. 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15. 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无产阶级政党的推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6.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 客观上促进印度文化重构 B. 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C. 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D.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6分,19题20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 1750年) →法国(1760~1840年) → 德国(1840~1910年)→ 美国(1920年至今)。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1)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至少3个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18.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材料三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摘编自《百年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常德市普通高中沅澧共同体2024届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卷)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的神话故事,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中国的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传说,犹太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神话,古印度《摩奴传》中的洪水故事等等。其比较普遍的程式为: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下列对洪水神话解读正确的是( )A. 古代文明有多元性特征 B. 神话故事不具备史学价值C. 文明的产生具有相通性 D. 东西方洪水神话具有共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人的罪恶--洪水惩罚--人类再生”概括得出结论是:东西方的洪水神话故事具有共性,有比较普遍的程式,D项正确;多元强调的是差异性,而材料强调的是共性,排除A项;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古时候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思想体系具有很重要的史学意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类文明产生这一主题,排除C项。故选D项。2.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重用韩非法家之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确立的这一过程反映了( )A. 思想主导了社会大变革 B. 中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C. 儒家学说顺应时代潮流 D. 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思想为政治服务,百家争鸣反映了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国家统一,因此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反映中国在政治上从分裂走向了统一,B项正确。社会大变革主导思想变化,排除A项; 材料不止论述儒家一家思想,排除C项;诸子百家逐渐走向消亡不符合史实,诸子百家逐渐走向融合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在绘制《皇舆全览图》(1718年初步完成)测绘东北地区时,康熙特详谕大学士“东北一带”是“中国地方”,并明确界线。这些做法( )A.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B. 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改土归流C.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 D. 缓解了面临的严重边疆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做法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在法律和地图绘制上予以确认和强调,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C项正确;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排除A项;改土归流主要在西南边疆地区实行,排除B项;边疆危机要到晚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图所示为民国初期全国实业团体的总数。图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国际环境日益改善C. 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D. 民主共和观念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1912年到1915年12月)(中国)。材料数据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12月成立的实业团体增加,反映了民国初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工业进入短暂春天,故成立的实业团体增加,A项正确。当时国际环境并未日益改善,排除B项;“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与成立实业团体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5.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要“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也取得了和可能取得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及其他爱国分子的同意。”这一主张 ( )A. 基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 重在强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 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 D. 推动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中国)。《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是基于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发表的,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排除B项;社会主义应在新中国成立且三大改造实行后,排除C项;解放战争1949年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A项。6. 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这一战略旨在( )A. 改变国家工业的既有布局 B. 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C. 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 D. 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1980年,国家开始全面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在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聚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旨在释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工业布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开放的开始,尚未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进入新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7. 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 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C. 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 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不代表对公民财产保护的放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代雅典史实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不代表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排除D项。故选A项。8. 据下表分析,最适合描述古代罗马与中国共性的词汇是(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 古代中国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世纪 罗马统一意大利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罗马强盛时期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A. 人治与法治 B. 扩张与稳定 C. 平乱与治世 D. 秩序与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中国)。据上表,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应是秩序与统一,D项正确;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B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统一,但并没有“平乱”,排除C项。故选D项。9. 14世纪,在法国的封建体系中,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领主从农民那里征收租金和其他费用,庄园生产的目的“务使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这说明当时的庄园是( )A. 农民自发的自治机构 B. 贵族政治活动中心C. 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D. 西欧社会贸易场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中世纪的法国,庄园保证了各项农产品及手工业品供应丰足而且自给,且领主从农民那里征收租金和其他费用,说明当时的庄园是欧洲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C项正确;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而非是农民自发的自治机构,排除A项;庄园是贵族社会的核心,没有体现其为政治活动中心,也没有体现其为西欧社会贸易场所,排除BD项。故选C项。10. 新罗崛起,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不断受挫,形成内忧外患的局势。随即日本向优秀邻国唐朝学习先进制度,兴起社会变革运动。该社会变革运动( )A. 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 B. 旨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C. 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 D. 树立了幕府的绝对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向优秀邻国唐朝学习先进制度,兴起社会变革运动是“大化革新”。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革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得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大化革新”的目的是在日本建立了封建制度,不是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排除B项;“大化革新”受到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较深,此时日本还没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本幕府时期是指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而“大化革新”时间是626年,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1. 15世纪的欧洲,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家世和出身不再发生影响,除非和有闲及继承来的财产联系在一起”“追求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该变化( )A. 摧毁了欧洲宗教神权 B. 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C. 催生了新的民族国家 D. 迎合新生产关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15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这些因素推动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家世和出身影响力下降,人们更多的关注经济实力,追求冒险,这些变化迎合了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当时并未摧毁欧洲宗教神权,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排除B项;民族国家的产生是在16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12. 17—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呼吁“用理性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其中一位学者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共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这位学者是( )A. 卢梭 B. 孟德斯鸠 C. 伏尔泰 D. 康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7-18世纪,欧洲的一位学者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共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这一主张体现了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的思想,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相符,B项正确;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等,没有提到分权,排除A项;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家,但并未明确提出国家权力的分立理论,排除C项;康德是启蒙运动晚期的思想家,在国家权力的具体分立问题上并没有详细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3. 阅读《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表可知,当时英国( )1832年改革 重新分配议员名额并修改选民资格,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1867年改革 大大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得到了选举权1884—1885年改革 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A. 议会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B. 以和平方式实现普选权C. 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D. 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经过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拥有选举权的人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范围的扩大,体现了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成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议会与皇权的斗争,未体现议会权利不断加强,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拥有选举权的范围的变化,此时期女性尚未获得普选权,无法得出实现普选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过程,未体现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4. 在1860—1870年间,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增加了10.1%,其中西部增加了102.9%;至1880年,美国全国此项价值增加了50.1%,西部增加了92.2%。这表明当时( )A. 农业技术投资居于各行业首位 B. 西部经济发展超过东部地区C. 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 D. 技术革新加速美国西部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60至1880年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农场工具和机器的价值呈现出增加的情况,其中西部地区的增幅较高,说明技术革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及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行业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业技术投资具有首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技术革新对西部地区开发的作用,未涉及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比较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技术革新的影响,无法得出经济政策倾斜于西部地区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 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无产阶级政党的推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B项正确;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革命力量的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主要是提供了思想武器,并非最重要因素,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 “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 客观上促进印度文化重构 B. 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C. 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D.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英国殖民地)。根据材料“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印度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文化思想的重构,而英国的殖民侵略是导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开展的原因,不能说殖民侵略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表达不妥,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对印度的文化重构和影响,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6分,19题20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科学技术中心随着文明中心的转移发生了5次大转移: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 1750年) →法国(1760~1840年) → 德国(1840~1910年)→ 美国(1920年至今)。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近400年来,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5次大转移的机制有5种:①文化的震荡;②社会的变革;③经济的快速增长;④新学科群的崛起;⑤科学家的集体流动。世界科学发展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摘编自叶岱夫《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中心的转移》(1)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就世界科学中心发生的5次大转移中的任意一次,用汤浅光朝理论中至少3个观点进行合理的解释。(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第4次世界科学中心主要在于: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新学科群的崛起等因素。1871年,德国完成国内政治统一并通过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这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德国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经济突飞猛进,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两国,成为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新兴工业大国。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产生了众多的巨匠,如发明发电机的西门子,发现伦琴射线的伦琴,提出量子理论的普朗克及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等。此时,德国在物理学、电学、医学上的发明及科学家的总数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总之,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使19世纪成为德国的世纪。(2)预测:中国。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历次思想解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紧跟学科时代前沿;教育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积极引进人才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解读类)。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世界历史上的科学中心有四大文明古国、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据材料可知汤浅光朝认为影响文化中心转移的因素有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和科学家的集体流动。据题意可以选择世界科学技术中心转移到德国为例,可以选择汤浅光朝理论中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三个角度进行解释。社会变革上可以从德国完成统一为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角度进行说明,如1871年,德国完成国内政治统一并通过帝国宪法,宣告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国家,这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德国经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可以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角度进行说明,如德国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经济突飞猛进,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两国,成为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新兴工业大国。新学科群的崛起可以从德国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行说明,如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产生了众多的巨匠,如发明发电机的西门子,发现伦琴射线的伦琴,提出量子理论的普朗克及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等。此时,德国在物理学、电学、医学上的发明及科学家的总数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最后总结升华,如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使19世纪成为德国的世纪。也可以选择其他中心,并用汤浅光朝理论中的3个以上观点,结合各自国家的社会背景进行合理的解释。【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预测:预测需要一定合理性,不能随意预测,需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理由要充足;如预测为中国,理由则是从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人才等方面进行论述,如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增长;思想方面,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的历次思根解放;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方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紧跟学科时代前沿;教育人才方面,教育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积极引进人才等。18. 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千百年来,来自不同自然环境、拥有不同历史记忆的族群,在独特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摘编自李远《以深化交流互鉴开创全球文明发展新时代》材料二 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注:古典文明指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答案】观点:多样的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阐述:中国古代依托黄河、长江流域的优越自然条件,农业发达,形成以农业立国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古代希腊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但港湾众多,形成以工商业见长的小国寡民的古代城邦国家。西亚地理位置特殊,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西亚的两河流域成为世界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之一,文化成就辉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诗等等。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差异,世界各地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也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途经阿拉伯世界流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也扩散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综上所述,世界文明因多样而精彩,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史,在与其他文明的互鉴和交流中,各地区各民族文明得到发展和丰富。文明应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古代(世界)。首先读题干,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再读材料,根据材料“拥有相似文化信仰的群落,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建构起对文明的归属,塑造了文明下的鲜明身份。不同的语言思维、文化信仰、传统习俗汇聚交织,塑造了多彩缤纷、熠熠生辉的文明篇章。”可知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材料二可知文明的交流互鉴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提炼出的观点是:多样的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其次,先阐述世界文明多样性,可以选择几个代表性的文明进行阐述,如中华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等,论述时侧重于论述他们文化的多样性,并分析多样性的原因,如:中国古代依托黄河、长江流域的优越自然条件,农业发达,形成以农业立国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古代希腊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但港湾众多,形成以工商业见长的小国寡民的古代城邦国家。西亚地理位置特殊,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西亚的两河流域成为世界最早的文明诞生地之一,文化成就辉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最早的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古诗等等。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差异,世界各地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再次,阐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性的表现及影响,如: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西亚、中亚的文学艺术和农业技术也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途经阿拉伯世界流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也扩散到埃及和希腊,腓尼基字母是字母文字的起源,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都深受其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总结时一般要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如:综上所述,世界文明因多样而精彩,人类文明进步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史,在与其他文明的互鉴和交流中,各地区各民族文明得到发展和丰富。文明应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附近河流,城市用水卫生条件差。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两人以上共住一间房间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例如,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极大不安定因素,犯罪率的提高也是一个普遍规律,1805—1848年英格兰犯罪人数由4605人上升到27816人。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英国,逆城市化渐成趋势,其城市化水平由1931年的80.4%减至1960年的78.44%,此后的50多年基本不再增长。——摘编自任泽平《英美城镇化经验与中国城镇化趋势》材料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温莎小镇。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摘编自许燕红《伦敦逆城市化发展“小而精”》材料三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摘编自《百年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和影响。(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答案】(1)原因:工业化的弊端凸显;现代交通的发达;政府的倡导;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影响: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2)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可得出工业化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可得出现代交通的发达;根据材料二“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可得出政府的倡导;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最突出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人口迅速膨胀还带来严重的住房拥挤问题,……再次就是交通拥堵问题。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城市化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涌现出来”可得出有利于缓解“城市病”;根据材料二“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随后,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可得出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城乡资源的流动;有利于振兴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根据所学可知,从城市到农村的逆城市化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城市治理等;根据材料三“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据材料三“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可得出控制人口密度,推动卫星城建设;据材料三“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可得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管理能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