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三年级 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下)》  班级: 姓名: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导学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学习目标】
1.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主要举措及变化,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曲折历程及发展趋势
2.了解科学技术新发展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发生的新变化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和社会运动的主要表现,认识就业人口、阶层变迁和社会运动的各自发展趋势,加深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理解
【时空观念】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国家干预
时间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
原因 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 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
原则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如罗斯福新政,有利于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措施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意义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出现了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概念阐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即以国家为经济上的“总资本家”)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积极性: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使生产、技术改造过程更加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
(4)局限性:这种调整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时间 16世纪—18世纪 18世纪—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70年代
阶段 工场手工业 工业革命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提出 / 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 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原因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拓世界市场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激化
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看不见的手 罗斯福新政、看得见的手
(二)减少国家干预
时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失灵。
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表现 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原则 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调控上国家与市场相结合双手并用(出现“混合经济”)。
措施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政府公共开支等。
(三)加强国际协调
背景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竞争无序,引发了两次损失惨重的世界大战,各主要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战后必须建立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保证发展。
举措 政治 成立联合国。
经济 成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意义 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了在政治、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 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概念阐述 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时间:1945年
(2)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3)任务:向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成员国发放短期贷款(救急组织)。
(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名:世界银行)
(1)时间:1945年
(2)宗旨: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促进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
(3)任务: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救穷组织)。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 世界贸易组织(1955)
(1)背景: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
(2)标志: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取消歧视,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4)意义: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1)成立:195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2)宗旨: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拓展深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
定义: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
一固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最大出资方,享有最大的发言权。
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②美国占据主导地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瓦解: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进入21世纪,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人民币和英镑等的影响也在上升,形成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牙买加体系)。
知识点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背景: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2)成就: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3)意义: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③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知识点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背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阶级结构:“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
知识点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一)福利国家
(1)含义: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影响: ①积极: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②消极: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助长了人们的“惰性”,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调整:20世纪70年代,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
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政策:
①“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福利国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福利国家”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弊端,没有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更没有消除剥削。
(二)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1)原因: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2)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等。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结构: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妇女运动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 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其他运动 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
知识点五:全面认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效,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较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调整基本上确立了市场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增强。
(4)二战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2.变化:
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的模式。
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产业结构调整: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缩小,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拓展了经济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加强国际协调: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⑤阶级结构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白领工人”迅速增加;“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
⑥社会运动蓬勃:由于造成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典型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
3.评价:
(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主动进行自我调节,既是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为了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较量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经验。
【课堂练习】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2.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3.如图是1929—1989年美国研发费用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图中形成两次高峰的合理解释是,当时美国(  )
A.新经济推动了研发费用的提高 B.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持续加强
C.社会资本向科研领域不断积聚 D.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应对冷战
4.在西欧和北欧,福利扩张在1960-1975年间达到了顶峰。英、法、德、意、比利时等各国,这个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6%-4.6%之间,而社会保障开支增长率在5.6%-9.1%之间。材料意在强调欧洲(  )
A.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充足 B.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且完善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5.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银行资格。具体可知英国(  )
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 D.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6.下图是1961年英国《卫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象征英国的老人在试水温。该漫画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滞胀”现象阻碍经济复苏 B.国力的衰退制约贸易理念
C.福利政策拖累国家发展 D.传统外交观束缚经济发展
7.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仍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D.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答案解析
1.A 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故选A项;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C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故选C项。
3.D材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形成两次高峰并在总体上保持较高状态,这是由于美国对苏冷战,为争取优势加大了科技投入,D项正确;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排除。
4.B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和北欧部分国家社会保障开支增长率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社会保障开支过大加重财政负担,而非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达且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排除D项。
5.C根据材料“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可知,英国工党政府对经济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故选C项;英国工党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但并不能说明是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中没有采用国有化措施,故排除A项;“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1945年的英国并没有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故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报纸《卫报》刊登的讽刺漫画,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可以看到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是怀有疑虑的,反映了传统外交观束缚经济发展,D项正确;“滞胀”危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英国国力衰退和福利政策拖累国家发展,排除B、C项。
7.C 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一系列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出现使全球化从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这说明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二战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排除B项;当时还是美苏对抗时期,并没有走向战后合作,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