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班会 自我认识】认识自我课程信息课程准备:多媒体课件、舒缓音乐、三张不同的自我探索卡授课年级:高中设计理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个体的一生划分为八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其中青少年期(12~18 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自我同一性指的是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个体认识“我是谁”的状态。认识自我的过程从出生开始,持续个体的一生,在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也逐渐形成。进入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进入迅速增强期,学生对于“我是怎样的人”日渐丰富但同时存有不确定性和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因此,在高一阶段引导高中生学会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等)对于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尤为重要。本节课借助自我探索卡和“乔哈里视窗”视窗,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自评和他评两种自我探索卡,引导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方面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乔哈里视窗”模型。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增强自信心,有更多的勇气和能力去探索自己、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对自己新的认识,并利用“乔哈里视窗”掌握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多元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自评和他评两种自我探索卡,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方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教学难点:了解“乔哈里视窗”模型,并利用“乔哈里视窗”帮助自己进行全面、清晰地认识。课程环节:一、暖身阶段二、转换阶段三、工作阶段四、结束阶段猜猜我是谁1、教师出示中国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比较典型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猜出人物名字。2、学生分享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自己、认识自己呢?3、请学生分享观点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我”的构成,并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猜猜我是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另一方面启发学生人物的典型特征源自不同方面。从而引导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角度来认识自己,为自我探索环节做铺垫。转换阶段1、我眼中的自己(1)依据班级人数分成3-5人一组。(2)引导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方面,在学案纸自我探索卡(我眼中的自己)上真实准确写出自己独有的特质。2、他人眼中的我引导小组组员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方面依次对小组的每位同学进行评价,填写学案纸(他人眼中的自己)。3、分享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卡,审视并判断自己与他人的评价,进行交流、分享。4、教师总结并引出“乔哈里视窗”。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我眼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两种评价方式进行自我探索,并通过审视、分享两种探索结果,发现自评和他评的区别,探索出自己的不同特点,从而引申出“乔哈里视窗”。工作阶段1、介绍:“乔哈里视窗”2、引导学生结合两张自我探索卡的内容,完成自己的“乔哈里视窗”3、学生分享:(1)自己的“乔哈里视窗”,哪些评价哪些放在“开放我”“隐藏我”“盲目我”“未知我”窗口 (2)与上一环节的“自我探索卡”相比,通过填写“乔哈里视窗”,对自己认识有何不同 (3)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介绍了“乔哈里视窗”模型,并引导学生结合前两次自我探索,再次汇总填写我的“乔哈里视窗”,加深印象。并通过分享,帮助学生对自己建立全面、清晰的认识。总结阶段1、教师总结分享:如何借助“乔哈里视窗”更好地认识自己?2、教师给予学生祝福。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将前期的自我探索结果进行总结,掌握自我认识的方法,并在未来借助今天所学,进一步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联盟说:本节课围绕“自我认识”展开,作者通过自我探索卡引导学生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借助“乔哈里视窗”模型帮助学生认识更加全面的自己,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认识的多元方法。活动设计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是一节简约又经典的教学设计案例。老师说:本次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很高,活动环节的设置由易到难,学生在交流、反思、回忆、观察中完成自我探索。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沉浸下来充分完成自我探索,改进策略是在学生填写《自我探索卡》时播放舒缓的音乐,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活动过程比较简约,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互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