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4.1-4.2植物与土壤 培优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4.1-4.2植物与土壤 培优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4.1-4.2植物与土壤 培优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安徽黄山因其奇松怪石而闻名于世。如图所示为黄山飞来石,该岩石中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则飞来石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有白色残留物,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
3.小金在秋游途中,找到一块疏松多孔的岩石(如图所示),依据该岩石呈现特点,对该岩石类型及形成原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所形成
B.变质岩,山地表碎屑物压实、固化而形成
C.变质岩,由已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D.沉积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
4.在不同因素的影响或作用下(如高湿、外力等),地球上形成了不同的岩石。下列有关图中序号代表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岩浆岩,可以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B.①是沉积岩,代表岩石是石灰岩,常有片状结构
C.②是岩浆岩,常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气孔或柱状结构
D.②是沉积岩,常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和化石
5.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根据岩石的相互关系,图中A、B、C、D、E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从新到老)为(  )
A.A﹣B﹣C﹣D﹣E B.C﹣B﹣D﹣E﹣A C.C﹣D﹣E﹣A﹣B D.D﹣E﹣A﹣B﹣C
6.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此实验可验证土壤具有的成分是(  )
A.空气 B.水分 C.无机盐 D.有机物
7.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8.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小明利用校园花坛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个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当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读出注入水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大致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为检验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可以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可以观察到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9.下列土壤模型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模型是(  )
A. B. C. D.
10.海水稻是可供产业化推广的、盐度不低于1%盐度海水灌溉条件下、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200﹣300公斤/亩的水稻品种。下列有关海水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海水稻是水生植物,体内无导管和筛管
B.海水稻的面世,可以应对我国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C.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的总称,海水稻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D.海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总是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通过观察实验室提供的岩石标本,小科根据岩石的结构制作了检索表(如表所示)。
1a有化石…………………………………………21b没有化石………………………………………32a没有矿物晶体颗粒………………………石灰岩2b有微小砂粒…………………………………砂岩3a有气孔结构………………………………玄武岩3b…………………………………………44a片状结构…………………………………大理岩4b块状结构…………………………………花岗岩
(1)将3b补充完整:   。
(2)根据检索表,石灰岩和砂岩具有的共同结构特点是    。
(3)小科在家中找到了两块搓脚石,如图所示,经观察发现这两块石头均没有化石,再查检索表可知搓脚石为    (填名称)。
12.如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填序号)    。
13.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之旅。
(1)嫦娥五号探测器加速升空时,升力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重力。
(2)返回器携带约1.7千克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携带回的月壤样品中会含有    。
A.水 B.空气 C.微生物 D.岩石碎屑
14.实验设计的严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都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时,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g,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g。
(1)该实验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g的结论,土壤中的有机物实际质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8g,原因是    。
(2)生活中的陶瓷是用土壤高温烧制而成的,高温烧过的土壤中    (选填“有”或“没有”)有机物。
15.温州许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俗称“红土”。小明用两种方法对红土的性状进行研究。
(1)方法一:取一定量红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据现象小明认为红土保水性能较好,但通气性能较差,则小明看到的现象是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2)方法二:如图乙,取边长均为a的立方体铁块和红土块,分别放入相同的烧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没铁块和红土块,若C烧杯用水体积为V1,D烧杯用水体积为V2,则红土中空气体积分数可表示为    。(用相关字母表示)
16.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
请回答:
(1)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填字母)。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2)根据    的实验现象,可以验证砂粒的透水性比黏粒强。
三.解答题(共4小题)
17.某研究小组在常温下设计如图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可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的加热操作的作用是    ;
(3)预测两天后的实验现象是    。
18.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砂砾、黏砾和粉砾等土壤矿物质颗粒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们把纱布包在漏斗的底端,再用橡皮带扎紧.在三个漏斗中分别放入砂砾、黏砾和粉砾,在每个漏斗的上部留有相同的空间.把三个漏斗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上,分别往三个漏斗中缓慢倒入等量的足够的水,当漏斗底部开始有水渗出时按下秒表计时.
(1)该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的问题是    .
(2)本实验因该收集的证据是    .
(3)三个装置中呈现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请作出解释.    .
19.水土流失是影响全球环境的大问题。为了研究水土流失与地面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了模拟实验。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粗砂粒。……
(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
(2)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采用的垄作法(如图)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的耕作方式。气候寒冷、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地区较普遍采用。
资料1: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垄台与垄沟的位差大,一般降水少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沟里,降水多的地方,将农作物种在垄上,如图所示。
资料2: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吸热散热快。
资料3:垄台土层厚,土壤疏松,空隙较大。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
长期实践发现,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在垄台上耕作比平地耕作产量更高,请你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4.1-4.2植物与土壤 培优卷 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解:主要由石英或长石等矿物组成。花岗岩的语源是意思是谷粒或颗粒。因为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由“岩石中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可知,飞来石属于花岗岩。
故选:A。
2.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取少量土壤浸出液,过滤,将收集的滤液蒸干,观察到蒸发皿内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无机物(无机盐),说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故选:C。
3.解:根据图片,图示岩石具有气孔结构,是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解:读图判读,②是由岩浆形成,所以②为岩浆岩;剩下①为沉积岩,AD错误。
据所学可知,沉积岩特征层理构造显著和含有化石,无片状结构,B错误。
岩浆岩常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气孔或柱状结构,C正确。
故选:C。
5.解:B为被侵入者,A为侵入者,故B老;A为侵入岩,而后形成E变质岩,故A老E新;D为侵入者,A为被侵入者,故AE老D新。C为最后覆盖者,故C最新。故排列为C﹣D﹣E﹣A﹣B。
故选:C。
6.解:此实验可验证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往烧杯中倒入水,水分进入土壤缝隙,土壤中的空气被挤出来,形成气泡。
故选:A。
7.解:有机物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同时也会产生焦味和质量减小的现象。因此,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
故选:D。
8.解:A、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不能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果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会有少量的水留在烧杯壁上,会使读出的数据不准。A错误。
B、对试管内的土壤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B正确。
C、无机盐是不能燃烧的。C错误。
D、土壤颜色发生变化并发现土壤质量减少也有可能是水分蒸发引起的。D错误。
故选:B。
9.解:A、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BC、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D、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 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 1%~5%,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率。故D模型最适合植物生长。
故选:D。
10.解:A、海水稻是水生被子植物,体内既有导管又有筛管,错误。
B、海水稻的面世,可以应对我国土壤盐碱化的问题,正确。
C、海水稻是单子叶植物,根系属于须根系,错误。
D、海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利于水分的吸收,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解:(1)根据表格呢可知,1a和1b是有没有化石,2ah和2b是晶体颗粒大小,3a是有气孔结构,则3b应该是没有气孔结构。
(2)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石灰岩和砂岩都属于沉积岩,沉积岩具有的共同结构特点是常含有化石和层理构造。
(3)小科在家中找到了两块搓脚石,如图所示,经观察发现这两块石头均没有化石,说明不是沉积岩;4a和4b的大理岩和花岗岩属于变质岩,所以再查检索表可知搓脚石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即玄武岩。
故答案为:
(1)没有气孔结构
(2)有化石
(3)玄武岩
12.解:图A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多,可见保肥性能最强。图B壤土有机质含量高,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所以最适宜耕种的是B。
故答案为:A;B。
13.(1)嫦娥五号探测器原来静止,点火后受到力的作用加升空,由静止变为运动加速升空时。升力大于重力;
(2)由于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大气,因此就没有微生物生存、只有岩石碎屑,故D可选;
故答案为:
(1)大于;
(2)D。
14.解:(1)土壤中含有水分,加热水分会蒸发,所以加热后减少4.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因此土壤中的有机物实际质量小于4.8g。
(2)土壤经高温煅烧时,土壤中的有机质会充分燃烧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含有机物。
故答案为:
(1)小于;加热后减少4.8克为水和有机物的综合。
(2)没有。
15.解:(1)A易成团,有粘性,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通气性差;B不成团,松手容易散落,说明颗粒较大,通气性好。根据现象小明认为红土保水性能较好,但通气性能较差,则小明看到的现象是图甲中的A。
(2)根据土填中空气的体积分数=×100%,V2是往红土中所加水体积、V1是往铁块中所加水体积,则土壤中空气体积为V2﹣V1,红土的体积为a3,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是×100%。
故答案为:(1)A;
(2)×100%。
16.解:(1)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黏粒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差,因此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c装置的渗出水量要少。故选C。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因此bc装置的土壤数量相等,可以比较砂粒和黏粒谁的透水性强。
故答案为:
(1)C
(2)bc
三.解答题(共4小题)
17.解:(1)由甲乙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现象,来验证土壤中是否存在微生物。
(2)强热处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都被杀死了,与乙组形成对照。
(3)甲组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甲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而乙组土壤中存在微生物,其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组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故答案为:
(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
(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
(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8.(1)利用砂砾、黏砾和粉砾等土壤矿物质颗粒按图进行实验,也就是说本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矿物颗粒的不同,因此目的是探究土壤不同颗粒对渗水的影响,即砂粒、黏砾和粉砾的渗水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由题给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渗水量的多少来说明土壤颗粒的渗水能力,因此收集的证据是记录相同时间内烧杯中水量的多少;
(3)土壤颗粒粗细不同,颗粒间隙不同,若三种土壤颗粒在相同时间内渗水量不同,则说明土壤颗粒粗细不同,一般来讲,土壤颗粒间隙越大,渗水越快。
故答案是:
(1)砂粒、黏砾和粉砾的渗水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记录相同时间内烧杯中水量的多少;
(3)土壤颗粒粗细不同,颗粒间隙不同,间隙越大,渗水越快。
19.(1)根据装置图结合仪器的结构知,仪器a是起到固定作用的铁制仪器,名称是铁架台。
(2)本实验的目的为了研究水土流失与地面倾角的关系,实验步骤:①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粗砂粒,接下来操作为:②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度最大;③记录粗砂粒全部被冲入水槽所用的时间。
故答案是:
(1)铁架台;
(2)②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度最大; ③记录粗砂粒全部被冲入水槽所用的时间;(“测出粗砂粒全部被冲入水槽时,水槽中的水量”等其他合理的观测方法均可。)
20.解: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长期实践发现,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在垄台上耕作比平地耕作产量更高,原因是: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强烈,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能最大大限度的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垄台土层厚,土壤疏松,空隙较大。能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
故答案为: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面积增加约20%~30%,使土壤受光面积增大,光合作用强烈,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垄向一般取南北走向。能最大大限度的利用光照,提高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马铃薯产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