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运动的规律性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唯物论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唯物论原理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温故知新
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思维也是物质的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易错易混辨析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2 运动的规律性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1.运动的含义
【提示】① “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和事物性质的变化。
②哲学上的运动不等同于具体的运动。哲学上的运动概括了一切运动的共性,而这一共性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一、规律是客观的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反对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错误倾向: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原理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
——不是现象的(苹果落地)
——不是偶然的(守株待兔)
——不是多变的(股票价格)
3、 规律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注意:
①规律≠规律性现象
②规律≠规则,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③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红灯停,绿灯行
3.新陈代谢
4.水往低处流
5.苹果落地
6.万有引力规律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9.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缀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无法被人改造、改变。
②规律是的普遍的: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
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
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不是无能为力呢?
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原 理
方法论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唯物论原理4: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关键词]目的、蓝图、规划、意图、宗旨等。
②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意识对物质的反映≠“照镜子”
③能动创造性:A.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和本质)
B.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过去和将来)
【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注意: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即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桥梁。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一分为二的: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原 理
唯物论原理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3)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方法论: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论原理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归纳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方法论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唯物论原理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求——探索认识;。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2、原因(为什么)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3、具体要求(怎样做)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个尊重)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2、原因(为什么)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受客观规律制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依据、要求
规律是客观的
运动的含义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含义与普遍性、客观性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