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7张PPT)石钟山记苏轼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写作表达技巧。3.鼓励质疑,学习反对臆断,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苏轼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那文章中究竟写了什么呢?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石钟山记》。导入1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导入2走近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美食:东坡肉六边形战士——历史上的全才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散文:《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天 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绘画:开创“湖州画派”,善画墨竹美食: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水利:杭州“苏堤”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医药:编《苏学士方》,建安乐坊服饰:发明东坡帽(又称“东坡笠”)一贬再贬的人生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宋·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罅(xià) 窾(kuǎn) 镗(tāng)鞳(tà) 射(yì)字词正音文体简介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记》。文题解读①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②记,游记,一种文体。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 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知识补充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课文研读资料链接资料链接第一段几个人发表了看法 三个人:郦道元、李渤、苏轼。一个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一个是唐代洛阳文人,一个是北宋大文豪。不同时代的他们,将目光共同汇聚焦到一起,对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提出了不同观点。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问题探讨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人物 得名由来 态度 质疑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水石相搏”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扣石发声”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问题探讨2.二说均疑,“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可以互换吗?郦说:人常疑之——人疑我未必疑李说:余尤疑之——我尤对此生疑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2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彰显不囿定论的质疑精神,谨慎表态的求实精神。苏轼对这两个人的态度都是保持怀疑,对谁的怀疑更加严重 郦道元:“人常疑之”,“人”和“常”从范围和频率上体现了对他观点质疑的普遍性;李渤:“自以为”这三个字体现了苏轼对李渤观点的质疑态度更加强烈,李渤在水边拾起两块石头,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就得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样的结论过于主观片面,有些随意,这便是苏轼说的臆断其有无”在第2段中,作者是带着对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质疑而来的,他当然希望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解决这一疑惑,请同学们速读第2段找出能体现苏轼行为状态或情绪的词句。思考:试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8A2B57A1C6B8F2C85CB0EAED40C4F82894BC2D39F64AE6627D776777574710C96A2982A5D0BB6553398D7E5F4D6303B11156A917EB4EF75F035612C03AD96E20内容: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作用:点明游览的地方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做了铺垫。“余固笑而不信也”苏轼不信的内容是什么 “寺僧使小童是他在白天考察石钟山的经历: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这一句如何能体现苏轼的不信 “乱石”“一二”反映了这一行为的随意主观性;而“硿硿”是一个拟声词,是击打时发出的声音,寺僧让小童展示给苏轼看的行为和第1段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的行为,非常相似,因为苏轼对李渤的观点心存质疑,所以面对这一相似情景,自然会笑而不信了。“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余方心动欲还”为何苏轼要在晚上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之下去探寻夜晚的石钟山给你怎样的感觉 作者是如何描写出这种感觉的 原文: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综合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来状形、摹声、绘态。这种清晰的多层次描写从无声到鸟声,鹤声以至水声,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力量。为何一定要在晚上去考察阴森恐怖的石钟山 资料链接“徐而察之”“舟回至两山间”可否找到答案,为何一定要在晚上去考察阴森恐怖的石钟山 而苏轼是“徐而本来是阴森恐怖的环境,“舟人大恐”,察之”,“徐”字是“慢慢”“从容”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境中还能做到如此细致耐心的探求。从后文“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中可似推断,他也询问了当地的人们,或许认为夜探石钟山更能够有效和真切的发现得名的原因“山下皆石穴罅”而夜晚湖水退潮后,或许才能够发现,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能看清水石之间的现象。也或许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够听到有“坎镗与向之噌咗者相应,如乐作焉。”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第一层:点名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第二层:访问寺僧,“扣石发声”,“笑而不信”。第三层:月夜考察游历石钟山的经过。游历—解疑概括第二段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水石相搏说 声源 声音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呔如钟鼓不绝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竅坎镗鞯之声1.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2.作者对石钟山月夜绝壁之景有着精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①描绘了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色,十分逼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引人入胜。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亲身寻访的不易,暗含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③正是这样寂静幽深的环境,为下文写听到石钟山的声音做了铺垫。也为后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比喻、拟人绘形直接绘声类比拟声3.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有什么不同?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讥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4.第2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第三段事不目①见耳②闻,而臆yì断③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④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⑤终⑥不肯以小舟夜泊⑦绝壁之下,故莫⑧能知;而渔工⑨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⑩。此世所以 不传也。目①:名作状,亲眼。耳②:名作状,亲耳。臆断③:凭主观推测而断定。殆④:大概。士大夫⑤:有官职的人。终⑥:终究。泊⑦:停船。莫⑧:没有谁。渔工⑨:渔人和船工。言⑩:用文字表述、记载。所以 :……的原因。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①乃②以③斧斤④考⑤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⑥。余是以⑦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陋者①:浅陋的人。乃②:副词。却,竟然。以③:介词,用。斧斤④:斧头。考⑤:敲击。其实⑥:其,那,指示代词。实,指事情的真相。是以⑦:因此。第三笑:“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是作者实地考察后发出来的,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而对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则给予尖锐的讥笑与嘲讽,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观点,“而笑李渤之陋也”。这样,此笑不但照应了第一次笑,又说明了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可主观臆断而要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心观点。这笑便是思考者得出事理后的痛快的笑,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不主观、不武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主旨。想要认识事物的真伪,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游感—结论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所以不传郦道元: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知而不能言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叹惜笑概括第三段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以后,悟出了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苏轼找到了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你对苏轼的这种做法怎么看待?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难能可贵的。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善于思考总结课文结构游因——质疑游历——解疑游感——结论:郦说李说——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2.访问寺僧3.亲访之见闻4.访之所得大石侧立栖鹘惊飞鹳鹤怪叫水声轰鸣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议论为主提出问题叙议结合解决问题集中议论抒发感想石钟山记1. 语言精练,描述生动,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2. 结构独特,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全文以“质疑——解疑——说疑”为线索展开,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达到情与景,事与理的浑然融合。艺术特色课堂总结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古今异义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类活用自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焉崆崆焉(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是” 即“到那里”)一词多义理解性默写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3.《石钟山记》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石钟山靠近深潭,__________,__________,才发出洪钟一样的声音。4.《石钟山记》中,苏轼对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理由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是石头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就是:________________!6.《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8.《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之人不余欺也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