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导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1.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素养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客观辩证地看待明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
2.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重难点】
重点: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难点:多角度认识明朝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单元时空定位】
【单元知识框架】
【自主学习】
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
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
子目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重点)
1.(教材P80)问题探究:该不该废丞相?请说明理由。
子目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重点)
2.(教材P78)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子目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3.明代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边疆地区?
(教材P80)学思之窗:《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肯定《大明会典》对维护统治的作用,但认为需要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修订使用。
【当堂总结与读背】
【当堂检测】读题认真,圈画关键词,答案写在题号旁!!错题批注!!!
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工作压力倍增,曾作诗感叹:“百僚未起联先起,百僚已朕未睡”。为改变这一状况,明成祖在位时设立了
A.东厂 B.军机处 C.内阁 D.锦衣卫
3. 明朝在长城沿线的军镇辽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展开贸易。同时,明朝还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由此可知
A.明朝为了获取优良战马开放马市 B.明朝民族交融的方式以战争为主
C.经济互补是民族交流的重要原因 D.游牧民族在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4.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
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5.酥油茶原是藏族特色饮品,到了元代,蒙古人也广泛接受它,研制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酥油茶,明代汉族地区人民也颇为接受,记录百姓居家必用的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专门记载了酥油茶的制作方法。这表明当时
A.西藏开始纳入国家政治版图 B.北方茶文化影响力日益超过南方
C.跨区域间长途贸易日益普遍 D.少数民族习俗丰富汉族饮食生活
6.“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7.被推定为洪武二十二年绘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大明混一图》,北起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岛,东至日本,西至欧洲与非洲。比欧洲人之地理大发现,先绘出了南非的“三角形”,早约百年,也反映了14世纪末中国人更为开阔的世界视野。材料反映出
A.明朝“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 B.中国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古代中国航海地理知识先进 D.明朝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8.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
9.(2022·全国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分)
【历史概念】选历史的同学认真看!
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住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拓展学习】选历史的同学认真看!
一、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
1、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 权力来自制度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三、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调整与宰相制度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
项目 中央行政制度 宰相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设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事务 宰相制度形成
汉朝 初期沿袭秦制;汉武帝设“中朝”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相权开始受到削弱
隋唐 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权被一分为三,遭到削弱
宋朝 设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 相权被分割,宰相地位大大下降
明朝 罢中书,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决国政 宰相制度被废除
四、总结: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使用战争和招降两种政策,成功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2、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成功地收降了西北、西南、中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各部,逐步统一了该地区。
3、“朝贡和赏赐”政策吸引了少数民族各部,密切了中央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政治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4、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军事卫所和实行屯田制度,即巩固了边疆也开发了边疆民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开设马市和茶市,部分地满足了我国各民族人民要求互市的强烈愿望,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关系。
6、兴办教育的政策,不仅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培养和笼络了一批少数民族的有才之士人。
7、明朝的宗教政策适应了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普遍信教的现实,有效地防止了因宗教信仰而引起的民族问题。
五、总结:明朝对外政策变化。
古代对外贸易主要分为两种: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与民间商人主导的市舶贸易。
1、朝贡贸易:特点是“厚住薄来,倍偿其价”,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中国统治者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八方来贡 ,万国来朝”,所以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中国历史上习惯将少数民族与外国等同,所以朝贡贸易既包括中原帝国与少数民族,也包括中原帝国与外国。朝贡贸易影响下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它的存在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19世纪末期,范围主要包括东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4%BA%9A / 55363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9D%E8%B4%A1%E4%BD%93%E7%B3%BB / _blank )、东北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5%8C%97%E4%BA%9A / 115485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9D%E8%B4%A1%E4%BD%93%E7%B3%BB / _blank )、东南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9C%E5%8D%97%E4%BA%9A / 39026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9D%E8%B4%A1%E4%BD%93%E7%B3%BB / _blank )和中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8%AD%E4%BA%9A / 55344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9D%E8%B4%A1%E4%BD%93%E7%B3%BB / _blank )地区的。
2、市舶贸易的特点是等价交换,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主要负责监管和收税。
3、郑和下西洋,属于典型的朝贡贸易,它是以巨大的经济牺牲为代价的,给明政府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未能一直延续。
4、“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注意“海禁”禁止的是民间交往,而不是官方朝贡,所以明清两代只在明前期、嘉靖倭乱时期和清初近乎全面海禁,时间跨度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
5、“隆庆开关”,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获准。原因是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禁止对日贸易。
六、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同 目的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