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你知道“天下第一行书”吗?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字逸少,出身贵族,少有美誉,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オ学过人,乐游山水,爱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穿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是高手,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作者简介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时代背景兰亭集会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fú]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记叙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集:集结成集。序:一种文体。解说题目内容“序”也叫“叙”或“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书中位置 :序(卷首)、跋(卷末)书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是古人聚会时咏诗作赋,然后请一人为这些诗文结集作序,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作者:自序、他序(评价的内容)有关“序跋”永和九年,岁在癸(ɡ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ɡ)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一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高高的景物互相衬托酒杯旁边这里有高而险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这些景物)互相衬托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只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作为盛况深远高雅的情思流觞曲水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第二段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开畅、舒展穷尽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抬头观赏到广阔的宇宙,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自然界的万物实在温暖舒畅用来……第三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互相交往比喻时间短暂放纵、不受拘束人的躯体人与人互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心怀有的人晤谈、对谈。悟,同“晤” 面对第三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同“取”形作名,老年变化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待到他(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一时感到自得连接第三段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以前喜欢的东西归结形作名;大事以前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触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自然,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尚且旧自然因为触发感慨长况且代词,这些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生之无常、死之无奈的痛惜之感。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发生感慨把...看作一样像本来面对叹息哀伤明白把...看成一样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一一记叙即使不同...的原因读者这篇文章状语后置句(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者(的姓名),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不同、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读者,也将由这些诗文产生(一样的)感慨吧。赏兰亭,探情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乐痛悲情感变化当日,你有幸参加这场宴会,请你诵读本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赏兰亭,与其乐情境任务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与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事也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假如你也在兰亭集会的现场,请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用原文填写活动记录。思考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信可乐也”的原因:原因 文本前来聚会的人多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聚会时天气清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良辰赏心美景乐事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第三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岂不痛哉!死生亦大矣。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第三段中,作者在人生俯仰之间为什么感到“岂不痛哉”?“痛”之因?“痛”之因?俯仰一世,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之痛往事不再之痛生死难测之痛岂不痛哉!痛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26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四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词?悲!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今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悲!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之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珍惜光阴,激扬生命”才是王羲之的真意!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王羲之在这篇序里,显然对这种风气进行了委婉的批评,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生老病死是自然造化使然,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是从积极向上的态度出发,否定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思想。在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下,这样的声音,确实具有警世作用。从这一点讲,将此文看作批评魏晋名士虚无思想的作品,亦未尝不可。生死既然不能改变,那么就不要让生命轻易消逝,在深沉的感慨中流露出的是对“生”的眷恋执着与追求。王羲之对于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有何态度?情感变化乐1-2段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痛3段写人生感慨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悲4段交代作序目的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 千古不变小结: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课堂小结鉴赏艺术特色(1)立意高远,蘊藉深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3)手法多样,逸趣无穷。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意趣无穷。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归纳文章主旨对接高考陆(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时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3)《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描绘宾客尽是文人雅士、贤德之人,《兰亭集序》中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修禊事也信可乐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与此句意义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8)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归结于消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