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的心被割伤了 ——接纳承诺疗法应用于初中班会自伤辅导的案例【摘要】来访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对于事件认知较为负性,面对负性事件,易采用不适当方式自我缓解,且还存在与亲人关系较为疏远,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等问题。本案例主要采用接纳承诺疗法对其进行干预,共进行五次,帮助该生对自己的负性情绪进行认知重构,指导她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自身及他人,由此增强了来访学生的行动力,使其逐渐回归正常的学习状态。【关键词】接纳承诺疗法,正念技术,初中个案辅导1.案例呈现小牟(化名),女,13岁,初一女生,家中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她排行老大。在小学期间,她被父母送入全封闭私立民办学校,自小与父母接触不多,直至小学五年级才被带至父母身边抚养,因此其和父母、兄弟姐妹关系较为疏远,一直感到难以融入家庭。其家庭分工目前是父亲独立在外做生意,母亲全职在家照看孩子。面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她自述六年级时,不小心用刀片划伤了自己,感觉有点疼,但能够接受。后来,她有烦心事就会采用这个方法解压。近来,来自学业、家庭及其他各方面压力的积聚,导致她与母亲的关系日益僵化,所以小牟又用了以往的自伤方式来应对。据她自述:每次割伤自己,她感觉心里会舒服些。目前她已经习惯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的胳膊上增添几道伤口,而且越割越深。小牟是经由班主任转介来到心理辅导室,由笔者对其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2. 心理评估和辅导方法根据许又新的判定标准,笔者对小牟进行初步筛查,其自知力完整,未出现任何神经症的相关症状,语言表述较为清晰,自我认知和自我觉察能力尚完备,因此笔者在辅导过程中采取了接纳承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 ACT)是由美国内华达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海耶斯及其同事于20世纪末创立的。ACT注重提高来访者的心理灵活性,以自己的情绪感受作为关注对象,能够理性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步建立自我认知、情绪、行为的恰当联结。在自我认知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渐渐改善自己的行动方式,并能为自己的目标达成不懈努力。接纳承诺疗法由六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核心过程构成,不能将某一过程单独隔离开来,具体内容为: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以己为景、明确价值、承诺行动。在辅导过程中,笔者根据小牟的具体情况及其变化,主运用了正念和认知解离的方法对小牟进行辅导工作。3. 案例分析基于初次辅导的会谈,笔者初步对小牟的成长史及人际支持力量有了一定了解,发现小牟的情况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价值感低小牟自小在河南老家上学,五年级时被带到父母身边抚养。来到浙江,浙江与河南教学内容的不一致,导致其难以适应,成绩一落千丈。她自感自己的学业压力较大,可是父母并不能理解她的学业压力,只是一味指责,将其与比自己小一岁的妹妹进行比较,有时甚至还会说,学习成绩如果还是没有进步,就将其送回老家就读。开学初的测试中,小牟成绩不理想,这使其陷入深深的自责、自卑之中,她认为自己很笨,自述想离开家人回老家就读。2.缺乏安全感由于自小与家人分开居住,小牟一直不能很好地融入家庭环境中,她自感与家人无法亲近,和他们缺乏交流,母亲对自己说话的语言及方式让她感到很受伤,有很多次她感觉自己在家是一个多余的存在,她自述在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4. 辅导过程一、接纳承诺疗法1.“创造性无望”技术创造性无望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从长远来分析自己采取的方法是否有用。本案例中,小牟面对负性事件,主要采用自伤、吸烟、喝酒的方式进行应对。虽然这些方法,能够让小牟的情绪暂时得到舒缓,但是这种舒缓的解脱持续时间非常短,并不能解决问题,是一种逃避,反而会将问题严重加剧。所以,笔者采用“创造性无望”技术,让她正视自己的问题,部分对话如下:笔者:你现在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臂,这有什么好处吗?小牟:心里会舒服些。笔者:你可以一直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臂吗?小牟:(沉默,若有所思)应该不能。笔者:用刀片割伤自己,有不好的后果吗?小牟:会流血,也会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疤,很难看;如果割伤自己,处理不好伤口,还可能会感染。笔者:嗯。这是生理方面的伤害。除此之外,割伤自己能解决问题吗?小牟:(沉默良久)问题还在那里,并没有真正解决。笔者: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当遇到负性情绪或压力情境就去割手臂,能行得通吗?小牟:行不通。通过“创造性无望”,小牟意识到当负性情绪或压力来临时,用刀片割伤手臂,只是一种逃避行为,实质是麻醉自己,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在小牟自己认识到后,笔者对其进行鼓励,强化肯定她的成长。2.接纳小牟的自残行为与其自我价值感低和缺乏安全感有关。而这两方面的作用会愈发加剧其与母亲关系的僵化,笔者主采用“质询”“联想”“自我开放”等技术,帮助她正视自身及其与母亲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就如母亲总用“矫情”一词形容她,她自感委屈,因为她认为这个词不符合她(她自认为“矫情”是有公主病但无公主命的一类人),因此笔者在对其随后的辅导中让其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她用了“坏人”这个词,笔者运用质询技术引导她对“坏人”进行澄清,她认为“坏人”是干坏事,伤害他人的人。根据她的回复,笔者引导她再次思考她自己是不是“坏人”,她思考后,摇头否认了。笔者再次从“矫情”一词出发,引导其发现母亲可能也对于某个词汇的理解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小牟在辅导过程中一直自述母亲不爱自己,自己想买的东西,母亲总不愿意,针对她的这种看法,笔者引导她:“妈妈从来不会对你好,一直不关心你,是吗?”她沉思后摇头。笔者随即采用联想技术,引导她联想母亲对她爱的表现。她自述周一妈妈买了红薯回来,她想吃,可妹妹却说不用煮,可妈妈还是去煮了。她自己在回忆中认识到了妈妈并非不关心她,只是不会用语言表达,她自己也认识到了妈妈的不容易,爸爸常年在外打拼,家中只有妈妈一个人打理,需要照顾家中姐弟五个人。笔者运用自我开放技术告诉小牟,她所遭遇的情形包括自我价值感极低、缺乏安全感等,笔者也曾遭遇过。笔者还告诉小牟,大多数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并不是所谓的“非黑即白”,而是处于中间的灰色状态。换言之,大多数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并没有达到自我满意的状态。以此启发小牟思考,与其割伤自己,拼命抵抗负性情绪或压力,不如与它们和平共处,带着它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3.正念练习技术运用 ACT 疗法时,为了帮助小牟更好地关注当下和以己为景,达到“观察的自我”。笔者在后面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辅导中增加了正念练习。正念练习能够帮助来访者以灵活、开放、好奇的心态去关注当下。正念是一种觉察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过程。指导语:现在请你把身体坐直,背靠沙发,双肩自然下垂,以最舒服的姿势坐好,放松你的 身体。闭上双眼,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此刻,什么都不想,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吸气,慢慢地感受空气进入鼻腔、吸入胸腔、进入腹部的感觉。感受腹部慢慢地隆起;慢慢地呼气,感受空气经由鼻子呼出去、腹部慢慢瘪下去的感觉…… 当走神儿的时候,你或许会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体验到一些负面的情绪或生活中的压力,但这都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这样。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明天还没到来。此刻,请你尽可能地把注意力放回到呼吸上。请和呼吸保持连接,将觉察范围慢慢扩展到你的整个身体。请慢慢地把耳朵打开,倾听它们, 感受它们。睁开眼睛,看看四周,带着这种觉察感受你所看、所说、所听、所思的事情。辅导结束后,笔者给小牟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她每天临睡前进行十分钟的正念练习,并按照要求做好记录。4.价值澄清和承诺行动经过前面的心理辅导,小牟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没有再出现之前的自残行为,其笑容渐多了,也在辅导中分享了母亲给她新买了一个自己一直想要的水杯。ACT 的目标终旨是指向正念的、与价值一致的生活。在运用 ACT 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症状的缓解不过是一种眼前的短暂目标,让来访者过上有价值、有目标的生活才是ACT的主要目标。在第五次辅导中,笔者给小牟看了日本励志电影《垫底辣妹》的介绍片段之后,认真和小牟讨论了什么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澄清了能够给她的生活带来意义感和目标感的事物,以及如何将这个价值作为行为持续的向导。小牟:我想考元济高中,以后还要考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笔者:嗯。你的理想很实际,那你觉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小牟: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笔者:那如果考试成绩出现不理想,还会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臂吗?小牟:(微笑)不会,谁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可以带着这种不好的心情努力将事情做好。笔者还和小牟探讨了一些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例如倾诉、运动和呐喊、听音乐等。小牟还向笔者请教了一些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目标制定的相关建议,表示今后会努力学习,好好生活。笔者给小牟布置了一份目标制定的家庭作业,让她可以将辅导的内容加以内化吸收。二、家校共育在应用接纳承诺疗法干预小牟的同时,笔者联合班主任也尝试“约谈”她的父母,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牟的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安全感,和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有关。笔者先单方面的与父母进行沟通,反映了小牟目前的状况,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小牟在家的具体情况。之后,再安排父母双方进行直接交流,以情境再现的方式,启发他们互相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对方。4. 辅导效果与反思经过五次的心理辅导,小牟的情绪状态已经平稳,笑容再次浮现在脸上,逐渐恢复了青春期少年应有的活力。班主任反馈,小牟近期学习相较于之前积极,与同学相处和睦,还安排她尝试班级纪律的管理工作,目前工作表现很好。班主任还分享了一个可喜的消息——经历了这件事情后,小牟父母比以往对小牟的关注度高了,经常会在钉钉上咨询孩子的在校情况,家校共育得到了加强。ACT 疗法是以价值目标为导向指引行为的辅导,在正念的基础上,使来访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正在做的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自己领悟后开始接纳那些无法控制的东西,然后自主采取能让自己提升的行动。所以该疗法更偏向适合对认知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群体的辅导,而且对于辅导老师角色的定位要求也较高,辅导老师要更加注重来访者个体自身的力量,并注重自己在辅导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