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孟子三章》联读一、导入新课孟子的“人性本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你们认为人性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因为……老师:好的,谢谢你的观点。还有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吗?(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老师:那么,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关于善良行为的故事。有一次,有个人遇到了一个陷入困境的陌生人,他选择了帮助那个人。你们觉得这个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学生:或许是因为他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别人吧。老师:非常好的分析。其实,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这意味着他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吗?学生:可能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有做好事的倾向吧。老师:很好,你们对孟子的思想有很深的理解。现在,请你们写下一个人性善良的例子,并和你的同桌分享。学生回答1:一个人看到有一个老奶奶摔倒在地上,他立刻上前扶起老奶奶,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学生回答2:有一个学生发现同学们的笔盒掉在地上,里面的文具散落一地,他主动停下来帮忙捡拾并归还给同学。老师点评:非常好,这两个例子都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第一个例子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表现出了同情心和责任感;而第二个例子则展现了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的品质,以及对集体生活的责任心。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说明人性本善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同时,希望大家能够向这些善良的榜样学习,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二、学雄辩之术老师:好的,现在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了。让我们先听勤学组的意见。你们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三篇文章的中心观点分别是什么?接着,你们认为孟子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勤学组代表:对不起,老师,我之前忽略了其他两篇文章。我们小组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道德与正义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品德,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孟子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排比结构,强调了道德与正义的重要性。而《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观点是警示人们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而应该保持节制和廉洁的品德。孟子通过列举富贵不能淫的例子,如堂堂正正的君子和正直廉洁的官员,来论证富贵与节制的关系。最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是指出忧患能够激励人们奋斗进取,而安乐则容易使人麻痹和堕落。孟子通过对比忧患与安乐的效果,来论证忧患的重要性。老师:谢谢勤学组的分享。现在让我们听鸿鹄组的看法。鸿鹄组代表:我们小组也认同勤学组的观点,我们进一步讨论了孟子如何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老师:很好,鸿鹄组的分析很到位。现在,请青云组的代表分享你们的看法。青云组代表:我们小组也认同前面几组的观点,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孟子如何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老师:非常好,青云组的分析很深刻。现在,请爱国组的代表分享你们的看法。爱国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是在告诫人们要坚持道德原则,不要走上邪路。孟子通过对比得道和失道的结果,向人们阐述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而《富贵不能淫》的中心观点是警示人们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而应该保持节制和廉洁的品德。孟子通过列举富贵不能淫的例子,如堂堂正正的君子和正直廉洁的官员,来论证富贵与节制的关系。最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是指出忧患能够激励人们奋斗进取,而安乐则容易使人麻痹和堕落。孟子通过对比忧患与安乐的效果,来论证忧患的重要性。老师:非常棒,爱国组的分析非常清晰。现在,请敬业组的代表分享你们的看法。敬业组代表:我们小组也认同前面几组的观点,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孟子如何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老师:很好,敬业组的分析很到位。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家的讨论,你们都提出了非常好的观点,对孟子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孟子通过对比的论证方法,生动地阐述了道德与正义的重要性,启发了人们的思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努力,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有趣的学习活动。我们知道,孟子一生致力于游说君王,推行仁政,他擅长辩论,尤其是《孟子三章》更是典范之作。现在,我们将通过小视频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和他的雄辩艺术。然后,我们将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敬业组,爱国组,勤学组和鸿鹄族。每个小组将品读《孟子三章》,并完成下表。接着,我们将思考孟子是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让我们开始吧!(播放小视频)老师:现在,让我们开始品读《孟子三章》,每个小组负责一章。敬业组,请你们阅读第一章,爱国组阅读第二章,勤学组阅读第三章,鸿鹄族则负责总结。阅读时,请务必仔细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孟子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学生开始阅读并讨论)老师:各位同学,时间快到了,请各小组总结你们的观点填写到表格中。让我们先听敬业组的总结。敬业组代表:我们认为,孟子在第一章中通过论述君王如何得到人民的支持来推行仁政,强调了君王应该以民为重的思想。他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论证更加生动有力。老师:非常好,敬业组的总结很到位。接下来,请爱国组的代表分享你们的总结。爱国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二章中孟子通过对君主进行道德劝诫,警示他们不要被权力腐蚀,强调了君主应该以仁义为先的观念。他运用了质问和举例的方法,使得论证更加生动有力。老师:很好,爱国组的总结很清晰。接着,让我们听勤学组的总结。勤学组代表:我们认为,第三章中孟子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民生,关心人民的疾苦。他通过举例和对比来说明仁政的重要性,使得论证更加生动有力。老师:非常好,勤学组的总结也很精彩。最后,让我们听鸿鹄族的总结。鸿鹄族代表:通过品读《孟子三章》,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运用了丰富的雄辩艺术,通过对比、排比、质问、举例等修辞手法,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他的论证方式生动有力,引人深思,体现了他的辩才和智慧。老师:非常出色,鸿鹄族的总结恰如其分。各位同学,你们的总结都很出色,对孟子的论述有了深入的理解。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努力,探索更多孟子的思想精华。三、悟浩然正气:老师:同学们,请看这些排比金句,它们是孟子文章中的精彩之处。现在,我将展示这些金句,然后我们来一起品读并解析它们。第一个金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请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这句话使用了类比的排比句式,它通过类比不同的概念,强调了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武力来维护天下。老师:非常好,下一个金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请问,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它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这句话采用了反复的排比句式,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突出了统治者应该居正立信,以大道为准的观念。老师:很好,接下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请问,这句话有何特点?它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学生:这句话采用了义正词严的排比句,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保持节制,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保持正直和坚守原则。老师:非常棒,最后一个金句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请问,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它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学生:这句话采用了六个连续的排比句,语意铿锵,气势恢宏,强调了不同英雄人物的成就,使人不得不信服。老师:太棒了,你们对这些排比金句的理解非常透彻。通过品读这些金句,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孟子文章的气势和力量,也可以理解他的思想和主张。让我们继续努力,深入探索《孟子》的世界!四、小结由学生代表结课,老师做点评并升华整节课。在学习《孟子三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品读古人的智慧,更是在探索人类价值观的深层次。孟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学术的思考,更是对人性的启示。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言辞,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在这三篇文章中,他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揭示了仁政的重要性,道德的价值,以及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主应该以民为重,以仁义为本,不被物质和权力所腐蚀,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追求天下的和平与安宁。这些思想启示着我们,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节制,坚守原则,勇于追求真理和正义。我们应该从孟子的教诲中汲取力量,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用智慧和勇气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保持着向孟子一样的浩然正气,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的人生。五、作业: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孟子三章》,以及我们对排比句的讨论,写一篇关于“仁政与道德”的短文,字数要求300字左右。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主题进行展开,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或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章中,你需要解释所选择主题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同时,你也可以运用排比句或其他修辞手法,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力。注意,文章不仅要达到字数要求,还要表达出你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对道德与仁政的思考。请认真构思,用心书写。交稿时间为下周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