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迟暮语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课程导入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走近长江源,探寻各拉丹冬的神秘,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各拉丹冬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
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课程导入
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蜷卧 虔诚 蠕动 腈纶 漫溢 豁然 敦实 草坝子 劲旅 疮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lénɡ

zhòu
quán
qián

jīnɡ

huò
dūn

huàn
jìng
chuāng
zhǒnɡ
yì shuò
课程导入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闪烁的样子。
课程导入
默读课文,作者游览各拉丹冬去了哪些地方?看到哪些壮美景色?内心感受如何?
课程导入
地 点
草坝子
砾石堆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课文研读
地 点
景 色
感 受
草坝子
砾石堆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各拉丹冬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像屏风,雕着形态各异又很随意的图案的冰山
纷纷扬扬飘洒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山上波状褶皱的裂纹
远眺雪山时,
感到雄伟和神秘
张望冰峰和冰河,
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
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
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所 至
所 见
所 感
课文研读
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
景物各有特点
雄 伟
圣 洁
瑰 奇
课文研读
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景物画面中,哪一幅画面让你感到最震撼?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课文研读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
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
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课文研读
冰体一点点地改变了形状,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氛围
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突出了各拉丹冬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
课文研读
研读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课文研读
景物
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调动各种感官
抓住景物特征
按照一定顺序
结合具体语句来思考本文写景方法吧!
……
课文研读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这种细腻的感受富有女性特点, 而超越眼前景物的思绪又颇有个人色彩。
写“冰窟”的温暖,表现的是一种带有幻觉色彩的异样感受,使得本来严酷的环境带上了一丝温情。
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作者却“感觉不到冷”,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课文研读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对大自然漫长的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
对眼前景物实实在在的描写。
想 象
客观描写
课文研读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想 象
客观描写

抒写作者的想象和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
课文研读
主观感受
有详有略
冰塔林
想 象
客观描写
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课文研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远眺雪山时,
感到雄伟和神秘
马丽华
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
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层次划分
整体感知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主旨归纳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课后小练
1.下列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íng) 虔诚 演绎(yì) 安营扎寨
B.黧黑(lí) 孺动 衰竭(shuāi) 风云变幻
C.懈怠(dài) 漫溢 骤然(zòu) 气喘吁吁
D.敦实(dūn) 蜿蜒 腈纶(jīng) 鲜有人迹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棱léng。B项,孺—蠕。C项,骤zhòu。
D
课后小练
2.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观众们接踵而至地到了。
B.再平凡的工作,我们也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
C.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只要有人提起,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D.河水川流不息,在狭窄的河道中汹涌着,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大海奔去。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接踵而至”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连续发生,与“到了”语义重复。B项,使用正确,“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C项,“历历在目”指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和“出现在眼前”语义重复。D项,“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选项中望文生义。
B
课后小练
3.下列对《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常年严寒,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自然的深不可测,心中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D.本文赞美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3.答案:B
解析:B项有错误,文中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写冰洞内部景色。故选B。
B
课后小练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4.答案:C
解析:C.有误,此项并无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故选C。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