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苏州中考语文考前押题卷(三)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 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4. 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第一部分(20分)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9分)小语撰写了一段文字作为引言,想要放在宣传册扉页,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譬如,待人接物妥帖诚恳,为人处世大度 dá 观,儒家慎独、正己的 qì 约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呢 我们应当树立高远的目标,然后脚 tà 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知行合一。(1)请你为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譬 如 妥帖 精髓 (2)请你根据语段中标注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3分)Dá 观 qì 约 脚tà 实地(3)下面是小语对画横线词语词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的”“从”是助词。 B.“诚恳”“树立”是动词。C.“大度”“建设”是形容词。 D.“精神”“点滴”是名词。2.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蒹葭》中的“①,白露为霜”,我们读到了冷雾凝霜的白露节气,感受到了荻花萧瑟景凄清的气氛;读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②”,我们读到了一种淡泊心境与优美环境水乳交融的脱俗气质;读李商隐《无题》中“③,④”,我们读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读李白《渡荆门送别》中“⑤,⑥”,我们读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朝气蓬勃的活力;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⑦,⑧”,我们读到了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九年级(2)班召开“关爱弱势群体,自我做起”主题班会,倡议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关爱弱势群体,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面的倡议书。(3分)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关爱弱势群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① ② ③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社会,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倡议人:XXX2024年5月15日第二部分(50分)(一)名著阅读。(6分)4.阅读名著,要学会对人物进行勾连阅读。《骆驼祥子》围绕祥子刻画了众多人物,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人,结合典型情节简述他(她)对祥子人生的影响。(2分)A. 老马爷孙 B.曹先生 C. 小福子5.[《红岩》选文]路两边,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已经是麦穗扬花的季节,但是田地里的麦苗,却显得稀疏微黄,胡豆、豌豆也长得不好。全是肥沃的好地方啊,华为不禁痛苦地想:抓丁、征粮,故乡的农民被反动派蹂躏得再也活不下去了……(1)请补充小灵的联读心得。(2分)《红岩》的这段文字反映了旧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也可当作对祥子不幸命运的描述,比如选文写农民被反动派蹂躏得再也活不下去了,而祥子原本是农民,在农村实在生存艰难,不得已才选择进城拉黄包车讨生活;再如,选文写到抓丁,而祥子。(2)假如像江姐一样正义的革命者遇到祥子,需要祥子帮助才能躲过反动派追捕,你觉得祥子会伸出援手吗?请结合《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阐述看法和理由。(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6分)初夏绝句[宋]陆 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注释】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6.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7.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②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颜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改)【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察。③白发:告发。④颉颜(xié háng):偃强,自傲。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少加隐括( ) ②奔命不暇( )③杖之数下( ) ④大笑释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11.从选文看,贺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人)12.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3分)(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几则短文,完成13—15题。(9分)【材料一】“年大不如春大”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迎来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米者续,子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春也。”四时流转、以春为首。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民间广泛流传着“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立春分三候,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逐步从零下转为零上,最突出的物候表现就是冰雪消融。二候“蛰虫始振”,蛰伏一冬的动物感知到阳气潜萌,开始苏醒,但还“动而未出”,要待到惊蛰、春分等节气之后才会真正“启户”。三候“鱼陟负冰”,寒冬时节,鱼儿潜伏在水底避寒,迨至立春之后,伴随着阳气回升、冰层变薄,逐渐上浮,像背负着冰在游动。【材料二】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迎春”。《礼记·月令第六》:“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到东汉时期,上至都城、下至地方,都举行盛大的迎春仪礼,凡出行之车骑、旗帜、服饰皆为青色,一直延续至清末,是各地官民共庆同乐的重大礼俗活动。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鞭春牛,也称打春牛,此俗起源甚早,《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隋唐时期,鞭春牛成为相当普遍的节庆仪式活动。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春牛多为泥塑牛。当春牛从人群经过时,人们多以豆麻撒之,俗信此举可“祈丰年”“散痘疲”。更有意思的是,鞭春牛仪式结束后,人们要争抢打碎的土牛块,俗信将其置于牲口圈能保六畜兴旺,置于卧榻能令蚕茧丰收,置于灶台可保不生虫蚁等。立春时节鞭春牛意在鞭打懒惰之气,宣告春耕的开始,包含着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民间流传的立春习俗不胜枚举。山西等地立春时有童稚“戴春娃”的习俗,春娃为人偶型布袋,里面装有豆子、谷子,俗信孩童佩戴春娃可以消除痘疹之灾。入春后,人们往往容易发困,民间有“春困、秋乏、夏打盹”之语,宋范成大《春困》诗题注:“吴俗立春日儿童以舂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此俗即为“卖春困”,指小孩在立春日尚未天明时沿路呼叫“卖春困”,有人应答则春困卖掉、不再疲乏。这个习俗包含着告诫孩童珍惜朝日、不负韶华的深意。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其寓意多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相连。咬春习俗中,最为普遍的是吃萝卜。《燕京杂记》载:“立春日,都人多买萝卜生食之,谓之咬春。”老北京的“咬春”萝卜为紫萝卜,其味辣,能够驱除春困、补充阳气、提振精神。立春饮食习俗体现了因时而动、顺时养生的节气文化智慧。【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立春习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开展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2006年二十四节气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当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达11项。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演绎着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协奏的春之乐章。一年之计在于春,民谚云:“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节气是四季的开端,是万物复苏的起始,是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立春节气提示农民要抓紧备耕、勤于农事,希望勤劳的中国人勇毅前行,获得殷实的好收成。13.下列选项中,文章内容没有提及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立春”契合了人们冬去春来、万物更生的心理。C.千百年来立春节气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如“鞭春牛”、“戴春娃”、“尝春”、“咬春”等。D.立春时节人们会去郊外探春,折松柏枝条编成圆圈,戴在小孩头上,此举可以保证孩子“四季清健”。1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明“年大不如春大”的原因。(3分)15.精读文章“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部分,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图表。(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5分)咆哮赶海的黄河韩小蕙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16.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3分)17.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4分)18.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19.“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4分)第三部分(60分)20.作文。(6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一)题目:满满的收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一间屋的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答案与解析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9分)小语撰写了一段文字作为引言,想要放在宣传册扉页,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譬如,待人接物妥帖诚恳,为人处世大度 dá 观,儒家慎独、正己的 qì 约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呢 我们应当树立高远的目标,然后脚 tà 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知行合一。(1)请你为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譬 如 妥帖 精髓 (2)请你根据语段中标注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3分)Dá 观 qì 约 脚tà 实地(3)下面是小语对画横线词语词性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的”“从”是助词。 B.“诚恳”“树立”是动词。C.“大度”“建设”是形容词。 D.“精神”“点滴”是名词。【答案】(1)pì;tiē;suǐ(2)达;契;踏(3)D【解析】⑴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1)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譬如”读作“pì”;“妥帖”读作“tiē”;“精髓”读作“suǐ”故答案为:pì;tiē;suǐ。⑵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Dá 观”写作“达”;“qì约”写作“契”;“脚tà实地”写作“踏”故答案为:达;契;踏。⑶本题考查词性,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A.有误,“从”是介词。B.有误,“诚恳”是形容词。C.有误,“建设”是动词。D.正确。故答案为:D。2.默写古诗文名句。(8分)读古诗文,不单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蒹葭》中的“①,白露为霜”,我们读到了冷雾凝霜的白露节气,感受到了荻花萧瑟景凄清的气氛;读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②”,我们读到了一种淡泊心境与优美环境水乳交融的脱俗气质;读李商隐《无题》中“③,④”,我们读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读李白《渡荆门送别》中“⑤,⑥”,我们读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朝气蓬勃的活力;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⑦,⑧”,我们读到了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答案】蒹葭苍苍 悠然见南山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蒹葭、篱、悠、蜡炬、随、荒、浊酒、燕然未勒。3.七年级(2)班召开“关爱弱势群体,自我做起”主题班会,倡议大家行动起来,一起关爱弱势群体,请你协助他们完成下面的倡议书。(3分)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关爱弱势群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倡议:① ② ③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社会,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倡议人:XXX2023年6月28日【答案】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弱势群体;与同龄的弱势群体一起玩, 一起嬉戏,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利用假期时间,带上有用的书籍,来到弱势群体身边,帮助他们学习获得知识。【知识点】主题活动;应用文【解析】围绕活动主题“关爱弱势群体,自我做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即可。比如: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弱势群体。与同龄的弱势群体一起玩, 一起嬉戏,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利用假期时间,带上有用的书籍,来到弱势群体身边,帮助他们学习获得知识。故答案为:积攒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弱势群体。与同龄的弱势群体一起玩, 一起嬉戏,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利用假期时间,带上有用的书籍,来到弱势群体身边,帮助他们学习获得知识。第二部分(50分)(一)名著阅读。(6分)4.阅读名著,要学会对人物进行勾连阅读。《骆驼祥子》围绕祥子刻画了众多人物,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人,结合典型情节简述他(她)对祥子人生的影响。(2分)A. 老马爷孙 B.曹先生 C. 小福子【答案】示例一;A.老马爷孙;老马也有自己的车,但到老,还是一个穷样。小马后来因得病没钱治疗而死了,老马是一辈子要强,最后却成为连自己的小孙子也救不了的车夫。祥子在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们的悲剧使祥子感到绝望无力。示例二;B.曹先生:曹先生对祥子的生活十分关怀,无私地帮助祥子,在祥子眼里是“圣人”,两次出场都给当时迷惘的祥子以方向和希望。第一次偶遇曹先生,他的话点燃了祥子心中的希望,去曹宅拉车也可以摆脱眼前来自虎妞的困扰;在虎姐死后,曹先生答应了祥子的请求,让小福子去曹宅当女仆营生,给了堕落绝望中的祥子以希望,再次点亮了他的精神世界和他对新生活的渴望。示例三;C.小福子;小福子对祥子有情有义,祥子也喜欢小福子。小福子是祥子并不长的一生中唯一真爱过的人,但祥子没有能力养活小福子的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后来,小福子被逼自杀,使祥子心中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从此祥子便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从上进好强变得自甘堕落。5.[《红岩》选文]路两边,许多田地都荒芜了,已经是麦穗扬花的季节,但是田地里的麦苗,却显得稀疏微黄,胡豆、豌豆也长得不好。全是肥沃的好地方啊,华为不禁痛苦地想:抓丁、征粮,故乡的农民被反动派蹂躏得再也活不下去了……(1)请补充小灵的联读心得。(2分)《红岩》的这段文字反映了旧中国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也可当作对祥子不幸命运的描述,比如选文写农民被反动派蹂躏得再也活不下去了,而祥子原本是农民,在农村实在生存艰难,不得已才选择进城拉黄包车讨生活;再如,选文写到抓丁,而祥子。(2)假如像江姐一样正义的革命者遇到祥子,需要祥子帮助才能躲过反动派追捕,你觉得祥子会伸出援手吗?请结合《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阐述看法和理由。(2分)【答案】(1)好不容易攒够钱买了一辆自己的人力车,却被军阀大兵连人带车强抢去军营服役,最后人虽然逃出,却失去了车子(2)示例一:我觉得祥子不会伸出援手。祥子是个底层劳动者,只想着个人发家致富,缺乏进步思想,在经历“三起三落”和小福子的死后,他的个人理想彻底破灭,沦为一个懒散无耻的行尸走肉,最后为了几十块钱向国民党举报组织洋车夫游行的阮明,因此我认为他不会伸出援手帮助革命者。示例二:我觉得祥子会伸出援手帮助革命者。祥子是个普通劳动者,虽然不具备革命意识,但他本性淳朴忠厚,在曹先生一家有难时,哪怕自己的积蓄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绝望无助时,他仍不忘抓紧通知曹先生家人避难。对生活、对人性之善仍抱希望的祥子遇到正直善良为百姓谋福利的革命者,只要力所能及的忙他应该愿意伸出.援手。【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识记。《骆驼祥子》中,北平城外军阀开始了混战,百姓也不得安宁,大兵到处抓人。一天,有人要去清华,祥子心里清楚去那里风险很大,但因为客人出的价钱高,他和一个年轻的光头矮子抱着侥幸的心理揽下了这桩生意,结果还没到目的地,他们就被十几个兵捉了去,祥子的鞋帽,洋车,甚至于系腰的布带,都被匪兵抢了去,他被抓到军营服役,最后人虽然逃出,却失去了车子。(2)本题考查结合名著内容阐述看法。首先,表明观点,帮或不帮均可。其次,结合名著内容阐明理由。如果觉得祥子会帮助革命者,可以分析祥子是个老实本分、善良、乐于助人之人,例如他曾经帮助过曹先生一家。如果觉得祥子不会帮助革命者,可以分析祥子缺乏进步思想,且经历三起三落之后彻底堕落,变得自私,甚至为了几十块钱向国民党举报组织洋车夫游行的阮明。总之,答案不唯一,阐明理由即可。示例一:我觉得祥子不会伸出援手。祥子是个底层劳动者,只想着个人发家致富,缺乏进步思想,在经历“三起三落”和小福子的死后,他的个人理想彻底破灭,沦为一个懒散无耻的行尸走肉,最后为了几十块钱向国民党举报组织洋车夫游行的阮明,因此我认为他不会伸出援手帮助革命者。示例二:我觉得祥子会伸出援手帮助革命者。祥子是个普通劳动者,虽然不具备革命意识,但他本性淳朴忠厚,在曹先生一家有难时,哪怕自己的积蓄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绝望无助时,他仍不忘抓紧通知曹先生家人避难。对生活、对人性之善仍抱希望的祥子遇到正直善良为百姓谋福利的革命者,只要力所能及的忙他应该愿意伸出援手。(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6分)初夏绝句[宋]陆 游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注释】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6.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答案】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成尘,在布谷声中夏天已来临。【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画面描绘题。答题注意先指出景物,翻译古诗句,指出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7.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分)【答案】对南宋朝廷不收复失地,却向金人屈膝求和行为的讽刺和愤怒。【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②得盗工作物,屏侍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 ”贵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颜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改)【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察。③白发:告发。④颉颜(xié háng):偃强,自傲。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少加隐括( ) ②奔命不暇( )③杖之数下( ) ④大笑释去( )【答案】.稍微;空闲;用棍棒打;释放【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①句意为:稍加润色修改。少:稍微。②句意为:使他们不停地奔命。暇:空闲。③句意为:用杖打了几下。杖:用棍棒打。④句意为: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释:释放。故答案为:稍微;空闲;用棍棒打;释放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答案】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句意为: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据此,在“者”和“之”的后面应有停顿。故答案为: 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答案】(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强,善于言辞。【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①记:通“志”,记忆。工:擅长。②谢:认错,道歉。之:代词,这些事。故答案为: (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强,善于言辞。11.从选文看,贺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人)【答案】①学识广博,善于言辞;②擅长作曲;③不惧权贵,严格奖惩;④家贫有志,不欠不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可知,他学识广博,善于言辞;从“……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可知,他擅长作曲;从“铸廉得盗工作物,摒待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可知,他不惧权贵,严格奖惩;从“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可知,他家贫有志,不欠不乞。12.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3分)【答案】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倔强自傲的人,都畏惧地斜眼看他而不敢抬起头来看。(或豪强都怕他。或自是诸挟气力颉颜者,皆侧目不敢仰视。)【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贺铸尤其擅长作曲,常常把别人丢掉的曲子搜集起来,稍加润色修改,便成了新奇的曲子。他曾经说:“我在笔下驱使着李商隐、温庭筠,常常使他们不停地奔命。”起初,监太原工作。有一个贵族子弟和贺铸是同事,这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经过察访,了解他偷盗公物,于是把仆役和公差们屏退后,把这个贵族子弟关在密室里,贺铸手里拿着刑杖数落说:“过来,你在某时盗窃某物去作某用,又某时盗窃某物拿回自己家中,是这样吗 “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贺铸说:“如果让我处罚你,就不告发你了。”贵族子弟于是站起来,自己脱去衣服露出肌肤,他就用杖打了几下,贵族子弟叩首哀告祈求,贺铸便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贺铸家境贫困,经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文中惩罚“贵人子”后,只有一句话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说明豪强都惧怕他。故答案为: 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倔强自傲的人,都畏惧地斜眼看他而不敢抬起头来看。(或豪强都怕他。或自是诸挟气力颉颜者,皆侧目不敢仰视。)(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几则短文,完成13—15题。(9分)【材料一】“年大不如春大”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到达黄经315°迎来立春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米者续,子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春也。”四时流转、以春为首。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民间广泛流传着“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立春分三候,一候“东风解冻”,立春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逐步从零下转为零上,最突出的物候表现就是冰雪消融。二候“蛰虫始振”,蛰伏一冬的动物感知到阳气潜萌,开始苏醒,但还“动而未出”,要待到惊蛰、春分等节气之后才会真正“启户”。三候“鱼陟负冰”,寒冬时节,鱼儿潜伏在水底避寒,迨至立春之后,伴随着阳气回升、冰层变薄,逐渐上浮,像背负着冰在游动。【材料二】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迎春”。《礼记·月令第六》:“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到东汉时期,上至都城、下至地方,都举行盛大的迎春仪礼,凡出行之车骑、旗帜、服饰皆为青色,一直延续至清末,是各地官民共庆同乐的重大礼俗活动。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鞭春牛,也称打春牛,此俗起源甚早,《事物纪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隋唐时期,鞭春牛成为相当普遍的节庆仪式活动。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春牛多为泥塑牛。当春牛从人群经过时,人们多以豆麻撒之,俗信此举可“祈丰年”“散痘疲”。更有意思的是,鞭春牛仪式结束后,人们要争抢打碎的土牛块,俗信将其置于牲口圈能保六畜兴旺,置于卧榻能令蚕茧丰收,置于灶台可保不生虫蚁等。立春时节鞭春牛意在鞭打懒惰之气,宣告春耕的开始,包含着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民间流传的立春习俗不胜枚举。山西等地立春时有童稚“戴春娃”的习俗,春娃为人偶型布袋,里面装有豆子、谷子,俗信孩童佩戴春娃可以消除痘疹之灾。入春后,人们往往容易发困,民间有“春困、秋乏、夏打盹”之语,宋范成大《春困》诗题注:“吴俗立春日儿童以舂困相呼,以掉头不应者为黠”。此俗即为“卖春困”,指小孩在立春日尚未天明时沿路呼叫“卖春困”,有人应答则春困卖掉、不再疲乏。这个习俗包含着告诫孩童珍惜朝日、不负韶华的深意。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常见的食物有萝卜、春卷、春饼等,其寓意多与“阳”“新”“生”等文化观念相连。咬春习俗中,最为普遍的是吃萝卜。《燕京杂记》载:“立春日,都人多买萝卜生食之,谓之咬春。”老北京的“咬春”萝卜为紫萝卜,其味辣,能够驱除春困、补充阳气、提振精神。立春饮食习俗体现了因时而动、顺时养生的节气文化智慧。【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立春习俗是二十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歌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在开展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经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申报,2006年二十四节气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力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人类文明成果的交流互鉴。当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达11项。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嵌入二十四节气元素,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演绎着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协奏的春之乐章。一年之计在于春,民谚云:“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立春节气是四季的开端,是万物复苏的起始,是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立春节气提示农民要抓紧备耕、勤于农事,希望勤劳的中国人勇毅前行,获得殷实的好收成。13.下列选项中,文章内容没有提及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四节气歌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立春”契合了人们冬去春来、万物更生的心理。C.千百年来立春节气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如“鞭春牛”、“戴春娃”、“尝春”、“咬春”等。D.立春时节人们会去郊外探春,折松柏枝条编成圆圈,戴在小孩头上,此举可以保证孩子“四季清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辨析能力。A.依据①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可知,选项表述正确。B.依据②段“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依据④段“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迎春’”、⑤段“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⑥段“民间流传的立春习俗不胜枚举。山西等地立春时有童稚“戴春娃”的习俗”、⑦段“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俗”可知,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1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明“年大不如春大”的原因。(3分)【答案】“年大不如春大”中的“年”指的是春节,“春”指的是立春。在民间立春是春季节气的起点,是一年四季的始点,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同时兼具节日与节气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所以说“年大不如春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文意可知,“年大不如春大”中的“年”指的是春节,“春”指的是立春。依据②段“立春意味着冬去春来、万物更生,既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开端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既是十分重要的节气,又兼有‘节日’身份”可提炼概括出为:“是春季节气的起点,也是一年四季的始点”“立春不仅是自然时序的开端,也是人们‘重启’社会生活时序的开端”;依据“民间广泛流传着‘春朝大如年朝’‘年大不如春大’等说法,都充分诠释着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可提炼概括出:立春在中国传统节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重大意义。依据上述提炼出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即可。15.精读文章“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部分,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图表。(3分)【答案】①礼俗文化活动;②民间习俗;③鞭春牛/打春牛。【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①空,依据“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和④段“立春代表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千百年来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活动”可概括为:礼俗文化活动。②空,依据⑥段“民间流传的立春习俗不胜枚举”可知,本段文字中的“山西等地立春时有童稚‘戴春娃’的习俗,春娃为人偶型布袋,里面装有豆子、谷子,俗信孩童佩戴春娃可以消除痘疹之灾”。“此俗即为‘卖春困’,指小孩在立春日尚未天明时沿路呼叫‘卖春困’,有人应答则春困卖掉、不再疲乏。这个习俗包含着告诫孩童珍惜朝日、不负韶华的深意”、⑦段“立春饮食有尝春、咬春之”等语句表明,这些活动属于民间习俗,是民间百姓在立春时节的主要活动。所以,本空可填写“民间习俗”。③空,依据⑤段“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迎春活动中最热闹的是鞭春牛。鞭春牛,也称打春牛”“通常,鞭春牛仪式由县衙里的官员执行,春牛多为泥塑牛”可知,本空可概括填写为:鞭春牛或打春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5分)咆哮赶海的黄河韩小蕙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有删改)16.从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3分)【答案】描写方法;运用动作和场面描写,“抢”“冲”等动作以及“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等语句写出黄河奔腾向前、壮怀激烈的壮观场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河比作士兵并对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生动细致、富有气势地写出黄河的奔腾、咆哮的特点。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描写和修辞。此类题目一般不直接给出赏析的角度,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注意提取句子里的关键字词,另外还应掌握赏析的角度:1、写作手法的角度,写作手法的角度又可以分为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角度;2、字、词的角度。字词的角度主要是字词的含义,字词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3、句子结构的角度。照应题目、开头、承上启下、首位呼应等;4、主旨的角度。点明主旨、深化主旨等等。提取出的关键词符合哪个角度就选取哪个角度赏析。17.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4分)【答案】内容上,将作者对黄河的印象与眼前的黄河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画线句为下文总结黄河特点、赞颂黄河精神、点明文意主旨做铺垫。【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18.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画线句写的是袁隆平团队研发海水稻的内容,与本文描写黄河特点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删去后不影响赞颂黄河精神的主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并且使前后关于黄河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密。示例二:不可以删去。袁隆平团队争分夺秒研发海水稻,他们表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与黄河“不屈”“奔腾向前”等精神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看句段的位置,一般三个位置,开头、结尾、中间。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方面1、总结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内容方面 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1、总结上文,点明主旨。2、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但应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其次,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句段的作用,不能只写作用空洞地描述。19.“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4分)【答案】①黄河具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无畏和奋斗精神。由文章将黄河比作士兵,写其不顾危险、冲锋陷阵的内容可见。②不屈,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由文中作者评价黄河的语句“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可见。③内涵丰富、信念坚定、坚韧顽强、雄壮有力。由文中黄河有桀骜不驯的一面和“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等内容可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类题目应注意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个情节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的词句概括即可。第三部分(60分)20.作文。(6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一)题目:满满的收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一间屋的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答案】【参考例文】满满的收获初升的太阳暖洋洋的照着,阳光透过沐浴着甘露的树叶,簇发出多彩的光泽,大地也尽情的呼吸着世间的清新。在这个适宜睡觉的早晨,我却起的特别早,今天是周末,父亲早就计划好说带我去邻村的池塘垂钓。这种好事本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我和父亲赶到的时候,池塘边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我俩选择了一块比较僻静的地方。我撑好凳子,打开背包,拿出准备好的鱼饵,父亲则已熟练的展开了钓鱼比赛。我手把鱼竿,等待了好长一段时间依旧没有任何动静。我看似平静自若,想钓起鱼的心已经乱成一锅粥了,手也紧张发抖起来。难道是鱼饵被吃了,还是鱼游到别的地方去了。刚才,父亲钓起一条鱼!我终于忍不住了,将鱼竿一收我提了起来,鱼饵还是那个鱼饵,正当我垂头丧气之时,父亲那边又有动静了。他用手紧握鱼竿,胳膊猛的向后一搂,鱼线腾空而起,上面竟然有一条又长又大的大鲤鱼,正在摇头摆尾。“别灰心,耐心点儿!“父亲晃晃他手里提着的鱼,笑眯眯地冲我说:“换掉鱼饵,重新再来,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你等着,我一定会掉到比你的鱼还大的鱼!”我内心不服,换掉了鱼饵,静心端坐,不知是父亲的话激励了我,还是不放弃的心带动了我,几分钟后,重拾信心的我果然掉到一条比父亲那条鱼还要大的鲤鱼。看看小桶里的鱼儿,我和父亲都笑了。夕阳西下,我提着今天的收获和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觉悟:钓鱼原本就是钓心。今天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几条鱼,更有为人做事的人生哲理。这收获装满了我的心田,让人倍感欣慰。【解析】(一)作文标题“满满的收获”。在人的一生中,会收获很多的东西:有人收获粮食,有人收获知识,有人收获快乐,有人收获幸福,有人收获爱情,有人收获亲情,有人收获经历,有人收获成功,有收获书香,有人收获信心。所以选材角度极广。也可从哲学思辨角度立意,如耕种(播种)与收获、给予(付出)与获得。也可从文化角度立意,如收获是一种心态,收获是一种体味,收获是一种人生态度等。同时要注意“满满的”几个字,是在形容“收获”的程度,这一点也要写出来,不能忽略。(二)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如可抓住“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一句分析,“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是说每天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要学会感恩。而“送给别人这样的‘花’”的比喻义应是指“为别人献出一份爱心”。也就是指奉献精神,这奉献中体现出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性美。根据以上分析,选一个角度立意即可。【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