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案

资源简介

俄国的改革
设计说明
本课的两大主要内容“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之间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17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沙皇彼得一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强化了农奴制和专制统治。19世纪以后,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经济的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一改革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通过对这两次改革的学习,学生可以感知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探究这两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过程中,学会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等基本史实。
2.对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作出客观的评价。
3.认识到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理解落后的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革是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手段,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
教学难点:彼得一世改革。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影视作品:《大国崛起》(纪录片)。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先让学生依据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大国崛起》,说一说他们眼中的俄国,然后引导学生从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并提醒学生本节课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进行学习。
二、预习检查
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
俄国的兴起
教师讲述:同学们都知道,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它的成长之路吧。
教师活动:展示脉络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使学生对俄国的历史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脉络图了解俄国的兴起。
【设计意图】通过挖掘教材信息,构建历史脉络,讲述俄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四、学习任务二
彼得一世改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的内容,思考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1)发展状况: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原因: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
教师补充:彼得一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和外国侨民往来,深受西欧文化的影响。他羡慕西欧的技术,曾化名随考察团前往英、荷等国学习。他具有远见卓识,做事果断,因此说彼得一世的改革与他的坚定意志和强大魄力是分不开的。
教师活动:如果你是彼得大帝,面对当时的情况,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彼得一世的改革举措。
学生回答: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得一世改革的消极影响和性质,以及如何理解彼得一世改革。
材料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学生回答:
(1)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2)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的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废除农奴制
教师讲述: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和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的内容,分析俄国面临的困境(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学生回答: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的目的。
材料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学生回答: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3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农奴制改革的性质和实质。
学生回答:
(1)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实质:对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调整。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内容,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材料二 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迈开了“近代化的沉重步伐”,它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直接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
(1)积极影响:促进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消极影响: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教师提问:彼得一世改革和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异同 俄国农奴制改革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归纳答案。
(1)相同点:目的都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实现富国强兵;都促进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欧的影响;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2)不同点:彼得一世为了尽快发展俄国工业,鼓励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实际上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农奴制,平息农奴的抗争,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国家才能不断发展;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唯物史观。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都不相同,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却自身的发展创新,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事例,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更应该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