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单元体例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世界近现代史的过渡交替阶段,讲述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结构、大众教育、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展开了激烈争夺。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约从17世纪开始,近代科学文化发展起来,逐渐走向繁荣。三、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依据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学习经验,通过表格归纳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和近代科学文化,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对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可贵品质产生认同感,培养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精神。四、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背景,如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内燃机的发明等。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重大成就及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结合相关史料,理解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3.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设计说明本课的知识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已经有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因此学生能够较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感受发明家非凡的人格魅力,但是,学生可能较难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补充相关史料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教学中,可以采用表格归纳和综合比较等方式;在难点知识教学中,可以采用材料分析和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开始时间、重要标志、特点和影响。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3.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崇尚科学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片资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著名发明家及科技成果图片。(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乘飞机出行……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预习检查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重大成就。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三、学习任务一电的应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材料 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学生回答:(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市场、原料等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技术支持: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并运用学过的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自然科学领域的突破和市场的需要。2.电的应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最显著的成就。学生回答: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教师提问: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回答: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第2自然段和第19页“人物扫描”中的内容,了解爱迪生的发明创造。学生回答:他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并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教师提问:爱迪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回答: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敢于实验,持之以恒,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等。教师提问:此后,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又出现了哪些发明创造 学生回答: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教师总结:电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四、学习任务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的内容,梳理内燃机的发明过程。学生回答:时间 国家 发明者 名称1876年 德国 奥托 煤气内燃机1883年 德国 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1892年 德国 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教师总结: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20页的相关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学生回答:(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2)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此后不久,中国人冯如制造出了更先进的飞机。(3)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教师提问:综上,内燃机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教师过渡: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结合教材第21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梳理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学生回答:领域 发明者 国家 时间 发明内容 意义诺贝尔 瑞典 1867年 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在军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海厄特 美国 1869年 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夏尔多内 法国 1884年 人造纤维 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教师总结:19世纪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和新材料的发明,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变革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回答:(1)对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对世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1)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德、日等后起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电力、石油、煤构成三大能源;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速度更快。(2)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要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教师总结: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前提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 电磁学理论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开始标志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电的应用主要标志 瓦特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动力机器 改进的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交通工具 蒸汽机车/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有轨电车、拖拉机)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格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生活的面貌,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为交通领域的变革创造了条件,汽车和飞机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总的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促使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