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包括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教育普及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德、美等国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结构和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2.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3.归纳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体会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能够针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图文材料:历史图片、文字材料。视频材料:《世界通史》(纪录片)。(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整个城市被烟雾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其间,有4 0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当时的英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二、预习检查1.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2.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三、学习任务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师讲述: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不能将工业化狭隘地理解为工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23—26页的内容,找出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及表现。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在教材中勾画出关键信息。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摘编自舒小昀《欧洲的历史与文明》学生回答:(1)变化: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政局稳定;等等。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使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化。材料一 下面为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整理自[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材料二 在利兹的毛纺织厂里,1813年女工占26.3%,1830年升至34.2%。1816年, 苏格兰棉纺织厂里女工占68.3%,诺丁汉郡棉纺工厂的女工占63.6%……——摘编自乔伊斯·伯内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性别、工作与工资》学生回答: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为妇女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教师讲述: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目的),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分析图表,归纳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读图识图的能力。四、学习任务二城市化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到1830年达到99家……除很多纺织厂以外,还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工厂,大批农民来到这里寻找机会……后来曼彻斯特逐渐成为大型的工业城市,成为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材料二 如下图。学生回答: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教师总结:城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教师讲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在劳动力逐渐集中的过程中,城市形成了,而城市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雇佣劳动力,满足工业化的需要。教师活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和相关图片进行归纳概括。学生回答: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人们的居住条件变差;卫生条件极差。教师讲述: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人们开始用砖块、石子铺设街道,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城市照明得到改善,还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城市化进程过快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五、学习任务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1.环境污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思考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害。学生回答:环境污染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工业革命的认识。2.贫富分化加剧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生活愈加贫困。例如,工人每天要劳动15—16个小时……没有星期天等节假日,工资却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工人子女的生活同样悲惨,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甚至六七岁就被迫给资本家当童工,任其宰割。学生回答: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广大工人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利与弊。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有记录,确定主发言人;发言时条理清晰,声音洪亮。学生回答:(1)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加;城市化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教育得到普及,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社会进步;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通、居住条件、医疗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弊: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城市条件卫生差等。(3)总的来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总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这股潮流之中。【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六、过程性评价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等。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