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设计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人民的思想发生混乱,苏联政局动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苏联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
2.通过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3.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70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苏联曾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却在1991年解体了
二、预习检查
1.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表现。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3.苏联解体的时间。
4.东欧剧变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内容,归纳苏联模式推广的背景。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的内容,概括苏联模式推广的表现。
学生回答:(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苏共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教师提问:苏联模式的推广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的内容,归纳中苏互助的表现。
学生回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加强学生对苏联模式推广的认识。
四、学习任务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4、85页的内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制作表格,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政治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经济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军事 科技 大力发展核技术和空间技术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
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教师总结: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苏联改革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五、学习任务三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的内容,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时间、表现和实质。
学生回答: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
(3)表现: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分析教材,加强学生对东欧剧变的认识。
2.苏联解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最后1个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苏联解体的时间,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从外部条件来说,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起了推动作用。
——摘编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材料二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材料三 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材料四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学生回答: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民族矛盾激化;“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教师提问:苏联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对世界格局: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2)对欧洲: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3)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
(4)对美国: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教师提问:谈谈你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认识,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师生合作探究,得出答案。
(1)认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艰巨、复杂和曲折。
(2)启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六、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及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第二部分内容与第三部分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苏联控制和影响了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