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冷战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体例
单元主题 历史要素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美苏冷战、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苏联的改革、苏联解体、万隆会议、“非洲年”、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单元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通过了解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事,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启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在世界历史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还要使其能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世界意识,并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
三、单元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主动学习。同时,九年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比七、八年级的学生有所提高,在空间上超越个人的生活范围,关心社会、国家和世界大事。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还要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四、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
3.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4.了解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冷  战
设计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同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华约。至此,两极格局形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轴帮助学生梳理相关进程,使其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借助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冷战中的相关史实及冷战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冷战的含义和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过程和德国的分裂。
2.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
3.认识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会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教学难点:冷战的发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柏林墙的相关史料。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1949年德国分裂后,柏林也一分为二。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了柏林墙,将西柏林包围起来。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是冷战的一个缩影,本课将全面讲述冷战局面的形成。
二、预习检查
1.冷战的含义。
2.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
冷战的发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指出冷战的含义。
学生回答: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会爆发冷战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第74、75页的内容,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4)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和平主义思潮成为时代潮流,美、苏双方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教师活动: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冷战的根源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材料研读”中的内容,思考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教师总结: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这也是美苏冷战的“信号”。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中的“极权政体”和“自由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以及这篇演说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 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美国的安全。……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干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学生回答:(1)“极权政体”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世界”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2)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教师提问: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什么 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的内容)马歇尔计划是何时提出的 你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
材料一 如下图。
美帝国主义的“援助”
材料二 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乔治·皮杜尔
学生回答:1947年提出。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影响,进一步理解冷战。
四、学习任务二
德国的分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页第二目的内容,了解德国分裂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将关键信息在教材中标注出来。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柏林危机”爆发后,美、苏是如何缓解这一危机的
材料 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学生回答:保持克制,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的内容,了解德国分裂的概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教师提问:德国的分裂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德国分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五、学习任务三
北约与华约对峙
教师提问:北约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
(1)背景: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2)建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教师提问:北约建立后,苏联和东欧国家作出了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教师提问: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影响。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材料二 在争霸对峙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
学生回答:导致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极格局及冷战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长期对峙,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
六、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欧美国家的力量对比。德、英、法受到严重削弱,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由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两国由盟友转变为敌手。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美苏冷战在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