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
设计说明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结果和影响,体现了对这一内容教学的完整性。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并且相关影视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影视资料。通过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学生能够体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与正义性,认识到法西斯的暴行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从而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和是非观。
学习目标
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和重要战役,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产生的影响,了解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意义。
3.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与和平的来之不易,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正义性。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影视资料、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等。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挑起了新的世界大战。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德国为什么再一次挑起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二、预习检查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时间和主要战场分别是什么
2.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说说雅尔塔会议、开罗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日的压制,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3)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刺激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野心。
(4)政策因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标志和主要战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时间:1939年9月1日。
(2)标志: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莫斯科保卫战开始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
(1)开始时间:1941年。
(2)交战双方:德国和苏联。
(3)重要意义: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教师讲述:正当德国在欧洲攻城略地之际,日本企图快速占领中国的计划破产,陷入持久战。战争要消耗巨大的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而占领欧美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就能基本上满足日本对石油等资源的需要。因此,日本与美国开战难以避免。提前摧毁美军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成为日本的必然选择。此时美国已经要求日本退出战争,否则将切断对日本的石油供应,日本孤注一掷,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教师活动:播放纪录片《偷袭珍珠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第2自然段及“相关史事”中的内容,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对美国: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2)对世界: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教师提问: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四、学习任务二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教师提问:战争初期,为什么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能够屡屡得手 在这种情况下,被侵略的国家应当采取什么行动有效地抗击法西斯同盟的疯狂进攻
学生回答: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法西斯同盟的侵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教师提问:《联合国家宣言》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核心精神是保卫生命、自由和独立。《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教师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诺曼底登陆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1)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2)影响: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教师活动:播放纪录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学生体会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不易。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五、学习任务三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的内容,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会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制作表格。
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时间 1943年11月 1945年2月 1945年7月
地点 埃及开罗 苏联雅尔塔 德国波茨坦
参加国 中、美、英三国首脑 美、英、苏三国首脑 美、英、苏三国首脑
主要内容 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教材第71页“相关史事”中的内容,谈谈这次会议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小组交流。
(1)积极影响:进一步协调了盟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2)消极影响:带有大国强权主义色彩,出卖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美、苏重新划分世界提供了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自主梳理基础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2.战争结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结合之前所学中国抗日战争的知识,梳理德、意、日法西斯投降的过程。
学生回答:(1)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3)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4)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一 如下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持续时间 4年多 6年多
参战国家 30多个 60多个
参战人口 约15亿 20多亿
作战区域面积 400万平方千米 2 200万平方千米
动员武装力量 7 000万人 1.1亿人
材料二 如下图。
德国纽伦堡审判   日本东京审判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在非洲,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了17个独立国家,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材料四 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于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在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v-2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携带弹头空袭英国的,但这一火箭技术却为战后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学生回答:(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3)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提问: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胜利原因和影响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
学生回答:
(1)教训:打击邪恶势力,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所有国家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2)启示: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图文史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六、过程性评价
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由于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活动屡屡得手。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相互支援,最终战胜了法西斯主义。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挑战。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